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常常对话题作文写作无从下手。本文以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题材料为例,来寻求话题作文快速构思的有效方法,解决学生话题写作的难题。
话题作文立意、取材灵活,记叙、议论多样,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自由度与发挥空间。但是在考场上,广大考生却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难题: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千变万化,快速触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触发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迅速打开写作思路?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话料”的不同类型来寻找思维的触发点,打开思想的闸门,让才思如泉涌。
事例“话料”,提问触发为了打开考生思维的闸门,有些话题作文的题目首先列举几个事例或一些社会现象,然后提出话题。如200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要求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低的事实,并且指出人文素养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缺乏人文素养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消极影响。做这道作文题,学生应该思考:为什么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忽视了人文素养的自我培养?科学越发展,是否越需要人文素养的支撑?人文素养究竟对科学发展起一个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能否促进国民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上有哪些只注重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不顾自然社会环境发展的现象?自己该做些什么……针对题目中的事例或社会现象,联系追问,学生便可以确切地把握材料蕴涵的深层意义,这样写出的文章深刻而富有思辨色彩。
语录“话料”,对比触发2004年、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出现了这样的一种题型:题目引用几段名人名言或普通人的富有代表性的言论,然后提出话题,要求写作文。例如2004年全国卷(二)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首先列举了但丁、波兰谚语、达·芬奇、塞纳克四段语录。通过对比发现,他们各自的意思有所侧重:但丁强调要坚持相信自己;波兰谚语强调要相信别人;达·芬奇认为要批判地吸收别人的意见;而塞纳克也强调不能片面地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要辩证地去对待别人的意见。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找到写作的发力点。
寓言“话料”,因果触发寓言因其故事性强,富含哲理,容易打开学生写作思维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针对这样一类话料,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借以触发思维。例如2005年山东高考要求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提供的是一则关于木匠与石匠的故事。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而求胜心切的木匠受到了徒弟的暗算,死到临头,抱头大哭。关键时刻,石匠挺身而出,想出了一个办法,使木匠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木匠之所以能够绝处逢生的原因是因为石匠智慧的举动,很显然,智慧是方法。而最后的结果是石匠也改善了石墩的设计,双赢才是目标。弄清了因果关系,学生便明确双赢是互惠互利的伦理范畴,智慧是合作共存的方法论基础。
诗意“话料”,诗意触发有些作文命题本身就富有诗意,读完话题作文的材料,就令人如沐春风,把人带到一个诗意的世界。如2006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样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云有形,形各有异,如花团簇锦,如狼奔豕突……人有怎样的想象,云就有怎样的形态。云有品,品有高下,或纯白明朗,或灰黑阴沉……人有怎样的格调,云就有怎样的品性。浮云富贵、过眼烟云、白云苍狗、浮云蔽日、云开日出……说不尽的云聚云散,道不完的云卷云舒。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以‘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仰望天空,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只要学生抓住话料提供给的诗意空间,发挥想象的力量,定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总之,只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话料”提供的信息,认真阅读,仔细体悟,寻找写作思维的触发点,就能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职业中专学校)
话题作文立意、取材灵活,记叙、议论多样,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自由度与发挥空间。但是在考场上,广大考生却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难题: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千变万化,快速触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触发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迅速打开写作思路?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话料”的不同类型来寻找思维的触发点,打开思想的闸门,让才思如泉涌。
事例“话料”,提问触发为了打开考生思维的闸门,有些话题作文的题目首先列举几个事例或一些社会现象,然后提出话题。如200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要求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低的事实,并且指出人文素养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缺乏人文素养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消极影响。做这道作文题,学生应该思考:为什么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忽视了人文素养的自我培养?科学越发展,是否越需要人文素养的支撑?人文素养究竟对科学发展起一个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能否促进国民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上有哪些只注重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不顾自然社会环境发展的现象?自己该做些什么……针对题目中的事例或社会现象,联系追问,学生便可以确切地把握材料蕴涵的深层意义,这样写出的文章深刻而富有思辨色彩。
语录“话料”,对比触发2004年、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出现了这样的一种题型:题目引用几段名人名言或普通人的富有代表性的言论,然后提出话题,要求写作文。例如2004年全国卷(二)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首先列举了但丁、波兰谚语、达·芬奇、塞纳克四段语录。通过对比发现,他们各自的意思有所侧重:但丁强调要坚持相信自己;波兰谚语强调要相信别人;达·芬奇认为要批判地吸收别人的意见;而塞纳克也强调不能片面地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要辩证地去对待别人的意见。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找到写作的发力点。
寓言“话料”,因果触发寓言因其故事性强,富含哲理,容易打开学生写作思维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针对这样一类话料,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借以触发思维。例如2005年山东高考要求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提供的是一则关于木匠与石匠的故事。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而求胜心切的木匠受到了徒弟的暗算,死到临头,抱头大哭。关键时刻,石匠挺身而出,想出了一个办法,使木匠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木匠之所以能够绝处逢生的原因是因为石匠智慧的举动,很显然,智慧是方法。而最后的结果是石匠也改善了石墩的设计,双赢才是目标。弄清了因果关系,学生便明确双赢是互惠互利的伦理范畴,智慧是合作共存的方法论基础。
诗意“话料”,诗意触发有些作文命题本身就富有诗意,读完话题作文的材料,就令人如沐春风,把人带到一个诗意的世界。如2006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样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云有形,形各有异,如花团簇锦,如狼奔豕突……人有怎样的想象,云就有怎样的形态。云有品,品有高下,或纯白明朗,或灰黑阴沉……人有怎样的格调,云就有怎样的品性。浮云富贵、过眼烟云、白云苍狗、浮云蔽日、云开日出……说不尽的云聚云散,道不完的云卷云舒。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以‘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仰望天空,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只要学生抓住话料提供给的诗意空间,发挥想象的力量,定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总之,只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话料”提供的信息,认真阅读,仔细体悟,寻找写作思维的触发点,就能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