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新课之前,我会要求学生预习,并规定预习的内容和方法,步骤是:首先是浏览一遍。从头到尾粗略看一遍新课,边看边做记号,大概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沿着“理解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弄清句段意思,获悉文章主次→理清句段联系,了解作者的意图”的思路学习,编写自学提纲。其次是细读课文。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弄清词句的联系和含义,质疑解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分段细读,逐段推敲和选段精读,重点理解。然后是评一评。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主旨,品评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赏析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开始,我一點点地引导,逐渐检查,并适当表扬,让学生慢慢尝到甜头,发生兴趣,渐渐培养成了习惯。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忍受剧烈的疼痛,探索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培养了爱动脑的习惯。
二、培养做记号和思考的习惯
要读懂、读透,就要边读、边划、边思。划,就是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例如,用横线“——”把文章中的的比喻句划出来,在拟人句下面划“﹏﹏”,在优美的句段下面划“……”,在需特别注意的地方下面划“△△△△”等,思考,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勤思考的习惯。如教《争吵》一文,我指导学生抓住“吵”,顺着“谁和谁吵→为什么吵→最后怎样”的思路区搜索课文的主要内容。经过先“读”,后“划”,再“思考”这三部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有目的,读有重点,学有兴趣,培养成自觉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习惯。
三、培养巧妙概括的习惯
教学时教会学生方法,要给学生留有概括的余地,不要过多的提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各段主要内容后,让学生把段意连起来,或稍加补充,或作一些文字删节、调整,最后将该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平时,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其它方法:如分析题目归纳课文内容。有些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只要把题目扩展具体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按问题抓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讲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讲什么内容,把它们扼要归纳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学会抓住课题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因此,学会分析课题,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不管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分析课题,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学会从课題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读文后,让学生把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红军飞夺泸定桥。再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在突出那个“飞”字,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抢时间夺下泸定桥。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二)学会抓重点句
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三)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链接
小学课文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非常具有典型性,例如,“总分总”或者“先具体后概括”,有些文章还存在着过渡句。教学时可以抓住其特点,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充分利用,从而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先写“漓江的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为:“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我们找到“奇、秀、险”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三段的段意概括为:“桂林的山奇、秀、险。”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全文起概括作用的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
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抓住总起句、概括句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来教会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四)学会抓住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五)学会抓住六要素串连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要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让学生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此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从课外读物中精选一些短文,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拾级而上,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让学生先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新课之前,我会要求学生预习,并规定预习的内容和方法,步骤是:首先是浏览一遍。从头到尾粗略看一遍新课,边看边做记号,大概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沿着“理解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弄清句段意思,获悉文章主次→理清句段联系,了解作者的意图”的思路学习,编写自学提纲。其次是细读课文。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弄清词句的联系和含义,质疑解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分段细读,逐段推敲和选段精读,重点理解。然后是评一评。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主旨,品评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赏析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开始,我一點点地引导,逐渐检查,并适当表扬,让学生慢慢尝到甜头,发生兴趣,渐渐培养成了习惯。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忍受剧烈的疼痛,探索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培养了爱动脑的习惯。
二、培养做记号和思考的习惯
要读懂、读透,就要边读、边划、边思。划,就是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例如,用横线“——”把文章中的的比喻句划出来,在拟人句下面划“﹏﹏”,在优美的句段下面划“……”,在需特别注意的地方下面划“△△△△”等,思考,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勤思考的习惯。如教《争吵》一文,我指导学生抓住“吵”,顺着“谁和谁吵→为什么吵→最后怎样”的思路区搜索课文的主要内容。经过先“读”,后“划”,再“思考”这三部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有目的,读有重点,学有兴趣,培养成自觉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习惯。
三、培养巧妙概括的习惯
教学时教会学生方法,要给学生留有概括的余地,不要过多的提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各段主要内容后,让学生把段意连起来,或稍加补充,或作一些文字删节、调整,最后将该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平时,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其它方法:如分析题目归纳课文内容。有些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只要把题目扩展具体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按问题抓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讲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讲什么内容,把它们扼要归纳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学会抓住课题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因此,学会分析课题,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不管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分析课题,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学会从课題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读文后,让学生把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红军飞夺泸定桥。再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在突出那个“飞”字,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抢时间夺下泸定桥。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二)学会抓重点句
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三)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链接
小学课文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非常具有典型性,例如,“总分总”或者“先具体后概括”,有些文章还存在着过渡句。教学时可以抓住其特点,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充分利用,从而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先写“漓江的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为:“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我们找到“奇、秀、险”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三段的段意概括为:“桂林的山奇、秀、险。”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全文起概括作用的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
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抓住总起句、概括句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来教会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四)学会抓住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五)学会抓住六要素串连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要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让学生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此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从课外读物中精选一些短文,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拾级而上,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让学生先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