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居家里有一位6岁的男孩,本该在幼儿园大班开心游戏和学习的他因为疫情原因只能待在家里,男孩的父母对于他的幼小衔接问题十分忧虑。有一天晚上,无意间听到了隔壁传来响亮而又略显无奈的声音:“七可以分成三和四,七可以分成二和五,七可以分成一和六……”。原来他的妈妈在教他学习数的分解和组合。但给我的感觉却不像是数学的学习,而像是在背诵一首儿歌。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将这些数学知识背诵得很熟练就代表数学学得很好吗?3~6岁幼儿在接触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思维发展的特殊时期,以识记为主要方法学习数学真的合理吗?学前期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应该怎样进行才能在保证短期效应的同时收获长远的意义?
数学教育领域有一本很著名的书——《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著。这本书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数学的学习和解题过程其实伴随着相应的思维活动。由此,我想到的是,只以识记的方法学习数学确实能够获得很大的短期效应,给家长、老师造成一种孩子数学学得特别好的假象。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学习数学的长期意义——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应该是让孩子在不断地尝试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中,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学前期的孩子太小,数学思维距他们还很遥远。其实不然。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那样:“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家乔治迈尔斯也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任何一个小孩都能很好地按如下观念层次去考虑问题:2颗石子与3颗石子加起来是多少颗石子?而2支铅笔与3支铅笔加起来是多少支?2个小孩与3个小孩在一起是几个小孩?2英寸与3英寸加起来是多少英寸?2英尺与3英尺加起来是多少英尺?2与3之和是多少?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之后,孩子们会茅塞顿开地惊呼,为什么总是如此呢?于是,学习乐趣便油然而生,这种乐趣来自思维活动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但是在当下的学前期数学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注重幼儿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思维的培养。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数学的学习。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应该是家长或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想法,并和他们就数学问题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幼儿数的概念的形成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家长和教师还应学会在交流讨论中适时地追问与指导,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测量桌子”中,在导入环节,教师把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记录纸展示出来,提出问题:“你们用一样长的吸管测量桌子,在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又遇到什么问题?”有的说:“我量第二次时,忘记第一次在哪里了。”有的说:“我在量桌子的最后面时,发现吸管太长了。”教师从中了解了幼儿的思维活动过程。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在量第二次时,你可以用什么来标记既明显又准确呢?”“你量完桌子时,吸管超出桌子的部分,要怎么记录呢?”鼓励幼儿在讨论中梳理出科学的解决方法。通过同伴间的相互讨论、教师的有效支持,幼儿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获得有关测量的数学经验,助推数学思维的发展。
许多家长甚至是幼儿教师认为加减法、书写数字、点数、测量等是数学内容,但是对于排列与组合、空间方位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内容,他们并不熟悉。这样会造成幼儿在学前阶段接受的数学学习不够全面,不利于幼小衔接。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学习和吸纳数学知识,并把他们融进教学活动中,拓宽数学的学习内容,让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比较强,在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时,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可以学科结构为逻辑起点,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渗透数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数学经验,两者相辅相成。
著名的数学家约翰洛克说:“我并不主张所有的人都成为知识渊博的数学家,而只是认为,人们通过学习数学,能使他们的理智获得逻辑推理的方法,由此他们就可能把知识进行推广和发展。这才是学习数学的长期意义”。家长和教师不应该单纯地追求知识掌握的短期效应,而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養,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育领域有一本很著名的书——《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著。这本书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数学的学习和解题过程其实伴随着相应的思维活动。由此,我想到的是,只以识记的方法学习数学确实能够获得很大的短期效应,给家长、老师造成一种孩子数学学得特别好的假象。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学习数学的长期意义——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应该是让孩子在不断地尝试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中,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学前期的孩子太小,数学思维距他们还很遥远。其实不然。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那样:“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家乔治迈尔斯也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任何一个小孩都能很好地按如下观念层次去考虑问题:2颗石子与3颗石子加起来是多少颗石子?而2支铅笔与3支铅笔加起来是多少支?2个小孩与3个小孩在一起是几个小孩?2英寸与3英寸加起来是多少英寸?2英尺与3英尺加起来是多少英尺?2与3之和是多少?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之后,孩子们会茅塞顿开地惊呼,为什么总是如此呢?于是,学习乐趣便油然而生,这种乐趣来自思维活动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但是在当下的学前期数学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注重幼儿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思维的培养。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数学的学习。
梳理数学经验
助推思维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应该是家长或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想法,并和他们就数学问题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幼儿数的概念的形成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家长和教师还应学会在交流讨论中适时地追问与指导,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测量桌子”中,在导入环节,教师把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记录纸展示出来,提出问题:“你们用一样长的吸管测量桌子,在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又遇到什么问题?”有的说:“我量第二次时,忘记第一次在哪里了。”有的说:“我在量桌子的最后面时,发现吸管太长了。”教师从中了解了幼儿的思维活动过程。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在量第二次时,你可以用什么来标记既明显又准确呢?”“你量完桌子时,吸管超出桌子的部分,要怎么记录呢?”鼓励幼儿在讨论中梳理出科学的解决方法。通过同伴间的相互讨论、教师的有效支持,幼儿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获得有关测量的数学经验,助推数学思维的发展。
拓宽数学内容
获得全面发展
许多家长甚至是幼儿教师认为加减法、书写数字、点数、测量等是数学内容,但是对于排列与组合、空间方位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内容,他们并不熟悉。这样会造成幼儿在学前阶段接受的数学学习不够全面,不利于幼小衔接。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学习和吸纳数学知识,并把他们融进教学活动中,拓宽数学的学习内容,让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了解数学经验
制订科学计划
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比较强,在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时,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可以学科结构为逻辑起点,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渗透数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数学经验,两者相辅相成。
著名的数学家约翰洛克说:“我并不主张所有的人都成为知识渊博的数学家,而只是认为,人们通过学习数学,能使他们的理智获得逻辑推理的方法,由此他们就可能把知识进行推广和发展。这才是学习数学的长期意义”。家长和教师不应该单纯地追求知识掌握的短期效应,而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養,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