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科学探究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下面就结合本人具体实践及平时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通过优化我们的课堂探究教学,来更好地利用好这把新课程教学的利器。
[关键词] 科学;浙教版;优化;探究;主体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任务是什么?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的普遍状态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只能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科学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和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并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也是新课程中教育观念的主要转变之一。
而科学探究作为新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从一开始就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新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少老师认为,科学探究也就是这么一种不变的模式;也有不少老师认为,科学探究是给下面听课的老师看看的噱头;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学生也慢慢地厌倦了这种形式。看来,我们必须从这虚华的情景中走出来,我们终于发现热热闹闹不是新课程,探究不能流于形式。
2、当前科学探究中存在的误区
2.1对探究教学情有独钟。只要你走进课堂,授课老师总想把课上成探究课,总要用“探究”来吸引听课者的眼球。好像没有探究,公开课就不成功,授课教师也就没有新课程理念,听课者就会感到失望,科学探究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毫无疑问,科学探究在课堂上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学习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这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2.2对以前教学不屑一顾。将科学探究纳入课程标准,旨在加强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来说这确实是新生事物。因此,有人认为既然科学探究是新提出来的,而以前的教学又没有探究,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要另起炉灶,从而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其实在过去的很多实验教学中,也要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其中也有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说,以前的教学中也包含科学探究中的某些要素,只不过没有用“科学探究”这一词而已。新课改不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但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否则我们的教师就会感到“探究”很神秘,不容易做到,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对新课改是非常不利的。
2.3只猜不评。“猜想”已被很多老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广泛使用,令人欣慰。学生的猜想很大胆,很有想象力,有的甚至出乎老师的意料,效果是不错的,但怎样对待和处理这些猜想,值得研究。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学生竟猜出七个因素之多,即受压面积、运动速度、软硬程度、物质形态、压力大小、受压时间、位置关系等。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对这些学生都给予表扬,但对这些猜想却不置可否,对学生的一些明显错误的猜想也不作评价和裁判。如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猜想的疲倦,甚至厌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就不会被持久地点燃。猜想热热闹闹,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以上所列举的是我们在探究教学中经常走的误区,不少是我们在主观认识上的不足,但要想真正为学生考虑,真正能够利用科学探究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那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同时,我们应该在设计科学探究时进行优化处理!
3、科学探究的优化
3.1要优化教师活动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结合程度。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把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如果我们如果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只注重教师的“教”或只注重学生的“学”,那都不是完整的教学也不是科学的教学。庆幸的是,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中很好地处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教学素材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完成。但即使这样,还有个别地方需要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加以适当的优化。
3.2要优化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程度。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的各种变化不仅引起了教师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会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能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积极情感,把它和教学中的基本认知目标结合起来,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往往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问题是很多老师在探究教学中,经常无意识地偏向教学的认知目标,通过一味的讲解,实行大包大揽,从而无情地抹杀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归根结底是老师内心没有正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片面地认为教学中只要完成了认知目标就行了,忽略了情感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3.3要优化探究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程度。在《科学》新课程中,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应该说,探究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如何充分地利用探究实验的价值是新课程中提出的另一个目标,但并不是说只要学生自己探究而不要理论知识了,相反有很多的探究性实验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在教学中如果能把一些探究实验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俗话说,好刀用在刀刃上。笔者在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何把这口刀磨好,真正能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本文中所提及的几点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我们的探究课堂教学,这将是所有科学教师始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2).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卓振宇(1982-),男,中学一级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一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关键词] 科学;浙教版;优化;探究;主体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任务是什么?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的普遍状态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只能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科学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和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并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也是新课程中教育观念的主要转变之一。
而科学探究作为新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从一开始就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新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少老师认为,科学探究也就是这么一种不变的模式;也有不少老师认为,科学探究是给下面听课的老师看看的噱头;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学生也慢慢地厌倦了这种形式。看来,我们必须从这虚华的情景中走出来,我们终于发现热热闹闹不是新课程,探究不能流于形式。
2、当前科学探究中存在的误区
2.1对探究教学情有独钟。只要你走进课堂,授课老师总想把课上成探究课,总要用“探究”来吸引听课者的眼球。好像没有探究,公开课就不成功,授课教师也就没有新课程理念,听课者就会感到失望,科学探究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毫无疑问,科学探究在课堂上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学习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这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2.2对以前教学不屑一顾。将科学探究纳入课程标准,旨在加强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来说这确实是新生事物。因此,有人认为既然科学探究是新提出来的,而以前的教学又没有探究,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要另起炉灶,从而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其实在过去的很多实验教学中,也要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其中也有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说,以前的教学中也包含科学探究中的某些要素,只不过没有用“科学探究”这一词而已。新课改不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但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否则我们的教师就会感到“探究”很神秘,不容易做到,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对新课改是非常不利的。
2.3只猜不评。“猜想”已被很多老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广泛使用,令人欣慰。学生的猜想很大胆,很有想象力,有的甚至出乎老师的意料,效果是不错的,但怎样对待和处理这些猜想,值得研究。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学生竟猜出七个因素之多,即受压面积、运动速度、软硬程度、物质形态、压力大小、受压时间、位置关系等。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对这些学生都给予表扬,但对这些猜想却不置可否,对学生的一些明显错误的猜想也不作评价和裁判。如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猜想的疲倦,甚至厌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就不会被持久地点燃。猜想热热闹闹,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以上所列举的是我们在探究教学中经常走的误区,不少是我们在主观认识上的不足,但要想真正为学生考虑,真正能够利用科学探究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那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同时,我们应该在设计科学探究时进行优化处理!
3、科学探究的优化
3.1要优化教师活动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结合程度。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把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如果我们如果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只注重教师的“教”或只注重学生的“学”,那都不是完整的教学也不是科学的教学。庆幸的是,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中很好地处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教学素材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完成。但即使这样,还有个别地方需要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加以适当的优化。
3.2要优化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程度。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的各种变化不仅引起了教师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会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能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积极情感,把它和教学中的基本认知目标结合起来,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往往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问题是很多老师在探究教学中,经常无意识地偏向教学的认知目标,通过一味的讲解,实行大包大揽,从而无情地抹杀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归根结底是老师内心没有正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片面地认为教学中只要完成了认知目标就行了,忽略了情感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3.3要优化探究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程度。在《科学》新课程中,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应该说,探究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如何充分地利用探究实验的价值是新课程中提出的另一个目标,但并不是说只要学生自己探究而不要理论知识了,相反有很多的探究性实验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在教学中如果能把一些探究实验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俗话说,好刀用在刀刃上。笔者在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何把这口刀磨好,真正能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本文中所提及的几点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我们的探究课堂教学,这将是所有科学教师始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2).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卓振宇(1982-),男,中学一级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一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