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这几年的城市森林建设,南宁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很多像我这样的外地人都纷纷来这里买房安家。”家住南宁市青秀区的王先生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绿化好。
随着森林南宁建设的推进,南宁的绿色一天天增多,这让南宁人的幸福感与日俱增。森林城市建设的绿色之风,让很多居民都切身感受到了森林给城市带来的变化,给自己的生活品质改善带来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在朝着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目标大步迈进的过程中,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和“水”文章,着力打造城乡园林绿化系统,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南宁市打造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文化,推进绿城文明建设,不仅做到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还做到人类、自然、城市的相互和谐。南宁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并捧回联合国人居奖的崇高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中国绿城”已成为南宁市闻名遐迩的靓丽名片。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6%,绿地率35.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约5.2万公顷。南宁市武鸣县濑琶村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马山县形成了以生态建设带动扶贫开发的“弄拉模式”……南宁凭借着“中国绿城”的美名开始名扬海内外。而今,南宁正在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做大“绿”的文章,努力将中国绿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精心组织力量创建森林城市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南宁,一年四季,无论是漫步在华冠如盖的林荫道上,还是浸润于枝叶下的溶溶月色中,人们都可以体味特有的清新空气和沁人心脾的绿意。
在老南宁的印象里,从零星散落的路树到如今“半城绿树半城楼”,绿城南宁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宁市就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中国绿城”的建设构想,制定了“打造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文化和造就绿色文明”的发展路线,确立了“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
2006年,南宁開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分三部分,共38条。南宁市在提出申报国家森林城市时,就将实际情况与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相比照,有33项达到或超过评价标准。针对不达标的项目,南宁市进行积极整改。
南宁市林业局局长陈咸华告诉记者:“多年来,南宁市以林业作为生态建设基石,大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布局日趋合理。经过6年的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效果明显。目前,南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6%,包括辖区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4%;绿地率35.10%,包括辖区县建成区绿地率33.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81平方米;城乡绿化指标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发展态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宁市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近年来,南宁市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着力提升“中国绿城”的品牌效应。
南宁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关于实施五大森林工程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快乡镇建成区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5份创森文件。市政府与各县区、各市直单位签订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从政策上、措施上保障创森工作的顺利推进。
南宁曾重点建设百里环城森林生态圈、道路林网与绿色通道、水系林网、森林公园与生态主题园、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保护、农林生态建设、森林植被恢复、市区绿化、乡镇所在地绿化等十大工程。2010年,南宁围绕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并具体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程为五大森林工程。五大森林工程成为南宁创森工作的最重要抓手。
城市森林工程:建设森林街道45条,其中10公里长的民族大道种植180多种500多万株树木,快速环道、机场大道、五象大道、白沙大道等森林街道总里程达230公里。建设森林公园19个,其中新建凤岭儿童公园、安吉花卉公园和体育休闲公园等9个森林公园,续建南湖公园、金花茶公园等10个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单位庭院783个,其中花园式单位202个,绿化达标单位581个。建设森林县城6个,即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和隆安县6个县。
农村森林工程:加强村屯绿化、改善村屯绿化950个村,其中建设生态文明村800个、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60个村、打造乡村旅游村90个;实施“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工程,全市农户在房前屋后及路旁、水旁、村旁植树种果1500万株。加强乡镇建成区绿化,改善了65个乡镇建成区绿化,增种大树3.5万株,加强了乡镇街道、单位小区、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绿化建设。加快山上绿化,全市共新增造林168万亩,实施退耕还林116万亩,开展石漠化治理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500万株,建设速丰林基地430万亩。
通道森林工程:实施公路、铁路、河道两侧林相改造及绿化美化20多万亩,将30公里机场高速、45公里快速环道、82公里高速环道打造成为近自然的森林风光带;全市公路绿化率已达84.2%,铁路绿化率达98.48%。
水系森林工程:完成水系森林工程造林6万亩,水岸绿化率达85%,初步形成环境优美的水系生态廊道。其中,实施邕江两岸森林工程4万亩,完成岸线新造林1万亩,补植、更新改造和封山育林3万亩;实施内河森林工程1万亩,重点实施民歌湖、竹排冲项目绿化工程,心圩江、可利江绿化整治提升工程,青秀湖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工程等,营建城市河道两岸森林带;实施堤路园森林工程1万亩,打造邕江干流两岸堤路园绿色走廊,建设兼具园林景观和湿地景观效果的滨水森林景观。
生物多样性森林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森林工程,重点巩固和完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虎山等3个自治区级保护区建设,新建木村古树园、古思村古树园等15个主题公园。实施湿地森林工程,加快横县西津湖等5个自治区级重要湿地森林建设。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森林工程和湿地森林工程,加强植物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综合物种指数超过0.5,本地植物指数超过0.7。
截至今年9月10日,南宁全市通道绿化已落实土地107.24公里,完成绿化2945亩。14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已绿化275.88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8.37万株。20个“生态园林单位(小区)”已通过初评,达到市政府规定的绿化指标。32个乡镇建成区绿化已全部完工,种植绿化大苗4.36万株,绿化面积723.5亩。57个村屯绿化已完工50个,种植绿化大苗2.8万株。完成山上植树造林21.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211.7万株。
