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理念下的物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物理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调查研究、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如,“速度”概念形成教学时,因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1)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3)百米短跑冠军同奥运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怎判断?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引出要比较运动快慢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时间”,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概念形成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动于教师的说教,真正地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读读议议”“读读想想”“实验与思考”,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物理过程,了解物理概念,理顺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抓住教材中设置的大量插图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欧姆定律实验中研究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时,提问定值电阻中的电流、电压怎样才可以变化,让学生自行思辨,有人提到更换电源的电压,也有人提到在电路中接滑动变阻器,然后组织同学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在讨论过程中自然明确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提问如何测电阻呢?马上就有人提到根据欧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教师肯定了这种想法,但同时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这只能测得一次电流、电压值,算出的电阻值误差较大,故需进行改进,如在电路中接入滑动变阻器。此时它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可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中引导学生注意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含义,学生也能很快得到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物质密度”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2)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码),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将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中学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物理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调查研究、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如,“速度”概念形成教学时,因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1)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3)百米短跑冠军同奥运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怎判断?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引出要比较运动快慢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时间”,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概念形成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动于教师的说教,真正地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读读议议”“读读想想”“实验与思考”,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物理过程,了解物理概念,理顺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抓住教材中设置的大量插图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欧姆定律实验中研究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时,提问定值电阻中的电流、电压怎样才可以变化,让学生自行思辨,有人提到更换电源的电压,也有人提到在电路中接滑动变阻器,然后组织同学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在讨论过程中自然明确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提问如何测电阻呢?马上就有人提到根据欧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教师肯定了这种想法,但同时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这只能测得一次电流、电压值,算出的电阻值误差较大,故需进行改进,如在电路中接入滑动变阻器。此时它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可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中引导学生注意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含义,学生也能很快得到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物质密度”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2)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码),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将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