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育人学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也要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让学生从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中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使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以儿童直接参与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并能主动投入到活动中,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变教材内容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我在设计《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喜羊羊走迷宫”这一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解决困难的办法。我还利用学生喜欢的“拍手歌”这个小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过程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很轻松的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二、回归生活,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要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带领学生走人生活大课堂进行实效教学。同时,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提供创新空间,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去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在教学《便利的公共设施》一课时,由于我们农村并没有太多的公共设施,因此学生对教材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公共设施就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为所有人服务的。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路灯、垃圾桶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公共设施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生活中的事物。
寓教于生活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地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的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三、启发质疑,重视探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孔子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怀疑是创新的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把时间和空间多还一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只有这样,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潛能才会变成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造力的教育目标。我在设计《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生折小青蛙这一活动展开,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折小青蛙的时候遇到困难、并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要善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还应与讨论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等。有了学生的参与讨论,抽象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形象起来。在教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当然,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还要多表扬,少批评,给每位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保障。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主动探索、大胆创新。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创新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山东人民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书山东人民出版社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以儿童直接参与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并能主动投入到活动中,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变教材内容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我在设计《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喜羊羊走迷宫”这一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解决困难的办法。我还利用学生喜欢的“拍手歌”这个小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过程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很轻松的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二、回归生活,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要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带领学生走人生活大课堂进行实效教学。同时,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提供创新空间,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去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在教学《便利的公共设施》一课时,由于我们农村并没有太多的公共设施,因此学生对教材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公共设施就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为所有人服务的。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路灯、垃圾桶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公共设施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生活中的事物。
寓教于生活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地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的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三、启发质疑,重视探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孔子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怀疑是创新的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把时间和空间多还一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只有这样,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潛能才会变成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造力的教育目标。我在设计《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生折小青蛙这一活动展开,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折小青蛙的时候遇到困难、并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要善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还应与讨论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等。有了学生的参与讨论,抽象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形象起来。在教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当然,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还要多表扬,少批评,给每位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保障。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主动探索、大胆创新。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创新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山东人民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书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