五大森林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南宁市绿化工作的开展,使其在“绿城”的基础上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
全民同创的民心工程
多年来,我国造林绿化多在广大农村、荒山原野进行,建成的森林主要在远离人居的山上,城市居民难以直接享受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身边生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把森林建在城市、把绿色留在身边,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居民们渴望出门见绿,推窗赏景,足不出市,即可观山水秀色,赏四季花木。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对部分大中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城乡居民支持城市森林建设。因此,也可以说创建森林城市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共建共享生态文明,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支持和体验。在南宁市不管是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甚至居民的阳台,都能觅到清新的“绿色”,或一个景观、或一片绿地、或一个花园,形成一处一景的景象,全民参与同创“森林城市”的热潮全面掀起。
在兴宁区居民庞庆玉家,小小的阳台被布置得生机勃勃,角堇、天竺葵、一叶兰、橡胶榕、月季等盆花挤满阳台,俨然一个“袖珍花园”。从屋里往阳台望去,五颜六色的花和青翠的植物,让人心旷神怡。
“养花好啊,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陶冶情操。”庞庆玉说,她养花有好几年的历史。在她的带动下,小区里不少人也开始用植物来装扮自家的阳台。
在望州南社区,有一位乐于当“花公”的老人梁秀庭。他不仅喜欢养花,还喜欢将自己养的花送人。只要养花爱好者看中了他养的植物,梁秀庭都会毫不吝啬地赠送,已经免费赠花10多年。“社区很多养花爱好者都得到过‘花公’赠送的植物,而且都是在他的带动下学会养花的。”小区居民梁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是在老人的熏陶影响下开始种养花草的。
“现在我们南宁不是一年比一年绿了嘛,而且还在争创全国森林城市,我们也将绿化带进家,让绿色走进家庭。”梁女士认为,绿色给城市带来了变化,也给家庭增添了生机。
“一花香不如百花香”。近年,南宁市绿委办和南宁市妇联在全市开展“南宁市‘绿化阳台,美化南宁’———‘最美阳台’”评选活动,让绿色走进千家万户,活动吸引了数千户家庭的积极参与。今年,又有42户绿色家庭被评为“最美阳台”。
“阿姨,二区花园的那棵木菠萝树好像长了小虫子,麻烦你们去看看。”今年年初,就读于南宁市星湖小学的学生成成专门跑到南宁新竹街道办大板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反映情况”。
原来,成成2007年就认养了这棵木菠萝树。大板二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大板二社区,不少居民都积极踊跃参与到爱绿护绿的行列中。他们当中不仅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
如今,认捐、认养树木在南宁市民中已经形成风气。目前,南宁市200多个单位、近1000个家庭和个人参加了绿地的认捐认养。
如今,森林进城,已成为眼下各地打造宜居城市的主流。一个城市,人均森林占有量,既是市民生活品质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表示,南宁市在长期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的过程中,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植绿、爱绿、护绿的强烈意识和浓厚氛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协调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这为南宁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低碳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打造低碳城市,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许多城市对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市生态功能,增加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越来越严峻,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越来越强,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发展城市森林,帮助市民通过植树绿化来消除自己的碳足迹,实现低碳生活,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欢迎。
南宁市坚持生态立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南宁市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南宁建设,发展绿色,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之城凸显。
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极大提高了南宁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由此带来城市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市魅力更加彰显,为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几年来,南宁市把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以绿色生态产业带动、以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他们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质量和经济功能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及天然林、用材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和保护区建设。
韦成清是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的农民。与以前“烟熏火燎”的厨房相比,他家的厨房如今整洁而明亮。“这都是因为用上了沼气这种新能源。”韦长清说。
在武鸣,使用沼气的农民并不只有韦长清一家。来自该县能源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武鸣县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超过10.8万座,位居广西前列;受益农民达40多万,占总人数的80%。“十一五”期间,武鸣县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农村沼气的建设与推广,建立起“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生产模式,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遍布武鸣农村的沼气池,每年提供的沼气相当于年节柴17万吨,提供优质高效沼肥140万吨,使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在前往下渌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水泥大道兩边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果树林,鸟鸣声不时从路旁郁郁葱葱的龙眼林里透出来。一座座鱼塘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一幢幢四合院式的小楼点缀在绿树丛中。
在村民韦成清家里,笔者参观了他家的沼气灶,并询问他家除了沼气外还使用什么新的能源。韦成清介绍说,除了沼气外,他家里还备有煤气、煮饭用电压锅、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韦成清还介绍说,有了沼气后,他们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韦成清自豪地说,“下渌村的水果很甜,牌子很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还利用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年也有很多收入呢!”
