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季是鸡球虫病的高发季节,本病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根除,而且对于雏鸡伤害尤为明显,应该注意加以甄别和防治。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等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消毒、免疫、药物预防等多种防治措施。
关键词:鸡球虫病;诊断;防治
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尽管现代化养鸡防治措施严格,但球虫病仍然不断发生,是常见多发和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而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球虫日益活跃,同时气温的反复变化也容易导致雏鸡和育成鸡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尤其是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要加以重视,制定比较完善的防控措施。
1病原与发育史
寄生于鸡的球虫种类很多,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盲肠,称盲肠球虫;其余球虫寄生于小肠,称小肠球虫,其中毒害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仅次于柔嫩艾美耳球虫。
鸡球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孢子生殖、无性生殖(裂殖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三个阶段。孢子生殖在宿主体外完成,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鸡体内进行。
随鸡粪便排出到外界的球虫卵囊没有感染能力,但在潮湿、温暖和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进行孢子生殖后,卵囊里的合子分裂为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2个子孢子,此时的卵囊具有感染力,称为感染性卵囊。
当鸡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孢子化卵囊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进肠上皮细胞发育成内含数十个至数百个裂殖子的裂殖体。随后裂殖体破裂,裂殖子进入肠腔,又侵入新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下一代的裂殖生殖,如此重复裂殖生殖。最后一代裂殖子侵入肠上皮细胞后不再进行孢子生殖而进行配子生殖,有的裂殖子发育成大配子体,有的发育成小配子体。而后再分别发育为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被膜,即称为卵囊,卵囊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由于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2诊断方法
2.1临床综合诊断
2.1.1流行病学球虫的繁殖力和抵抗力:鸡感染1个孢子化的卵囊,7h后可排出100万个卵囊。温暖潮湿的场所有利于卵囊发育,卵囊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活期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运动场上,可达15~18个月。当气温在22~30℃时,一般只需要18~36h就可发育成感染性卵囊。卵囊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液不易将其杀死。生产上常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2.1.2感染特点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对球虫都有易感性。球虫病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鸡,其中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很少见于11日龄以内的雏鸡,成鸡多为带虫者。禽球虫为细胞内寄生虫,对宿主和寄生部位有严格的选择性,即侵袭鸡的球虫不会侵袭火鸡等其它家禽,而感染其它家禽的球虫亦不会感染鸡。
2.1.3流行季节和诱因发病时间与气温和雨量关系密切。通常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流行。北方以4-9月多发,7-8月为高峰期,南方及北方密闭式现代化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鸡舍潮湿、拥挤、饲料品质差以及维生素A和微生素K缺乏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3临床症状
3.1急性型
多见于雏鸡,病程1-3周,病初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腹泻。以后由于大量细胞被破坏和自体中毒,引起运动失调,翅膀轻瘫,缩头闭眼,嗉囊积液,消瘦,鸡冠及可视黏膜苍白,排水样稀便,并带有少量血液及脱落的肠黏膜。盲肠球虫病,粪便呈棕红色,以后变为纯粹血粪,出现血便后1~2d死亡,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50%一80%。急性小肠球虫病,粪便一般呈酱油色,死亡率不会太高,但病程长达数周,耐过鸡发育受阻
3.2慢性型
多见于2月龄以上的鸡,症状类似急性型,但不明显,病程拖至数周或数月。表现为间歇性下痢,粪便色暗,腥臭。嗉囊积液,逐渐消瘦,足、翅轻瘫。鸡群均匀度差,肉鸡生长缓慢,死亡率低。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肠道,特点为出血性肠炎。其它器官变化不明显。盲肠球虫病,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切开盲肠可见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肠黏膜坏死脱落与血液混合形成干酪样物。肠壁浆膜可见灰白色小斑点。
