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党斗争和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与经济建设成功的主要理论武器。然而,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保持这一理论体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05-0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90多年的发展,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在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的理论概念,而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伟大的理论才能不断绽放光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滥觞于19世纪的欧洲,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彼时的中国千差万别。尽管如此,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辗转传入中国后,在国难深重的背景下,很快就成为中国广大无产阶级信仰的真理。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讲,其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性,使得我们党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理论改造成为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仅仅拥有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文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公式那样普遍地、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国家。它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其概念和范畴、观点和原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千差万别。这种异国他乡的理论要想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发生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获得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适应,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给出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形成了列宁主义,指导了俄国的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但是,中国既不是19世纪的欧洲,也不同于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明古国,是一个孔孟学说长期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国家,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是一个内忧外患、国难深重的国家。这样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俄国的模式来进行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极度的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这个黑暗中的巨人。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逐渐丧失了主权和民族尊严,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让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进行过无数次抗争,都未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而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可以说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在革命时期,我们之所以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源自欧洲又在俄国经过改造的理论在中国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在根据地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益探索,并且结出了毛泽东思想这样丰硕的理论果实。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历史背景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和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迥然不同之处。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工具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首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理论和实践大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依靠人民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有三,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土壤。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国化的阶段成果同样是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项未有穷期的事业,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深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现实命题。中国人不可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但要结合中国的历史背景,同样要长远的考虑,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要高瞻远瞩,走一步看两步,“摸着石头过河”。
二是依靠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群众,在群众实践中实现科学理论的伟大价值。我们党一方面把高度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广大群众实践,同时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将千万人民的呼声和智慧汇聚到一起,这正是我党取得人心所向的重要依据。
三是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一过程能否成功受制于多重因素。其中必须考量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一外国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必须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文化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
从总体上看,20世纪的中国问题主要分为革命问题和建设问题这两个基本的方面,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可以大体分为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属于后者这一阶段。
一是坚持和发扬我们的既往经验。1919年,马克思主义随着国外各种思想资源涌入中国,而最终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自由解放和复兴之路。90多年来,中国先进思想家带着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向马克思主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并随着中国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提出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引领着中国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理论成果。透过这九十余年纷繁复杂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植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经验,正是我党取得革命和建设巨大成果的有益经验。在目前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结出更多更丰硕的理论果实,必须坚持和发扬我们已有的经验。
二是整合现有的思想资源。在坚持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同时寻求新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其他多种思想和文化资源相互交流、碰撞和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文化,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必不可少的资源。这四大资源缺一不可,各自都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只有把它们都认真地整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就是整合多种思想资源并努力造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地消除各种思想误区而达到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运是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意味着对于模式化和教条化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巨大超越。坚持与时俱进,创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的工作和管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命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个持久的命题。它所蕴含的深意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靠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来创造新的理论和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家芳,齐久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J].求实,200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3.
[3]欧阳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导向、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J].理论视野,2009,(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05-0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90多年的发展,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在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的理论概念,而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伟大的理论才能不断绽放光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滥觞于19世纪的欧洲,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彼时的中国千差万别。尽管如此,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辗转传入中国后,在国难深重的背景下,很快就成为中国广大无产阶级信仰的真理。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讲,其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性,使得我们党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理论改造成为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仅仅拥有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文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公式那样普遍地、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国家。它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其概念和范畴、观点和原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千差万别。这种异国他乡的理论要想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发生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获得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适应,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给出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形成了列宁主义,指导了俄国的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但是,中国既不是19世纪的欧洲,也不同于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明古国,是一个孔孟学说长期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国家,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是一个内忧外患、国难深重的国家。这样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俄国的模式来进行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极度的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这个黑暗中的巨人。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逐渐丧失了主权和民族尊严,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让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进行过无数次抗争,都未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而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可以说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在革命时期,我们之所以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源自欧洲又在俄国经过改造的理论在中国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在根据地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益探索,并且结出了毛泽东思想这样丰硕的理论果实。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历史背景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和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迥然不同之处。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工具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首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理论和实践大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依靠人民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有三,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土壤。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国化的阶段成果同样是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项未有穷期的事业,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深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现实命题。中国人不可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但要结合中国的历史背景,同样要长远的考虑,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要高瞻远瞩,走一步看两步,“摸着石头过河”。
二是依靠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群众,在群众实践中实现科学理论的伟大价值。我们党一方面把高度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广大群众实践,同时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将千万人民的呼声和智慧汇聚到一起,这正是我党取得人心所向的重要依据。
三是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一过程能否成功受制于多重因素。其中必须考量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一外国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必须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文化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
从总体上看,20世纪的中国问题主要分为革命问题和建设问题这两个基本的方面,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可以大体分为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属于后者这一阶段。
一是坚持和发扬我们的既往经验。1919年,马克思主义随着国外各种思想资源涌入中国,而最终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自由解放和复兴之路。90多年来,中国先进思想家带着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向马克思主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并随着中国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提出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引领着中国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理论成果。透过这九十余年纷繁复杂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植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经验,正是我党取得革命和建设巨大成果的有益经验。在目前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结出更多更丰硕的理论果实,必须坚持和发扬我们已有的经验。
二是整合现有的思想资源。在坚持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同时寻求新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其他多种思想和文化资源相互交流、碰撞和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文化,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必不可少的资源。这四大资源缺一不可,各自都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只有把它们都认真地整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就是整合多种思想资源并努力造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地消除各种思想误区而达到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运是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意味着对于模式化和教条化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巨大超越。坚持与时俱进,创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的工作和管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命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个持久的命题。它所蕴含的深意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靠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来创造新的理论和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家芳,齐久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J].求实,200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3.
[3]欧阳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导向、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J].理论视野,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