农民的日常生活随着新能源的到来而悄然改变。“现在不烧木柴做饭和取暖了,在厨房里再也不会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房子里干干净净的,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韦成清说。
前往城厢镇濑岜村七星屯时,从车窗望去,只见一片片果林生机勃勃,一块块菜地长满了各种绿油油的蔬菜。掩映在绿树丛间的一幢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小别墅映入大家的眼帘。该屯的集中供气点“渣秆银行”,是木薯渣秆生成沼气的试点。
据悉,七星屯新能源项目是第一个全区建成的大型集中供气工程。这个项目稳定运行两年来,通过创新模式运作,让村民们免费用上了清洁的生物燃气,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因而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渣秆银行”,成为武鸣县新能源最娇艳的一枝“花朵”。
村民蔡永龙演示了用沼气煮玉米的过程,并当场把一盆用沼气煮熟的玉米棒子和红薯请记者品尝。蔡永龙介绍说,他家三口人,每天用气2立方米,每年只需要交给供气点3.5吨生木薯秆就可以解决一年的燃气问题了。过去木薯秆是农家清理农田时的难题,现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好处真不少。而且,木薯秆交得多的,用不完气还可以兑换现钱,每吨50元。
“金秋十月,天高气和;人民总理,来到我坡;深入农户,促膝谈说;打开沼气,蓝蓝苗火;观看太能,水温高热;与民同劳,摘花生果;观看青年,上网信索;站在田野,规划筹措;建新农村,农民欢乐。”这是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渌口坡的宣传栏上的一首诗,是渌口坡的一位村民写的,描述的是2006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渌口坡看望村民的情景,这么一首朴实的诗歌,却将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渌口坡坐落于南宁市青秀区东北部、伶俐镇南部,生态家园建设已初显规模,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走进渌口坡不像是走进农村,更像走进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目前,全坡沼气池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并进行了改厨、改厕、自来水入户、排污沟和巷道水泥硬化建设。
“沼气用处可大了,既干净省钱,还可保护生态,真是一举多得。”一位村民指着新式沼气池算了一笔帐:以前做饭、烧水、照明,用电多时1个月要花100多元。现在,用沼气就省多了。他家种的水果,施放的全是沼液沼渣等有机肥。“不仅果大果甜,还增收20%左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宁市把生态能源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能源生态项目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在政府的帮助下,多数村庄家家户户建起沼气池,做饭烧水照明,几乎都用沼气,再也不用砍伐林木了。
森林城市生态富民
南宁市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市的时尚和旗帜,把林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们推进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没有停止,他们正在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快推进,通过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推进绿化向全域覆盖,提升绿化总量、质量和水平,使农民通过森林致富,进一步增强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
山林茂密,翠竹摇曳,流水潺潺……,当记者来到地处大石山区的弄拉屯,仿佛置身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在去年的西南地区大旱中,许多植被稀少、水源缺乏、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成为重灾区。但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却因满山林木郁郁葱葱,水流不断,农作物生长良好,成为旱区里的“绿洲”。
弄拉屯之所以能“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弄拉屯群众50年来持续不断地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切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弄拉屯共有耕地总面积90多亩,山林2613亩,25户人家125人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
“我们这里从未断过水,即便是去年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86岁的村民周秀莲边用山泉水洗菜边自豪地说。弄拉屯共有5个水源,在周秀莲的记忆中,这里几十年来就常年水流不息。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前,弄拉的石山一直郁郁葱葱,古木参天。但到50年代末,这里却遭到了浩劫。“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树木全被砍光了。”今年78岁的李义康老人痛心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从那以后,村民们深深地意识到大山就是大家生存的依靠,是山里人的命根子。要‘靠山吃山’,就必须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李义康说。从1960年起,他们开始封山育林,成立护林小组,每天组织青年人在山里巡逻,不准任何人进山砍树。
李义康说,屯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山林。烧火就捡山上的枯树枝,不允许砍树。哪家人确需砍树做柴火,必须先种树。每砍一棵树,就要种6株树苗。
除了“封”和“管”,他们还在造林上下功夫。弄拉屯规定,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都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造林的积极性更高了。“竹子长得快,三四年就可卖,既可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李华勤告诉记者,村民们还种了不少果树,并试种中草药,以增加收入。他说,这种办法叫做“以短养长”。
马山县委书记李兵将弄拉的探索,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1960年开始,把治山的基点根植于林业,长期封山育林,坚持“封、造、管、节”相结合,坚持造林与种果相结合;二是从1974年到1982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采取个人承包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实行“以果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增收保粮”的生产措施,使个人增加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三是从1983年开始,把种果作为支柱产业,在农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把“零、乱、杂”的果树改造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并逐步淘汰老品种,向良种化发展,走科技兴果之路。
在政府的引导下,弄拉人不斷调整经济结构,初步摸索出了适合山区发展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地上粮”的生产模式,即在山腰以上封山,山腰以下种竹子、菜豆树、苦楝、任豆等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山脚种柑橘、柿子、龙眼等果树和金银花、山枝子等药材,平地上则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最终形成“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村,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8月5日下午,我们在伶俐镇发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在一个个绿油油的山坡上或隐或现地搭了许多棚子。在渌口坡,我们走近棚子一看,原来是个养鸡场。与其他养鸡场不同的是,成千上万的土鸡被放养在林子里。
放眼望去,但见围栏里种植着一棵棵翠绿的苦柬树和松树,金黄色的土鸡悠然自得,有的在树上晒太阳,有的在树底下追逐嬉戏,有的则窝在鸡棚喝水吃食……
“伶俐镇林禽相结合的模式,是南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随行的南宁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蓝庆环告诉我们,林权制度改革后,南宁充分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这十分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有利于培养新型种养人才,更有利于就地解决农民就业,减少农民投资风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我这鸡棚有600多平方米,现在养了6000多只土鸡。”今年54岁的养鸡场主人韦光安告诉我们,乡亲们养鸡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鸡苗、饲料、防疫、技术指导、销售等工作,农户只负责养殖。这批土鸡再过20天就要出栏了,公司会来收,每只鸡能挣3至4元。“不管公司赚还是亏,我们都是旱涝保收的!”
