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其中,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呢?
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竞赛题,一般正向思维是先分析题设条件,再根据相关的解题规律,最终解出答案,但有时,解题规律不知道,会使解题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果出发,来一个逆向思考,步步推进,从而找到解题规律,使问题获解,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一、逆向思维的有利作用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另一种思维形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已有的思路反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一般的学生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而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这种转变时是迅速且自如的,这就是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思维的运动性方面的素质差异。这种思维的运动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小学数学中看,逆向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有利于:⒈有利于排除顺向思维中的困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⒉有利于克服顺向思维中的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⒊有利于挖掘顺向思维中的弱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执果析因,引导逆分解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思考不深入、视野狭窄、概念模糊的时候,教师必须不断地给予学生提示和探询。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常常出现几个因素共同发生一个结果的情况,这些因素或者是同向合力,或者是反向抵冲,以不同的关系影响着结果。对于这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分析问题时就需要有一种缜密细致的从结果出发的逆向分解能力,来加以澄清和简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在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反向思维由下而上推导出解题思路和步骤。
1.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出要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找出题目直接给出的已知条件,再根据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求出间接给出的条件。
3.运用数量关系式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强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后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问题要求的是路程,我们就用“路程=速度×时间”这个数量关系式来求;在这个数量关系式当中时间已知是4分钟,而这里的速度应该是他们的速度和,题目是没有直接给出的,这就要先求它。
通过以上的逆向分析得出,解答的第一步是先求中间问题速度和,第二步运用“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结果。运用反向分析,引导逆分解,学生在解答时就有针对性,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能防止盲目性,最终准确地求出答案。
三、借助正面分析,形成逆向思维
小学生形成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仍需要顺向思维的互相配合,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所以,思维的顺向与逆向,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新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渐渐引导学生步步向逆向思维靠拢。
比如上述现象中提到:张先生这个月交税1165元,这个月他工资收入是多少?这是借助前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张先生3月份交纳了1165元个人所得税,是按照从级别1、级别2、级别3……这样的顺序计算后累加的。级别1最多交税款:500×5%=25(元);级别2最多交税款:(2000-500)×10%=150(元);级别3最多交税款:(5000-2000)×15%=450(元);级别4最多交税款:(20000-5000)×20%=3000(元)。张先生最多纳税到级别4,在级别4中应纳税的余额为x元,x元的20%为540元,20%x=540。借助刚才的算式学生理解其实也可以用(1165-25-150-450)÷20%=2700(元)。2700+5000=7700(元),张先生这个月工资收入为:7700+800=8500(元)。
总的来说,“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竞赛题,一般正向思维是先分析题设条件,再根据相关的解题规律,最终解出答案,但有时,解题规律不知道,会使解题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果出发,来一个逆向思考,步步推进,从而找到解题规律,使问题获解,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一、逆向思维的有利作用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另一种思维形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已有的思路反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一般的学生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而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这种转变时是迅速且自如的,这就是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思维的运动性方面的素质差异。这种思维的运动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小学数学中看,逆向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有利于:⒈有利于排除顺向思维中的困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⒉有利于克服顺向思维中的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⒊有利于挖掘顺向思维中的弱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执果析因,引导逆分解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思考不深入、视野狭窄、概念模糊的时候,教师必须不断地给予学生提示和探询。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常常出现几个因素共同发生一个结果的情况,这些因素或者是同向合力,或者是反向抵冲,以不同的关系影响着结果。对于这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分析问题时就需要有一种缜密细致的从结果出发的逆向分解能力,来加以澄清和简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在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反向思维由下而上推导出解题思路和步骤。
1.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出要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找出题目直接给出的已知条件,再根据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求出间接给出的条件。
3.运用数量关系式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强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后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问题要求的是路程,我们就用“路程=速度×时间”这个数量关系式来求;在这个数量关系式当中时间已知是4分钟,而这里的速度应该是他们的速度和,题目是没有直接给出的,这就要先求它。
通过以上的逆向分析得出,解答的第一步是先求中间问题速度和,第二步运用“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结果。运用反向分析,引导逆分解,学生在解答时就有针对性,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能防止盲目性,最终准确地求出答案。
三、借助正面分析,形成逆向思维
小学生形成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仍需要顺向思维的互相配合,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所以,思维的顺向与逆向,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新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渐渐引导学生步步向逆向思维靠拢。
比如上述现象中提到:张先生这个月交税1165元,这个月他工资收入是多少?这是借助前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张先生3月份交纳了1165元个人所得税,是按照从级别1、级别2、级别3……这样的顺序计算后累加的。级别1最多交税款:500×5%=25(元);级别2最多交税款:(2000-500)×10%=150(元);级别3最多交税款:(5000-2000)×15%=450(元);级别4最多交税款:(20000-5000)×20%=3000(元)。张先生最多纳税到级别4,在级别4中应纳税的余额为x元,x元的20%为540元,20%x=540。借助刚才的算式学生理解其实也可以用(1165-25-150-450)÷20%=2700(元)。2700+5000=7700(元),张先生这个月工资收入为:7700+800=8500(元)。
总的来说,“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