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组成。本文从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建设途径、具体内容三个方面,对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并简要阐述了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 制度文化 建设途径及内容
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对学校各种规定、制度、办法的制定,以及在制度长期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校缺乏正确科学的政策和制度,必然会出现混乱,限制自身的发展,甚至还可能会走偏方向。所以只有构建适合技工学校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具有技能教育特色的制度文化,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有规可依,顺利进行,并能促使全校师生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助推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
一、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学校制度与制度文化的内涵、外延完全不同,很多情况下,研究制度文化时对制度建设的研究要多一些,但也要注重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制度是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总体发展目标、办学品牌以及办学特色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则是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所以说学校制度与制度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制度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根据学校的发展可以不断变化发展。它规范个体行为,影响个体认知,师生对制度的接受是被动的。制度文化是在制度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基于特定的校园文化底蕴而形成的,一经形成,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运用群体共同价值、理念、习惯的力量,促进对个体的影响,让个体提高积极性、主动发挥作用,以提高制度遵循执行的力度。
1.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什么首先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若校园文化建设得好,那制度文化建设也就不在话下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相比,技工院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学生及家长对各类信息的接触越来越容易,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和报纸的宣传上,除了看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外,他们还非常注重学校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可能对学校的环境、活动等方面看得更重一些。而多数技工院校更注重技能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技工学校认为语文课相对专业课和数理化课程来说重要性要小一些,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中国人来讲,语文是母语,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管理领导能力。所以,不要说把语文课凸显出来,至少也应该把它与其他文化课程同等对待。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仅仅是挂横幅、打标语,尽量把活动的场面氛围营造得好一些,这样做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学校可能考虑得少一些。另外,加之历史原因,技工院校主要考虑生存问题,把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实习实训设备的购买、教师工资的发放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但是要搞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一定的资金,而学校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校园文化,把将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纳入规划的比较少。
2.多数技工院校还处于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完善阶段
目前,多数技工院校都是由升格而来的,有的还是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加之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高度重视技工院校建设,所以多数技工院校的制度建设停留在自然发展阶段,只是在被动地制定。学校需要什么制度了,就开会研究制定,有些规定是否科学、能否推动发展、是否具有前瞻性、前期是否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则规划的少些。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
3.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脱节
某些技工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脱离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没有与校园文化融合。同时,学校没有把制度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中,仅仅局限在某一部门或某一时期。
二、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文化治校机制
按照技工院校文化的本质要求,逐步建设起一个“专家治学,校长治校”的文化治校机制。要建立学术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及学术成果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校的重大课题、专利等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行政权力可起到服务和引导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团队权力平衡机制,形成公开、民主、协商的格局。这样不仅能保障学校公共权力与利益在各类团队中平等共享,而且对专家治学、校长治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完善规范管理体制
首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好学院章程,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规章体系。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更新、发展、完善各项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活动的规范管理,使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学生军队化管理、技能活动月、校园读书节、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办成文化品牌,这样就可以通过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制度文化建设。
3.变革评价考核机制
要建立起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制度制定前的调研、起草到制定,都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制定的制度、办法等都达到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助推办学目标合理实现的目的。同时可以对评价主体进行变更,学校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工作都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出具体评价;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由教师代表大会或专家委员会组织评价;有关学生事务的发展评价由学生代表做出。 三、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制度文化建设是执行学校制度、形成文化氛围的建设过程,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导向、规范、制约等作用。一般情况下,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制定学校章程,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对完善管理结构,增进技能教学、技能培训、科研服务等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总则、办学功能与教育形式、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学生、教职员工、投入与保障、学校与社会、学校标志与核心理念及附则等内容。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结构、治理方式、师生应当享有的权利义务以及出现各类纠纷时的解决方式,进一步明确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切实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章程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国家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规定。章程的制定和修改最后需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征求意见,经讨论审定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章程确定后就是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也是其他所有规章制度的制定依据。
2.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文化氛围
对学校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分类登记,并分发到所属部门。各部门在全面清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制度修订完善工作,对与学校工作实际相脱离、不适应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予以废除;对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不便操作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针对学校和部门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制定出台新的制度和规定;最后对修订、完善和新制定的制度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制度确立后,执行是关键。要建立完善日常监督及年终部门和个人考核办法,保证各项制度顺利执行。规章制度建立后,必须保证其有效执行,发挥其重要作用,才能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才能慢慢地、逐步地形成并能有效地传承下去。因此,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是在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
3.创新管理模式,保持制度文化永久活力
管理与制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制度是管理的保障,管理是制度的实际应用。要保持制度文化永久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实施动态管理模式,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学校要在吸收原有制度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动态补充与调整,不断更新制度文化的形式、内容及理念,切实巩固制度文化的认可性和权威性。
二是师生要加强理念创新,认识到制度文化中存在的桎梏,在认识和观念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制度文化认同上能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可以主动对制度文化进行更新,使制度文化能随着学校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
三是创新制度文化的传播方式。相关部门可将学校制度文化的影响力试着转化为师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漫画、图片等形式,来营造制度文化建设的氛围,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校所倡导的思想观点。最终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全校师生能从精神层面的认同外化为个体行为方面的认同,都能从内心认可并赞同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认为该制度文化是自己学校的特色,切实让大家主动去接受制度文化的熏陶,而不是被动地去服从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校制度文化的永久生命力和影响力。
技工院校制度文化是技工院校文化与学校制度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技工院校规范管理、和谐校园建设、办学水平提升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陈嫦娥,马雪芬.对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5).
