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论认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关于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19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
二、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根据系统论理论,关于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19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
二、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