青秀区农林水利局副局长黄国胜说,目前该镇林下养鸡全部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南宁市财政给予10万元建棚补助,城区财政给予90多万元建棚补助(3000—5000元/棚),并投入25万元完善了养禽小区供水和用电等基础设施。
“我们在林子里养的鸡特别好卖!”村里另一位养殖户韦秀芬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在成片林地里长大的土鸡采食林地的杂草、昆虫,辅以适量的玉米和稻谷,不仅节约饲料,而且禽粪可肥林地,减少了投资保护了环境,最关键的是林地里长大的土鸡味道鲜美,特别有营养。
上林县下水源村是一个深藏在大明山中种满八角树的小山村。由于地处深山,房屋错落有致,所以远远望去有拉萨布达拉宫的感觉。这里漫山遍野都种植八角,村中非常干净。如今的下水源村已经不靠卖八角为生了,而是以良好的生态美景吸引八方游客,靠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南宁市林业局副局长黄安树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下水源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将村里的老房子租给老板搞旅游。过去是八角致富,现在下水源村是旅游带动,八角辅助,真正实现了兴林富民。
山水相宜满眼春
南宁提出新的城市森林总体景观格局为:一核一轴、两环两网、六城多点、三大组团。一核就是以南宁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一轴就是以构建邕江沿江森林为景观轴,两环就是构建南宁市区快速环道和高速环道两条环城森林景观带,两网就是建设市区的森林路网和森林水网,六城就是所辖的六个县城的绿化美化,多点就是全市乡镇和重点村屯的绿化美化,三大组团就是将全市划分为南部市区生态园林景观组团(市区规划范围)、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林景观组团(横县、宾阳县)、西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石山生态恢复景观组团(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
2010年以来,南宁市掀起了一场“中国水城”建设攻坚战,相继启动一批“水城”建设项目,不但要给世人展示出“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景,还要把18条河打造成为“舞动的城市飘带”,实现南宁生态环保和谐家园的目标,而使南宁清得更透彻、绿得更深远。按照规划,南宁市将通过三期工程至2020年建成“中国水城”,着力改造连通城市核心区域的内河水系,建设“百湖之城”,旨在构建“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现代亲水城市。
青秀山,又名泰青峰,是南宁市十大景观之一,素有“绿城翡翠”之称。清朝诗人梁天宗曾写诗盛赞:“青山佳致压群峰,更有亭亭万古松。日映红波浮白鹤,风迎绿浪卷苍龙。”
记者来到有着南宁市“绿肺”之称的青秀山,一下子进入了绿色的世界。这里仿佛叠彩的翠屏,围绕在南宁的东南面,南临滔滔邕江,山势雄伟挺拔,四周秀木青翠欲滴,与绿都南宁交相辉映,好比一曲气韵非凡的“绿色交响曲”。在这支交响曲中,有林中的松涛,花间的絮语,蝶翅扇动的清音,小鸟深涧的幽鸣。由于它佳木繁荫,空气中氧负离子含量是整个南宁市最高的,所以南宁市民在闲暇时经常三三两两到这里休闲放松。
青秀山现有热带、亚热带植物近1000种,是广西最大的苏铁植物、棕搁植物、芳香植物聚集地,拥有不少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
雨林大观是青秀山独具亚热带雨林特色的生态园林,面积33.5公顷,种植了近千种亚热带植物。导游告诉记者,青秀山充分利用丘陵地带的优势和南宁特有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模仿大自然热带雨林的特征,采用植物造园的手法,再现了飞藤缠绕、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云雾缠绕的植物王国奇观。
在这茂密的植物王国里,不仅可以享受到新鲜湿润的空气,而且还可以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神秘。雨林中的植物以它们特有的方式生存、繁衍,并进行着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在这里,可以看到绞杀、寄生、共生、腐生、附生等有趣的植物现象。
位于隆安县的龙虎山总面积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8.7%,是典型的亚热带岩溶雨林地貌。区内古木森森,巨藤缠绕,秀树参天,空气清新,有不少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
隆安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懿根告诉记者,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岩溶地区的珍贵药用植物和岩溶景观,这里有植物种类1145种,其中药用植物713种,包括密花美登、青天葵、广防风、一支黄花、干层纸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毛瓣金花茶、金丝李、蚬木、肥牛树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猕猴、冠军犀鸟、蟒、穿山甲等。
走进龙虎山旅游区,在原始次生林中穿行,周围群峰叠翠,古藤、竹桥、碧水相映成趣,再加上集散在路边、桥头、树丛中的猴群,可谓野趣无穷。南宁人民拥有龙虎山这样的森林保护区,的确是拥有了一种来自自然的幸福。
而被游人称为南宁“后花园”的上林县,则因水而美。上林县的大龙湖被称为“水上桂林”、“中国的下龙湾”。这里湖面开阔,湖水湛蓝,孤山岛屿星罗棋布,四周群山环抱,奇峰并立,岩洞各异,集奇、险、秀于一体,融静、清、绿于一身,是难得的自然佳地。
来到大龙湖,就如同走进了青山绿水间,走进了美丽的梦幻。站在湖岸上远眺,有山,有水,水绕山环,相映成趣。站上船头远眺,重峦叠嶂,水波粼粼,石山之巅树木青翠,山崖峭壁间悬挂着深绿的藤蔓。此时,壮阔的大龙湖,青山倒影浑然一体,犹如画家笔下的水墨山水画,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上林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林县处在环大明山中部,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森林和水资源极为丰富。大龙湖分为水库区和岩洞区。水库是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长17公里,湖中有14个天然孤岛,湖面碧水连天,四周石山环抱,石峰依肩并立。为了达到山水相宜的景致,林业局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岸边连续植树,才形成了现在的绿色大龙湖。
有着“中国茉莉之乡”美誉的横县,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九龙山森林公园植被繁茂,植物达960种,古木奇卉繁多;林中空气清新温润,氧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80000多个。公园里溪谷纵横,大小瀑布20多处,汇成群、奇、壮、美的大观。
记者在这里真正享受到了“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森林环抱、山水相映、四季飞花、处处绿荫”的森林城市的惬意。
面向东盟的国家森林城市
“让绿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让森林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让城市森林建设更加强劲地带动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这是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鲜明特征。
近些年来,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地扎实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南宁结合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正倾力打造面向全国、面向东盟、面向国际的国家森林城市。
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已成为我国向东盟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南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向东盟各国宣传和展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决心和成果,提升我国在东盟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当前南宁市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信息交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为“三基地三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態支撑,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南宁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意义都十分
重大。
今日的南宁,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对南宁-东盟经济园区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了甘蔗—制糖—制浆—造纸生态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煤电铝及铝深加工循环产业链、茉莉花茶加工产业链、速生林—林产品加工产业链等一批生态工业产业链。
