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建平同学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我们从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毕业的这班同学相约在古城西安,举行了“追忆青城岁月,品味长安情怀”的毕业20周年聚会。放在西安聚会是有原因的:学校合并且迁址,原校区一片烂尾无可寻痕迹;学生混样平平与老师几近失联,原地聚会也无点睛之笔;西安同学认真操办极尽负责,为四方之客相聚做实工作。我们班生源简单,主要来自京陕蒙新,纬度跨度不高,经度拉扯挺长。
  当天,地域不同来者散零。我是中午抵达西安,古城天气一片闷热,已经是盛夏景象,而我大内蒙古还是乍寒乍暖。真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内蒙桃花始盛开。到达酒店,同学们来了不少,大家紧紧地握着手、呼着名,二十多年没见好多人都不知道叫啥,大家都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庆祝着此次相见。“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当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我们也已年过不惑难觅当年豪气,皱纹密、发稀疏。以前修好的普通话让岁月磨砺失去原味,操着各种口音的同学们说笑着,交谈着,都在努力转动脑筋想着对方表达的意思。东北、北京、新疆同学的普通话是易懂的,不过老铁的北京延庆口音也让人费解。陕西的关中口音南北通吃,虽然不熟悉但是能引出大概。内蒙古夹杂各种方言,尤其侯杰同学的乌盟话让人听得云里雾里,我的陕北口音也好不到哪里。
  时间过得真快,在说逗中到了宴会时间,唯独还有新疆的张建平同学没到。联络的永春说建平要辗转多次才能到达,航班到达时间就在晚上。以后我才知道建平所居地离乌鲁木齐还有1500多公里,距吉尔吉斯斯坦仅100公里之遥,想想当天的劳累奔波,足可见其实在厚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多年没见的朋友相见,真是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嘈嘈切切中等来了风尘仆仆赶来的建平。握手、落座,心有歉意的建平要自罚两大杯,心知他已经车马劳顿身体困乏,便阻拦了这个仗义举动。大家在回忆中喝酒、在喝酒中回忆,其乐融融,情深意长。
  接下来的两天中,我们在快乐中度过:朗朗晴日攀爬太白山,至顶时大雪纷飞经历了一山四季;风和日丽游走古城墙,慨古人匠心独具想当此金戈铁马;熙熙人流参观兵马俑,见证巧夺天工领略中华文化;繁华食林品尝三秦小吃,享受西北风情感觉舌尖美味。分别前的饯行酒,伤感里的不舍,哭泣中的豪饮,抱头间的安慰,让这群中年人伤自心里。真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聚会后的日子里,不时在群里发个照片留个言,让大家不觉孤单。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在群里又发了个信息,不大时间,建平跟帖:“你是老八吧?我是建平媳婦,听建平经常提起你。建平现在在重症抢救室。”如雷轰顶!谁能相信这是真的?霎时群里就开锅了,大家纷纷问着情况,了解着病情。我们不相信前段时间还谈笑风生、魁伟健壮的优秀警察怎么会突然就被病魔给击倒了?我们每个人都在祈祷着他能创造奇迹,用他顽强的生命力重回健康。那几天班级群里异常寂静,没有人说一句话,但我们无数次地翻看着班级动态,我们希望有他的好消息,更担心收到无法接受的声音。我们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北京小东同学,她和建平媳妇之间联系着情况。建平在与病魔抗争的几天,我们在痛苦的等待中煎熬着。
  一早小东给我打来电话,我预感到事情不妙。果不其然小东哭泣着告诉建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顿时我泪如泉涌,脑袋一片空白,我和小东的电话久久沉默无语凝噎,然后班级群里发出了让所有同学震惊无比的噩耗,悲痛充满了班群。能送送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然而几千公里的距离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多么不可能,但是在北疆的文玲哭泣着坚决要去,她毅然决然去看了这个老大哥、老同学、老朋友最后一眼,撕心裂肺地送了他最后一程!感谢文玲,代表我们同学披星戴月几经辗转送别了建平!感谢文玲,能让建平在那边感受到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谢文玲,在你全程的句句泣血的话语中,让我们了解建平走过的最后时光!
  建平,你走了让我们想起与你的一幕一幕:在校时你仗义豪爽,助人为乐,身边总有好多朋友;运动中你光辉耀眼,被誉为“交校乔丹”,球场上总有女啦啦队员为你呐喊;聚会时你我总相伴随行,你冷不丁抛出个大红包换来女同学次次尖叫;出行时我们坐在后边听我用不标准普通话讲着段子,每次精彩时你跟着大笑,你真的听懂了我讲的故事?
  建平,你走得如此突然,让每个人都措手不及。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顶梁柱怎么说断就断?你说过时机成熟邀大家做客,可我们还没成行你怎么就离开?咱们约定过2021年25周年聚会,但是你却失约难再为叙。建平,永春在纪念册的后序里“三个月前还和我们谈笑风生的建平兄突发疾病溘然长逝”的话给人带来怅惘思念;这几年每与同学见面,我们必会提及你,怀念你惋惜你;偶尔会打开你的QQ空间,去看看你依旧微笑的照片和永不更新的日志;建平,你的离去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一个痛。
  建平你离开已五年了,一直就想写个怀念的文章。打开QQ提醒后天是你的生日,今早开写一气呵成,几次泪流满面,几次失魂断肠,谨以此文献给远在天堂的你——我们的好弟兄!
