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业日新月异。当今的地理思维已经呈现出了新的特性,我将其分为10个方面。这些新的特性对于当今的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新的启示。要求地理教学要从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师的培养提高等方面进行新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思维;教育改革
早在1964年,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帕蒂森(William Pattism)曾提出地理学有4个传统,即地球科学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区域研究传统和空间传统。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思维及其特性较早的总结。现代中国地理学界一致把区域性与综合性视为地理学的两大特性。这种观点把握并概括出了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学科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地理学也概莫能外,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对其的研究分析对于当前中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将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1、从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到新时期地理思维的十大特性
1.1 从区域性到区域科学: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
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區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1.2 从综合性到综合地理学: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对传统地理综合特性的延伸,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综合地理学要求实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黄河断流、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
1.3 从人地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有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演变的一条主线。吴传钧先生认为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它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的规律性。近年来所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涉及人类社会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地关系演化序列中一种较为完善的形态。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要义不谋而合,从而使得地理学在开展这一专题研究、发挥可持续思维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4 从空间性到空间系统:空间性可视为地理学所特有的属性,它强调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规律。现代的空间概念已演绎为空间系统的概念,并在区域开发与人文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定区域的“点”、“线”、“面”综合构成了“空间系统”,而“空问系统研究”则着重考察空间内“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与相关的政策调控。
1.5 社会性: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地理学则着重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以及具有空间属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社会地理学是在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突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地理、城乡贫困、犯罪与交通事故地理和乡村城市化等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异、乡村社会空间系统等则属近年新兴的热点研究。
1.6 实践性: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1.7 时段性与时空系统:一般人认为,时间是历史学的特性,按这种观点,历史地理学既可算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可算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但若论及长时段思路则非地理学特性莫属。历史学所研究的已知的人类文明史不过是5000年左右,而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则动辄研究10万、20万乃至数百万年以来环境与海平面的变迁、古人类的起源。现代地理学还注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即从时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其动态变化特征及一般演变趋向。
1.8 宏观性和微观性:地理学向以宏观研究见长,强调从大处着眼,开展系统的体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一定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近年来,地理宏观研究中出现了研究大区域或大系统的宏观问题的趋势,如对地球科学系统、陆地科学系统的研究。
地理也重视微观领域的研究,如同属城市地理,微观研究则把城镇看作一个面,综合研究城镇的内部空间。如近年兴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讨地方化与柔性生产网络的作用,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微型社区更是典型的微观研究,如对北京“浙江村”、苏南集镇等的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归纳、衍化类型,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1.9 学科交叉性: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缘于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分别衍生出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和宗教地理学等。尤其是与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数理统计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计量地理学等无不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学科获得勃勃生机。 1.10 决策性:这也是地理思维有待挖掘的一大特性。地理善于区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其实,地理学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这一特性,进入决策圈。因为,一则,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即可见一斑;二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问操作与分析,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
2、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
自然地理学虽然也采取一定的实验分析方法,但中等地理教育尚达不到如此深度,而且地理横跨了自然与人文两大门类的学科特点,更容易使广大师生将地理教材作为纯知识性读物;另一方面,当前的中等地理教育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客观上要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能更贴近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做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切实改革当前的地理教育。
我认为在当今条件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应该首先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改革地理教学的计划,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师的培养提高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充实和改革学校地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地理教学时数。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地理教学课时一般都站总课时的6%左右,而我国中学地理课时只占总课时的2%左右。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经由地表飞向太空,深入海底。宇宙空间和地球內部的奥秘,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要求21世纪的公民掌握更多的地理科学知识,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此,在中学加强地理教育,充实改革地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地理教学时数,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编写出版优质地理教材,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教材工作对于教学关系很大,地理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地理教学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努力编写优秀的地理教材。
(3)加强地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地理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心里,发挥其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教学。因而必须重视地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业才能有根本的保证。对于地理师资的培养提高,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对于地理教育职能的认识水平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实地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能力,以及自学和独立思考进行研究的能力,只有培养这样的师资,才可能胜任并不断改进学校地理教学。