如今,走在南宁市的大街小巷,一幅“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森林环抱、山水相映、四季飞花、处处绿荫”的森林城市生态画卷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绿城”的城市森林景观新格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南宁将已森林水系作为依托,发展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化的生态型城市。
祝福南宁。祝福森林。祝福居住在这里和即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随着森林南宁建设的推进,南宁的绿色一天天增多,这让南宁人的幸福感与日俱增。森林城市建设的绿色之风,让很多居民都切身感受到了森林给城市带来的变化,给自己的生活品质改善带来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在朝着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目标大步迈进的过程中,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和“水”文章,着力打造城乡园林绿化系统,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南宁市打造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文化,推进绿城文明建设,不仅做到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还做到人类、自然、城市的相互和谐。南宁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并捧回联合国人居奖的崇高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中国绿城”已成为南宁市闻名遐迩的靓丽名片。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6%,绿地率35.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约5.2万公顷。南宁市武鸣县濑琶村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马山县形成了以生态建设带动扶贫开发的“弄拉模式”……南宁凭借着“中国绿城”的美名开始名扬海内外。而今,南宁正在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做大“绿”的文章,努力将中国绿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精心组织力量创建森林城市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南宁,一年四季,无论是漫步在华冠如盖的林荫道上,还是浸润于枝叶下的溶溶月色中,人们都可以体味特有的清新空气和沁人心脾的绿意。
在老南宁的印象里,从零星散落的路树到如今“半城绿树半城楼”,绿城南宁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宁市就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中国绿城”的建设构想,制定了“打造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文化和造就绿色文明”的发展路线,确立了“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
2006年,南宁開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分三部分,共38条。南宁市在提出申报国家森林城市时,就将实际情况与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相比照,有33项达到或超过评价标准。针对不达标的项目,南宁市进行积极整改。
南宁市林业局局长陈咸华告诉记者:“多年来,南宁市以林业作为生态建设基石,大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布局日趋合理。经过6年的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效果明显。目前,南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6%,包括辖区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4%;绿地率35.10%,包括辖区县建成区绿地率33.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81平方米;城乡绿化指标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发展态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宁市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近年来,南宁市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着力提升“中国绿城”的品牌效应。
南宁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关于实施五大森林工程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快乡镇建成区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5份创森文件。市政府与各县区、各市直单位签订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从政策上、措施上保障创森工作的顺利推进。
南宁曾重点建设百里环城森林生态圈、道路林网与绿色通道、水系林网、森林公园与生态主题园、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保护、农林生态建设、森林植被恢复、市区绿化、乡镇所在地绿化等十大工程。2010年,南宁围绕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并具体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程为五大森林工程。五大森林工程成为南宁创森工作的最重要抓手。
城市森林工程:建设森林街道45条,其中10公里长的民族大道种植180多种500多万株树木,快速环道、机场大道、五象大道、白沙大道等森林街道总里程达230公里。建设森林公园19个,其中新建凤岭儿童公园、安吉花卉公园和体育休闲公园等9个森林公园,续建南湖公园、金花茶公园等10个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单位庭院783个,其中花园式单位202个,绿化达标单位581个。建设森林县城6个,即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和隆安县6个县。
农村森林工程:加强村屯绿化、改善村屯绿化950个村,其中建设生态文明村800个、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60个村、打造乡村旅游村90个;实施“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工程,全市农户在房前屋后及路旁、水旁、村旁植树种果1500万株。加强乡镇建成区绿化,改善了65个乡镇建成区绿化,增种大树3.5万株,加强了乡镇街道、单位小区、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绿化建设。加快山上绿化,全市共新增造林168万亩,实施退耕还林116万亩,开展石漠化治理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500万株,建设速丰林基地430万亩。
通道森林工程:实施公路、铁路、河道两侧林相改造及绿化美化20多万亩,将30公里机场高速、45公里快速环道、82公里高速环道打造成为近自然的森林风光带;全市公路绿化率已达84.2%,铁路绿化率达98.48%。
水系森林工程:完成水系森林工程造林6万亩,水岸绿化率达85%,初步形成环境优美的水系生态廊道。其中,实施邕江两岸森林工程4万亩,完成岸线新造林1万亩,补植、更新改造和封山育林3万亩;实施内河森林工程1万亩,重点实施民歌湖、竹排冲项目绿化工程,心圩江、可利江绿化整治提升工程,青秀湖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工程等,营建城市河道两岸森林带;实施堤路园森林工程1万亩,打造邕江干流两岸堤路园绿色走廊,建设兼具园林景观和湿地景观效果的滨水森林景观。
生物多样性森林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森林工程,重点巩固和完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虎山等3个自治区级保护区建设,新建木村古树园、古思村古树园等15个主题公园。实施湿地森林工程,加快横县西津湖等5个自治区级重要湿地森林建设。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森林工程和湿地森林工程,加强植物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综合物种指数超过0.5,本地植物指数超过0.7。
截至今年9月10日,南宁全市通道绿化已落实土地107.24公里,完成绿化2945亩。14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已绿化275.88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8.37万株。20个“生态园林单位(小区)”已通过初评,达到市政府规定的绿化指标。32个乡镇建成区绿化已全部完工,种植绿化大苗4.36万株,绿化面积723.5亩。57个村屯绿化已完工50个,种植绿化大苗2.8万株。完成山上植树造林21.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211.7万株。