其他文献
岁寒识松柏,暮冬又一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便逝。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日子便从凝然的双眼中过去。”每个人从童年的少不更事,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奔波忙碌,老年的闲适清静,细品走过每一步都是如此匆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已过腊八,离年的日子越来越近,还是没闻到一点年的味道,唯一有感觉的就是街上点缀起各式各样的装
期刊
一  古树是崂山的守护神。历经千年,树根不光深深地扎进了地心,还在土里向四面八方伸展開来。或许书中描写的古树,大部分是苍老的,承载着浓厚的历史风尘的,古树总是被人看成受过历史磨难的、深沉的模样,其实在我的印象里,崂山的古树不是像人们说得那般沉重,充满了风尘,古树总是睿智的,充满生机的,坚毅的。  与时间有着类似的质地常用来相互喻意的物质是流水。海,浩浩荡荡地裹挟着时光一往无前,而往事总是像沙砾般在
期刊
人这一辈子不长,活得更不轻松,所以,找一个真心对你好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真心对你好的人,让我们在疲于奔波的时候,可以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可以领悟到生命的乐趣。但这个真心对你好的人,却不那么容易找到。  在学生时代,或许我们有几个对自己好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青春,一起展望未来的美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我们会发现,身边依然对自己好的同学越
期刊
晚上,我独自在公园漫步,遇到平时很少见面的初中同学林。  如果不是他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他的变化挺大的。在我的印象里,林是个长相优雅、颇有书生气质的大男孩。但眼前这个有些油腻、有些俗气的中年汉子,怎么也与之前的印象扯不到一起。这些年,他究竟怎么了?我很想知道。林有些羞涩地笑了,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郁,我似乎知道了些什么。是啊,世事沧桑,生活不易,或许他经历了什么挫折,像我一
期刊
父亲是远在异乡的一个十口之家的顶梁柱,重体力劳动下他饭量很大,但对吃什么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天天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稀粥,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他最爱吃什么,在我参加工作带他出去吃了几次后,我发现父亲偏爱面食。  小时候,吃面食是一种奢侈,天天吃白面就是那个时段我最大的人生理想。  人都是因爱变勤,因勤而精。  我自认为是家中最馋的一个,尤其馋面食。只要母亲
期刊
一年之末,学生归去,年味也渐铺陈开来。  桂中偏南之地,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庆余年”。粽味清冽而又浓郁,清冽如那翠发的粽叶,一团团、一簇簇,翠色欲流,熬出的汤水,是更稠的黛绿,清香入脾入心。浓郁是去了皮的绿豆与腌制五花肉的一夜缠绵,直勾脾胃。  割叶煮叶,糯米去皮,泡开绿豆,挑秸秆,配料腌肉,烧煤球……奶奶样样用心,年过八十仍亲力亲为。粽“如”其人,奶奶包的粽子,总是最紧实,最齐整,最好看,也最
期刊
黄萝卜是一种生长期短、产量高、适合在干旱寒凉的北方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一般在秋季小麦、糜米、玉米收割后,与大白菜、蔓菁一起补种第二茬。由于黄萝卜的这些特性,在困难时期,人们会在秋季大量补种黄萝卜,以补充冬季短缺的食物。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黄萝卜仅次于大白菜和土豆,冬储量排在第三位。  黄萝卜在食物中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蔬菜,也不是粮
期刊
鄂尔多斯与陕北为邻,陕北人的倔强、厚重、木讷与蒙古族奔放、豪爽、大气用“酒”在鄂尔多斯进行了充分调和,形成了憨厚、朴实、热情、包容的鄂尔多斯性格。  有一种对蒙古族都好酒的误解,甚至有些人认为,蒙古人都是“今夜不醉不还”的缠酒。其实,我见过的蒙古族和汉族好酒的比例差不多,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也有不少滴酒不沾者,当然,也不乏有二斤不醉者。  蒙古民族有着非常深厚的“酒文化”。  我在草原上参加过纯正
期刊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按自己的方式享受过程吧。还有人说,生命是一场遥远的等待,等待岁月赋予生命更多的精彩。  人生也好,生命也罢,仅有等待是不够的,所有的成功和收获不是靠等就能得到的。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等待的人和事,但伴随着等待的,不是我们消极被动,而是应有积极的行动,让无意义的等待提前结束,以我们的付出和行为迎来自己想要的。这样的等待,其实是积蓄力量,等待勃发的时机。  对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凭票证购物,粮食按人头配给,未成年人每月口粮十几斤,重体力劳动者三十多斤。  供应粮主要有玉米面、白面和糜米,还有少量的小米、荞麦、莜面、软米和大米,有一段时间,还配给陈年高粱米和无糖红薯干儿。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头一年秋天还是娇羞粉嫩的甜玉米,怎么像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姑娘被下放到了“窑道三场”,隔年就变成难以下咽的粗粮。  由于玉米面的供应量占到了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