慢性小肠球虫病,因球虫种类不同,在小肠不同部位的浆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斑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小肠中部高度肿胀与气胀,有时可达正常的2倍以上。
5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判断。镜检粪便和肠黏膜刮取物,发现球虫卵囊、裂殖体或裂殖子即可确诊。
6防制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
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卵囊。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运动场。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发现病鸡立即隔离,轻者治疗,重者淘汰。
6.2免疫预防
目前已经在生产上应用的疫苗有:
1)柔嫩艾美耳球虫弱毒疫苗。虫苗在4~8℃冰箱中保存半年仍有很高的免疫效果。该疫苗具有安全、高效、价廉、使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肉鸡。
2)Cocei-Vac虫苗。这种虫苗包含多种毒力球虫的活卵囊,经饮水免疫,使鸡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
3)遗传工程苗。与药物治疗和活虫苗免疫相比,用遗传工程生产的死疫苗既没有毒力致病之忧,又易于掌握,使用方便。
4)藻酸盐包裹致弱系球虫卵囊疫苗。将致弱系球虫卵囊用藻酸盐包裹起来,混在饲料中分多日投服。
6.3药物防治
球虫病防制的主要措施是药物预防。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两大类,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现今广泛使用的有20多种。常用的有:
1)氯羟吡啶。预防加入饲料125~150mg/kg混饲。治疗量加倍。育雏期连续给药。
2)氯苯胍。预防饲料按照33 mg/kg混饲,连用1~2个月,治疗饲料按66mg/kg混饲,连用3~7d,后改预防量预以控制。
3)氨丙啉。治疗饲料加入120~240mg/kg混饲,连服7d,以后按半量饲喂。
4)盐霉素。预防饲料50~70mg/kg混饲。
5)莫能菌素。预防饲料80~120mg/kg混饲,与盐霉素合用有累加作用。
6)马杜拉霉素。预防按饲料加入5-6mg/kg混饲。
7)硝苯酰胺。预防饲料加入125mg/kg混饲,治疗饲料250~300mg/kg混饲,连用3~5d。
8)呋喃唑酮。可混饲或饮水给药。预防饲料100~200mg/kg混饲,连用1周,停药2~3d,如此重复使用;治疗饲料300~400mg/kg混饲,连用1周,再改用预防量。使用本药必需注意药物与饲料或饮水混合均匀。
发病时尽早用药物治疗。抗球虫药对球虫生活史早期作用明显,而一旦出现症状和造成组织损伤,再用药物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药物预防是关键。磺胺类药物对治疗已发生感染的球虫病优于其他药物。在生产中,为了避免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应该遵守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原则。
关键词:鸡球虫病;诊断;防治
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尽管现代化养鸡防治措施严格,但球虫病仍然不断发生,是常见多发和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而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球虫日益活跃,同时气温的反复变化也容易导致雏鸡和育成鸡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尤其是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要加以重视,制定比较完善的防控措施。
1病原与发育史
寄生于鸡的球虫种类很多,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盲肠,称盲肠球虫;其余球虫寄生于小肠,称小肠球虫,其中毒害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仅次于柔嫩艾美耳球虫。
鸡球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孢子生殖、无性生殖(裂殖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三个阶段。孢子生殖在宿主体外完成,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鸡体内进行。
随鸡粪便排出到外界的球虫卵囊没有感染能力,但在潮湿、温暖和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进行孢子生殖后,卵囊里的合子分裂为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2个子孢子,此时的卵囊具有感染力,称为感染性卵囊。
当鸡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孢子化卵囊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进肠上皮细胞发育成内含数十个至数百个裂殖子的裂殖体。随后裂殖体破裂,裂殖子进入肠腔,又侵入新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下一代的裂殖生殖,如此重复裂殖生殖。最后一代裂殖子侵入肠上皮细胞后不再进行孢子生殖而进行配子生殖,有的裂殖子发育成大配子体,有的发育成小配子体。而后再分别发育为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被膜,即称为卵囊,卵囊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由于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2诊断方法
2.1临床综合诊断