[3]陈坤,殷莎莎.新加坡制度文化建设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3(12).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关键词:技工院校 制度文化 建设途径及内容
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对学校各种规定、制度、办法的制定,以及在制度长期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校缺乏正确科学的政策和制度,必然会出现混乱,限制自身的发展,甚至还可能会走偏方向。所以只有构建适合技工学校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具有技能教育特色的制度文化,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有规可依,顺利进行,并能促使全校师生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助推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
一、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学校制度与制度文化的内涵、外延完全不同,很多情况下,研究制度文化时对制度建设的研究要多一些,但也要注重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制度是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总体发展目标、办学品牌以及办学特色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则是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所以说学校制度与制度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制度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根据学校的发展可以不断变化发展。它规范个体行为,影响个体认知,师生对制度的接受是被动的。制度文化是在制度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基于特定的校园文化底蕴而形成的,一经形成,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运用群体共同价值、理念、习惯的力量,促进对个体的影响,让个体提高积极性、主动发挥作用,以提高制度遵循执行的力度。
1.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什么首先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若校园文化建设得好,那制度文化建设也就不在话下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相比,技工院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学生及家长对各类信息的接触越来越容易,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和报纸的宣传上,除了看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外,他们还非常注重学校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可能对学校的环境、活动等方面看得更重一些。而多数技工院校更注重技能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技工学校认为语文课相对专业课和数理化课程来说重要性要小一些,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中国人来讲,语文是母语,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管理领导能力。所以,不要说把语文课凸显出来,至少也应该把它与其他文化课程同等对待。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仅仅是挂横幅、打标语,尽量把活动的场面氛围营造得好一些,这样做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学校可能考虑得少一些。另外,加之历史原因,技工院校主要考虑生存问题,把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实习实训设备的购买、教师工资的发放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但是要搞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一定的资金,而学校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校园文化,把将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纳入规划的比较少。
2.多数技工院校还处于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完善阶段
目前,多数技工院校都是由升格而来的,有的还是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加之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高度重视技工院校建设,所以多数技工院校的制度建设停留在自然发展阶段,只是在被动地制定。学校需要什么制度了,就开会研究制定,有些规定是否科学、能否推动发展、是否具有前瞻性、前期是否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则规划的少些。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
3.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脱节
某些技工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脱离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没有与校园文化融合。同时,学校没有把制度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中,仅仅局限在某一部门或某一时期。
二、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文化治校机制
按照技工院校文化的本质要求,逐步建设起一个“专家治学,校长治校”的文化治校机制。要建立学术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及学术成果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校的重大课题、专利等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行政权力可起到服务和引导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团队权力平衡机制,形成公开、民主、协商的格局。这样不仅能保障学校公共权力与利益在各类团队中平等共享,而且对专家治学、校长治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完善规范管理体制
首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好学院章程,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规章体系。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更新、发展、完善各项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活动的规范管理,使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学生军队化管理、技能活动月、校园读书节、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办成文化品牌,这样就可以通过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制度文化建设。
3.变革评价考核机制
要建立起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制度制定前的调研、起草到制定,都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制定的制度、办法等都达到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助推办学目标合理实现的目的。同时可以对评价主体进行变更,学校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工作都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出具体评价;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由教师代表大会或专家委员会组织评价;有关学生事务的发展评价由学生代表做出。 三、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制度文化建设是执行学校制度、形成文化氛围的建设过程,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导向、规范、制约等作用。一般情况下,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制定学校章程,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对完善管理结构,增进技能教学、技能培训、科研服务等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总则、办学功能与教育形式、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学生、教职员工、投入与保障、学校与社会、学校标志与核心理念及附则等内容。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结构、治理方式、师生应当享有的权利义务以及出现各类纠纷时的解决方式,进一步明确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切实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章程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国家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规定。章程的制定和修改最后需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征求意见,经讨论审定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章程确定后就是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也是其他所有规章制度的制定依据。
2.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文化氛围
对学校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分类登记,并分发到所属部门。各部门在全面清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制度修订完善工作,对与学校工作实际相脱离、不适应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予以废除;对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不便操作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针对学校和部门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制定出台新的制度和规定;最后对修订、完善和新制定的制度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制度确立后,执行是关键。要建立完善日常监督及年终部门和个人考核办法,保证各项制度顺利执行。规章制度建立后,必须保证其有效执行,发挥其重要作用,才能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才能慢慢地、逐步地形成并能有效地传承下去。因此,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是在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
3.创新管理模式,保持制度文化永久活力
管理与制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制度是管理的保障,管理是制度的实际应用。要保持制度文化永久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实施动态管理模式,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学校要在吸收原有制度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动态补充与调整,不断更新制度文化的形式、内容及理念,切实巩固制度文化的认可性和权威性。
二是师生要加强理念创新,认识到制度文化中存在的桎梏,在认识和观念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制度文化认同上能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可以主动对制度文化进行更新,使制度文化能随着学校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
三是创新制度文化的传播方式。相关部门可将学校制度文化的影响力试着转化为师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漫画、图片等形式,来营造制度文化建设的氛围,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校所倡导的思想观点。最终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全校师生能从精神层面的认同外化为个体行为方面的认同,都能从内心认可并赞同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认为该制度文化是自己学校的特色,切实让大家主动去接受制度文化的熏陶,而不是被动地去服从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校制度文化的永久生命力和影响力。
技工院校制度文化是技工院校文化与学校制度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技工院校规范管理、和谐校园建设、办学水平提升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陈嫦娥,马雪芬.对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5).
[3]陈坤,殷莎莎.新加坡制度文化建设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3(12).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