五大森林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南宁市绿化工作的开展,使其在“绿城”的基础上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
全民同创的民心工程
多年来,我国造林绿化多在广大农村、荒山原野进行,建成的森林主要在远离人居的山上,城市居民难以直接享受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身边生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把森林建在城市、把绿色留在身边,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居民们渴望出门见绿,推窗赏景,足不出市,即可观山水秀色,赏四季花木。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对部分大中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城乡居民支持城市森林建设。因此,也可以说创建森林城市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共建共享生态文明,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支持和体验。在南宁市不管是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甚至居民的阳台,都能觅到清新的“绿色”,或一个景观、或一片绿地、或一个花园,形成一处一景的景象,全民参与同创“森林城市”的热潮全面掀起。
在兴宁区居民庞庆玉家,小小的阳台被布置得生机勃勃,角堇、天竺葵、一叶兰、橡胶榕、月季等盆花挤满阳台,俨然一个“袖珍花园”。从屋里往阳台望去,五颜六色的花和青翠的植物,让人心旷神怡。
“养花好啊,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陶冶情操。”庞庆玉说,她养花有好几年的历史。在她的带动下,小区里不少人也开始用植物来装扮自家的阳台。
在望州南社区,有一位乐于当“花公”的老人梁秀庭。他不仅喜欢养花,还喜欢将自己养的花送人。只要养花爱好者看中了他养的植物,梁秀庭都会毫不吝啬地赠送,已经免费赠花10多年。“社区很多养花爱好者都得到过‘花公’赠送的植物,而且都是在他的带动下学会养花的。”小区居民梁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是在老人的熏陶影响下开始种养花草的。
“现在我们南宁不是一年比一年绿了嘛,而且还在争创全国森林城市,我们也将绿化带进家,让绿色走进家庭。”梁女士认为,绿色给城市带来了变化,也给家庭增添了生机。
“一花香不如百花香”。近年,南宁市绿委办和南宁市妇联在全市开展“南宁市‘绿化阳台,美化南宁’———‘最美阳台’”评选活动,让绿色走进千家万户,活动吸引了数千户家庭的积极参与。今年,又有42户绿色家庭被评为“最美阳台”。
“阿姨,二区花园的那棵木菠萝树好像长了小虫子,麻烦你们去看看。”今年年初,就读于南宁市星湖小学的学生成成专门跑到南宁新竹街道办大板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反映情况”。
原来,成成2007年就认养了这棵木菠萝树。大板二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大板二社区,不少居民都积极踊跃参与到爱绿护绿的行列中。他们当中不仅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
如今,认捐、认养树木在南宁市民中已经形成风气。目前,南宁市200多个单位、近1000个家庭和个人参加了绿地的认捐认养。
如今,森林进城,已成为眼下各地打造宜居城市的主流。一个城市,人均森林占有量,既是市民生活品质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表示,南宁市在长期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的过程中,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植绿、爱绿、护绿的强烈意识和浓厚氛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协调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这为南宁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低碳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打造低碳城市,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许多城市对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市生态功能,增加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越来越严峻,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越来越强,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发展城市森林,帮助市民通过植树绿化来消除自己的碳足迹,实现低碳生活,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欢迎。
南宁市坚持生态立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南宁市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南宁建设,发展绿色,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之城凸显。
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极大提高了南宁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由此带来城市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市魅力更加彰显,为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几年来,南宁市把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以绿色生态产业带动、以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他们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质量和经济功能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及天然林、用材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和保护区建设。
韦成清是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的农民。与以前“烟熏火燎”的厨房相比,他家的厨房如今整洁而明亮。“这都是因为用上了沼气这种新能源。”韦长清说。
在武鸣,使用沼气的农民并不只有韦长清一家。来自该县能源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武鸣县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超过10.8万座,位居广西前列;受益农民达40多万,占总人数的80%。“十一五”期间,武鸣县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农村沼气的建设与推广,建立起“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生产模式,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遍布武鸣农村的沼气池,每年提供的沼气相当于年节柴17万吨,提供优质高效沼肥140万吨,使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在前往下渌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水泥大道兩边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果树林,鸟鸣声不时从路旁郁郁葱葱的龙眼林里透出来。一座座鱼塘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一幢幢四合院式的小楼点缀在绿树丛中。
在村民韦成清家里,笔者参观了他家的沼气灶,并询问他家除了沼气外还使用什么新的能源。韦成清介绍说,除了沼气外,他家里还备有煤气、煮饭用电压锅、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韦成清还介绍说,有了沼气后,他们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韦成清自豪地说,“下渌村的水果很甜,牌子很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还利用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年也有很多收入呢!”
农民的日常生活随着新能源的到来而悄然改变。“现在不烧木柴做饭和取暖了,在厨房里再也不会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房子里干干净净的,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韦成清说。