2.1.1流行病学球虫的繁殖力和抵抗力:鸡感染1个孢子化的卵囊,7h后可排出100万个卵囊。温暖潮湿的场所有利于卵囊发育,卵囊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活期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运动场上,可达15~18个月。当气温在22~30℃时,一般只需要18~36h就可发育成感染性卵囊。卵囊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液不易将其杀死。生产上常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2.1.2感染特点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对球虫都有易感性。球虫病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鸡,其中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很少见于11日龄以内的雏鸡,成鸡多为带虫者。禽球虫为细胞内寄生虫,对宿主和寄生部位有严格的选择性,即侵袭鸡的球虫不会侵袭火鸡等其它家禽,而感染其它家禽的球虫亦不会感染鸡。
2.1.3流行季节和诱因发病时间与气温和雨量关系密切。通常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流行。北方以4-9月多发,7-8月为高峰期,南方及北方密闭式现代化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鸡舍潮湿、拥挤、饲料品质差以及维生素A和微生素K缺乏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3临床症状
3.1急性型
多见于雏鸡,病程1-3周,病初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腹泻。以后由于大量细胞被破坏和自体中毒,引起运动失调,翅膀轻瘫,缩头闭眼,嗉囊积液,消瘦,鸡冠及可视黏膜苍白,排水样稀便,并带有少量血液及脱落的肠黏膜。盲肠球虫病,粪便呈棕红色,以后变为纯粹血粪,出现血便后1~2d死亡,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50%一80%。急性小肠球虫病,粪便一般呈酱油色,死亡率不会太高,但病程长达数周,耐过鸡发育受阻
3.2慢性型
多见于2月龄以上的鸡,症状类似急性型,但不明显,病程拖至数周或数月。表现为间歇性下痢,粪便色暗,腥臭。嗉囊积液,逐渐消瘦,足、翅轻瘫。鸡群均匀度差,肉鸡生长缓慢,死亡率低。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肠道,特点为出血性肠炎。其它器官变化不明显。盲肠球虫病,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切开盲肠可见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肠黏膜坏死脱落与血液混合形成干酪样物。肠壁浆膜可见灰白色小斑点。
慢性小肠球虫病,因球虫种类不同,在小肠不同部位的浆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斑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小肠中部高度肿胀与气胀,有时可达正常的2倍以上。
5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判断。镜检粪便和肠黏膜刮取物,发现球虫卵囊、裂殖体或裂殖子即可确诊。
6防制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
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卵囊。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运动场。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发现病鸡立即隔离,轻者治疗,重者淘汰。
6.2免疫预防
目前已经在生产上应用的疫苗有:
1)柔嫩艾美耳球虫弱毒疫苗。虫苗在4~8℃冰箱中保存半年仍有很高的免疫效果。该疫苗具有安全、高效、价廉、使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肉鸡。
2)Cocei-Vac虫苗。这种虫苗包含多种毒力球虫的活卵囊,经饮水免疫,使鸡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
3)遗传工程苗。与药物治疗和活虫苗免疫相比,用遗传工程生产的死疫苗既没有毒力致病之忧,又易于掌握,使用方便。
4)藻酸盐包裹致弱系球虫卵囊疫苗。将致弱系球虫卵囊用藻酸盐包裹起来,混在饲料中分多日投服。
6.3药物防治
球虫病防制的主要措施是药物预防。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两大类,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现今广泛使用的有20多种。常用的有:
1)氯羟吡啶。预防加入饲料125~150mg/kg混饲。治疗量加倍。育雏期连续给药。
2)氯苯胍。预防饲料按照33 mg/kg混饲,连用1~2个月,治疗饲料按66mg/kg混饲,连用3~7d,后改预防量预以控制。
3)氨丙啉。治疗饲料加入120~240mg/kg混饲,连服7d,以后按半量饲喂。
4)盐霉素。预防饲料50~70mg/kg混饲。
5)莫能菌素。预防饲料80~120mg/kg混饲,与盐霉素合用有累加作用。
6)马杜拉霉素。预防按饲料加入5-6mg/kg混饲。
7)硝苯酰胺。预防饲料加入125mg/kg混饲,治疗饲料250~300mg/kg混饲,连用3~5d。
8)呋喃唑酮。可混饲或饮水给药。预防饲料100~200mg/kg混饲,连用1周,停药2~3d,如此重复使用;治疗饲料300~400mg/kg混饲,连用1周,再改用预防量。使用本药必需注意药物与饲料或饮水混合均匀。
发病时尽早用药物治疗。抗球虫药对球虫生活史早期作用明显,而一旦出现症状和造成组织损伤,再用药物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药物预防是关键。磺胺类药物对治疗已发生感染的球虫病优于其他药物。在生产中,为了避免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应该遵守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