【关键词】地理思维;教育改革
早在1964年,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帕蒂森(William Pattism)曾提出地理学有4个传统,即地球科学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区域研究传统和空间传统。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思维及其特性较早的总结。现代中国地理学界一致把区域性与综合性视为地理学的两大特性。这种观点把握并概括出了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学科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地理学也概莫能外,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对其的研究分析对于当前中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将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1、从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到新时期地理思维的十大特性
1.1 从区域性到区域科学: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
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區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1.2 从综合性到综合地理学: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对传统地理综合特性的延伸,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综合地理学要求实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黄河断流、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
1.3 从人地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有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演变的一条主线。吴传钧先生认为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它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的规律性。近年来所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涉及人类社会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地关系演化序列中一种较为完善的形态。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要义不谋而合,从而使得地理学在开展这一专题研究、发挥可持续思维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4 从空间性到空间系统:空间性可视为地理学所特有的属性,它强调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规律。现代的空间概念已演绎为空间系统的概念,并在区域开发与人文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定区域的“点”、“线”、“面”综合构成了“空间系统”,而“空问系统研究”则着重考察空间内“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与相关的政策调控。
1.5 社会性: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地理学则着重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以及具有空间属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社会地理学是在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突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地理、城乡贫困、犯罪与交通事故地理和乡村城市化等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异、乡村社会空间系统等则属近年新兴的热点研究。
1.6 实践性: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1.7 时段性与时空系统:一般人认为,时间是历史学的特性,按这种观点,历史地理学既可算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可算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但若论及长时段思路则非地理学特性莫属。历史学所研究的已知的人类文明史不过是5000年左右,而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则动辄研究10万、20万乃至数百万年以来环境与海平面的变迁、古人类的起源。现代地理学还注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即从时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其动态变化特征及一般演变趋向。
1.8 宏观性和微观性:地理学向以宏观研究见长,强调从大处着眼,开展系统的体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一定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近年来,地理宏观研究中出现了研究大区域或大系统的宏观问题的趋势,如对地球科学系统、陆地科学系统的研究。
地理也重视微观领域的研究,如同属城市地理,微观研究则把城镇看作一个面,综合研究城镇的内部空间。如近年兴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讨地方化与柔性生产网络的作用,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微型社区更是典型的微观研究,如对北京“浙江村”、苏南集镇等的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归纳、衍化类型,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1.9 学科交叉性: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缘于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分别衍生出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和宗教地理学等。尤其是与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数理统计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计量地理学等无不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学科获得勃勃生机。 1.10 决策性:这也是地理思维有待挖掘的一大特性。地理善于区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其实,地理学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这一特性,进入决策圈。因为,一则,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即可见一斑;二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问操作与分析,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
2、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
自然地理学虽然也采取一定的实验分析方法,但中等地理教育尚达不到如此深度,而且地理横跨了自然与人文两大门类的学科特点,更容易使广大师生将地理教材作为纯知识性读物;另一方面,当前的中等地理教育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客观上要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能更贴近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做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切实改革当前的地理教育。
我认为在当今条件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应该首先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改革地理教学的计划,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师的培养提高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充实和改革学校地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地理教学时数。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地理教学课时一般都站总课时的6%左右,而我国中学地理课时只占总课时的2%左右。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经由地表飞向太空,深入海底。宇宙空间和地球內部的奥秘,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要求21世纪的公民掌握更多的地理科学知识,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此,在中学加强地理教育,充实改革地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地理教学时数,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编写出版优质地理教材,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教材工作对于教学关系很大,地理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地理教学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努力编写优秀的地理教材。
(3)加强地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地理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心里,发挥其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教学。因而必须重视地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业才能有根本的保证。对于地理师资的培养提高,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对于地理教育职能的认识水平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实地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能力,以及自学和独立思考进行研究的能力,只有培养这样的师资,才可能胜任并不断改进学校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