前往城厢镇濑岜村七星屯时,从车窗望去,只见一片片果林生机勃勃,一块块菜地长满了各种绿油油的蔬菜。掩映在绿树丛间的一幢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小别墅映入大家的眼帘。该屯的集中供气点“渣秆银行”,是木薯渣秆生成沼气的试点。
据悉,七星屯新能源项目是第一个全区建成的大型集中供气工程。这个项目稳定运行两年来,通过创新模式运作,让村民们免费用上了清洁的生物燃气,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因而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渣秆银行”,成为武鸣县新能源最娇艳的一枝“花朵”。
村民蔡永龙演示了用沼气煮玉米的过程,并当场把一盆用沼气煮熟的玉米棒子和红薯请记者品尝。蔡永龙介绍说,他家三口人,每天用气2立方米,每年只需要交给供气点3.5吨生木薯秆就可以解决一年的燃气问题了。过去木薯秆是农家清理农田时的难题,现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好处真不少。而且,木薯秆交得多的,用不完气还可以兑换现钱,每吨50元。
“金秋十月,天高气和;人民总理,来到我坡;深入农户,促膝谈说;打开沼气,蓝蓝苗火;观看太能,水温高热;与民同劳,摘花生果;观看青年,上网信索;站在田野,规划筹措;建新农村,农民欢乐。”这是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渌口坡的宣传栏上的一首诗,是渌口坡的一位村民写的,描述的是2006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渌口坡看望村民的情景,这么一首朴实的诗歌,却将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渌口坡坐落于南宁市青秀区东北部、伶俐镇南部,生态家园建设已初显规模,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走进渌口坡不像是走进农村,更像走进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目前,全坡沼气池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并进行了改厨、改厕、自来水入户、排污沟和巷道水泥硬化建设。
“沼气用处可大了,既干净省钱,还可保护生态,真是一举多得。”一位村民指着新式沼气池算了一笔帐:以前做饭、烧水、照明,用电多时1个月要花100多元。现在,用沼气就省多了。他家种的水果,施放的全是沼液沼渣等有机肥。“不仅果大果甜,还增收20%左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宁市把生态能源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能源生态项目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在政府的帮助下,多数村庄家家户户建起沼气池,做饭烧水照明,几乎都用沼气,再也不用砍伐林木了。
森林城市生态富民
南宁市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市的时尚和旗帜,把林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们推进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没有停止,他们正在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快推进,通过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推进绿化向全域覆盖,提升绿化总量、质量和水平,使农民通过森林致富,进一步增强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
山林茂密,翠竹摇曳,流水潺潺……,当记者来到地处大石山区的弄拉屯,仿佛置身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在去年的西南地区大旱中,许多植被稀少、水源缺乏、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成为重灾区。但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却因满山林木郁郁葱葱,水流不断,农作物生长良好,成为旱区里的“绿洲”。
弄拉屯之所以能“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弄拉屯群众50年来持续不断地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切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弄拉屯共有耕地总面积90多亩,山林2613亩,25户人家125人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
“我们这里从未断过水,即便是去年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86岁的村民周秀莲边用山泉水洗菜边自豪地说。弄拉屯共有5个水源,在周秀莲的记忆中,这里几十年来就常年水流不息。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前,弄拉的石山一直郁郁葱葱,古木参天。但到50年代末,这里却遭到了浩劫。“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树木全被砍光了。”今年78岁的李义康老人痛心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从那以后,村民们深深地意识到大山就是大家生存的依靠,是山里人的命根子。要‘靠山吃山’,就必须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李义康说。从1960年起,他们开始封山育林,成立护林小组,每天组织青年人在山里巡逻,不准任何人进山砍树。
李义康说,屯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山林。烧火就捡山上的枯树枝,不允许砍树。哪家人确需砍树做柴火,必须先种树。每砍一棵树,就要种6株树苗。
除了“封”和“管”,他们还在造林上下功夫。弄拉屯规定,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都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造林的积极性更高了。“竹子长得快,三四年就可卖,既可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李华勤告诉记者,村民们还种了不少果树,并试种中草药,以增加收入。他说,这种办法叫做“以短养长”。
马山县委书记李兵将弄拉的探索,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1960年开始,把治山的基点根植于林业,长期封山育林,坚持“封、造、管、节”相结合,坚持造林与种果相结合;二是从1974年到1982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采取个人承包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实行“以果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增收保粮”的生产措施,使个人增加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三是从1983年开始,把种果作为支柱产业,在农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把“零、乱、杂”的果树改造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并逐步淘汰老品种,向良种化发展,走科技兴果之路。
在政府的引导下,弄拉人不斷调整经济结构,初步摸索出了适合山区发展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地上粮”的生产模式,即在山腰以上封山,山腰以下种竹子、菜豆树、苦楝、任豆等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山脚种柑橘、柿子、龙眼等果树和金银花、山枝子等药材,平地上则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最终形成“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村,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8月5日下午,我们在伶俐镇发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在一个个绿油油的山坡上或隐或现地搭了许多棚子。在渌口坡,我们走近棚子一看,原来是个养鸡场。与其他养鸡场不同的是,成千上万的土鸡被放养在林子里。
放眼望去,但见围栏里种植着一棵棵翠绿的苦柬树和松树,金黄色的土鸡悠然自得,有的在树上晒太阳,有的在树底下追逐嬉戏,有的则窝在鸡棚喝水吃食……
“伶俐镇林禽相结合的模式,是南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随行的南宁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蓝庆环告诉我们,林权制度改革后,南宁充分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这十分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有利于培养新型种养人才,更有利于就地解决农民就业,减少农民投资风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我这鸡棚有600多平方米,现在养了6000多只土鸡。”今年54岁的养鸡场主人韦光安告诉我们,乡亲们养鸡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鸡苗、饲料、防疫、技术指导、销售等工作,农户只负责养殖。这批土鸡再过20天就要出栏了,公司会来收,每只鸡能挣3至4元。“不管公司赚还是亏,我们都是旱涝保收的!”
青秀区农林水利局副局长黄国胜说,目前该镇林下养鸡全部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南宁市财政给予10万元建棚补助,城区财政给予90多万元建棚补助(3000—5000元/棚),并投入25万元完善了养禽小区供水和用电等基础设施。
“我们在林子里养的鸡特别好卖!”村里另一位养殖户韦秀芬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在成片林地里长大的土鸡采食林地的杂草、昆虫,辅以适量的玉米和稻谷,不仅节约饲料,而且禽粪可肥林地,减少了投资保护了环境,最关键的是林地里长大的土鸡味道鲜美,特别有营养。
上林县下水源村是一个深藏在大明山中种满八角树的小山村。由于地处深山,房屋错落有致,所以远远望去有拉萨布达拉宫的感觉。这里漫山遍野都种植八角,村中非常干净。如今的下水源村已经不靠卖八角为生了,而是以良好的生态美景吸引八方游客,靠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南宁市林业局副局长黄安树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下水源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将村里的老房子租给老板搞旅游。过去是八角致富,现在下水源村是旅游带动,八角辅助,真正实现了兴林富民。
山水相宜满眼春
南宁提出新的城市森林总体景观格局为:一核一轴、两环两网、六城多点、三大组团。一核就是以南宁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一轴就是以构建邕江沿江森林为景观轴,两环就是构建南宁市区快速环道和高速环道两条环城森林景观带,两网就是建设市区的森林路网和森林水网,六城就是所辖的六个县城的绿化美化,多点就是全市乡镇和重点村屯的绿化美化,三大组团就是将全市划分为南部市区生态园林景观组团(市区规划范围)、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林景观组团(横县、宾阳县)、西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石山生态恢复景观组团(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
2010年以来,南宁市掀起了一场“中国水城”建设攻坚战,相继启动一批“水城”建设项目,不但要给世人展示出“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景,还要把18条河打造成为“舞动的城市飘带”,实现南宁生态环保和谐家园的目标,而使南宁清得更透彻、绿得更深远。按照规划,南宁市将通过三期工程至2020年建成“中国水城”,着力改造连通城市核心区域的内河水系,建设“百湖之城”,旨在构建“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现代亲水城市。
青秀山,又名泰青峰,是南宁市十大景观之一,素有“绿城翡翠”之称。清朝诗人梁天宗曾写诗盛赞:“青山佳致压群峰,更有亭亭万古松。日映红波浮白鹤,风迎绿浪卷苍龙。”
记者来到有着南宁市“绿肺”之称的青秀山,一下子进入了绿色的世界。这里仿佛叠彩的翠屏,围绕在南宁的东南面,南临滔滔邕江,山势雄伟挺拔,四周秀木青翠欲滴,与绿都南宁交相辉映,好比一曲气韵非凡的“绿色交响曲”。在这支交响曲中,有林中的松涛,花间的絮语,蝶翅扇动的清音,小鸟深涧的幽鸣。由于它佳木繁荫,空气中氧负离子含量是整个南宁市最高的,所以南宁市民在闲暇时经常三三两两到这里休闲放松。
青秀山现有热带、亚热带植物近1000种,是广西最大的苏铁植物、棕搁植物、芳香植物聚集地,拥有不少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
雨林大观是青秀山独具亚热带雨林特色的生态园林,面积33.5公顷,种植了近千种亚热带植物。导游告诉记者,青秀山充分利用丘陵地带的优势和南宁特有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模仿大自然热带雨林的特征,采用植物造园的手法,再现了飞藤缠绕、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云雾缠绕的植物王国奇观。
在这茂密的植物王国里,不仅可以享受到新鲜湿润的空气,而且还可以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神秘。雨林中的植物以它们特有的方式生存、繁衍,并进行着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在这里,可以看到绞杀、寄生、共生、腐生、附生等有趣的植物现象。
位于隆安县的龙虎山总面积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8.7%,是典型的亚热带岩溶雨林地貌。区内古木森森,巨藤缠绕,秀树参天,空气清新,有不少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
隆安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懿根告诉记者,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岩溶地区的珍贵药用植物和岩溶景观,这里有植物种类1145种,其中药用植物713种,包括密花美登、青天葵、广防风、一支黄花、干层纸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毛瓣金花茶、金丝李、蚬木、肥牛树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猕猴、冠军犀鸟、蟒、穿山甲等。
走进龙虎山旅游区,在原始次生林中穿行,周围群峰叠翠,古藤、竹桥、碧水相映成趣,再加上集散在路边、桥头、树丛中的猴群,可谓野趣无穷。南宁人民拥有龙虎山这样的森林保护区,的确是拥有了一种来自自然的幸福。
而被游人称为南宁“后花园”的上林县,则因水而美。上林县的大龙湖被称为“水上桂林”、“中国的下龙湾”。这里湖面开阔,湖水湛蓝,孤山岛屿星罗棋布,四周群山环抱,奇峰并立,岩洞各异,集奇、险、秀于一体,融静、清、绿于一身,是难得的自然佳地。
来到大龙湖,就如同走进了青山绿水间,走进了美丽的梦幻。站在湖岸上远眺,有山,有水,水绕山环,相映成趣。站上船头远眺,重峦叠嶂,水波粼粼,石山之巅树木青翠,山崖峭壁间悬挂着深绿的藤蔓。此时,壮阔的大龙湖,青山倒影浑然一体,犹如画家笔下的水墨山水画,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上林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林县处在环大明山中部,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森林和水资源极为丰富。大龙湖分为水库区和岩洞区。水库是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长17公里,湖中有14个天然孤岛,湖面碧水连天,四周石山环抱,石峰依肩并立。为了达到山水相宜的景致,林业局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岸边连续植树,才形成了现在的绿色大龙湖。
有着“中国茉莉之乡”美誉的横县,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九龙山森林公园植被繁茂,植物达960种,古木奇卉繁多;林中空气清新温润,氧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80000多个。公园里溪谷纵横,大小瀑布20多处,汇成群、奇、壮、美的大观。
记者在这里真正享受到了“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森林环抱、山水相映、四季飞花、处处绿荫”的森林城市的惬意。
面向东盟的国家森林城市
“让绿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让森林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让城市森林建设更加强劲地带动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这是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鲜明特征。
近些年来,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地扎实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南宁结合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正倾力打造面向全国、面向东盟、面向国际的国家森林城市。
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已成为我国向东盟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南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向东盟各国宣传和展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决心和成果,提升我国在东盟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当前南宁市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信息交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为“三基地三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態支撑,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南宁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意义都十分
重大。
今日的南宁,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对南宁-东盟经济园区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了甘蔗—制糖—制浆—造纸生态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煤电铝及铝深加工循环产业链、茉莉花茶加工产业链、速生林—林产品加工产业链等一批生态工业产业链。
如今,走在南宁市的大街小巷,一幅“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森林环抱、山水相映、四季飞花、处处绿荫”的森林城市生态画卷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绿城”的城市森林景观新格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南宁将已森林水系作为依托,发展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化的生态型城市。
祝福南宁。祝福森林。祝福居住在这里和即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