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方法 通过单人指导和集体教育两种形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重点进行基础知识、饮食、心理、运动、药物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结果 提高了患者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了疾病复发频率,促进了患者康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健康教育
1 引文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中老年人多见,也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已经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资料表明,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关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教育问题,系统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
本组共83例,男53例,女30例,年龄60~79 岁,平均62岁,其中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2 健康教育前评估
患者入院后,护士根据患者病情了解其对疾病知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知识知道多少,最后根据患者或家属的叙述制定宣教计划。由于每位患者的知识层次不同,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获得知识的渠道千差万别,如果对每位患者按统一的标准教育计划进行宣教,势必会在某些患者心中产生多余或不理解的感覺,护士只有通过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才能引起患者对宣教知识的兴趣。
3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我们目前采用了单人指导和集体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因本组均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部分活动不便,故单人指导方式应用广泛,个别时候二者并用。
4 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教育与其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该病往往将伴随患者终生,客观上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要具备一定的承受力,在战胜疾病之前首先要战胜自我。
4.1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
4.1.1 基础知识教育 首先对从事健康宣教的护士、营养师以及非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向患者初步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让其简单了解本病病因,即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1]。
4.1.2 饮食治疗教育 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在饮食方面能够灵活掌握各膳食和数量。
4.1.3 心理教育 老年人情绪急躁、容易冲动,有多疑、喜静怕孤、自尊心强等心理,当发现自己患有冠心病时,以上心理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出现悲观失落、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2-3]。
4.2 出院时健康教育
4.2.1 对出院患者进行生活起居教育 家庭环境设置:舒适的环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增加食欲,促进病体康复[4]。
4.2.2 对家属及健康照顾者的教育 本组均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对患者家属及健康照顾者实施一定的疾病知识教育。
5 体会
5.1 尊重患者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在社会及家庭所处的地位受人尊敬,且遇事主观,办事认真。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士要用亲切的称呼,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
5.2 态度 由于年龄较高,各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尤其是听力下降,视力模糊,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宣教。
5.3 文化层次 由于患者文化知识层次高低不一,对所讲的知识理解能力接受不同,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尽量使用专业性语言,护理人员自己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回答患者的一些疑难问题。
5.4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不同,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有差异,所以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接受相关的再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强自己的责任心。
5.5 教育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发现,教育后的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但接受程度有差异。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要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改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模式,增强了护患间的相互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8.
[2]舒小芳,林芳宇.心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干预.中华新医学,2004,18(5):1725.
[3]王亚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教育.实用新医学,2001,8(3):744.
[4]毛倩,毕勤奋,何莉云,等.从洗澡诱发冠心病急性发病探讨健康教育方式.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50.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健康教育
1 引文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中老年人多见,也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已经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资料表明,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关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教育问题,系统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
本组共83例,男53例,女30例,年龄60~79 岁,平均62岁,其中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2 健康教育前评估
患者入院后,护士根据患者病情了解其对疾病知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知识知道多少,最后根据患者或家属的叙述制定宣教计划。由于每位患者的知识层次不同,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获得知识的渠道千差万别,如果对每位患者按统一的标准教育计划进行宣教,势必会在某些患者心中产生多余或不理解的感覺,护士只有通过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才能引起患者对宣教知识的兴趣。
3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我们目前采用了单人指导和集体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因本组均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部分活动不便,故单人指导方式应用广泛,个别时候二者并用。
4 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教育与其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该病往往将伴随患者终生,客观上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要具备一定的承受力,在战胜疾病之前首先要战胜自我。
4.1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
4.1.1 基础知识教育 首先对从事健康宣教的护士、营养师以及非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向患者初步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让其简单了解本病病因,即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1]。
4.1.2 饮食治疗教育 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在饮食方面能够灵活掌握各膳食和数量。
4.1.3 心理教育 老年人情绪急躁、容易冲动,有多疑、喜静怕孤、自尊心强等心理,当发现自己患有冠心病时,以上心理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出现悲观失落、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2-3]。
4.2 出院时健康教育
4.2.1 对出院患者进行生活起居教育 家庭环境设置:舒适的环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增加食欲,促进病体康复[4]。
4.2.2 对家属及健康照顾者的教育 本组均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对患者家属及健康照顾者实施一定的疾病知识教育。
5 体会
5.1 尊重患者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在社会及家庭所处的地位受人尊敬,且遇事主观,办事认真。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士要用亲切的称呼,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
5.2 态度 由于年龄较高,各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尤其是听力下降,视力模糊,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宣教。
5.3 文化层次 由于患者文化知识层次高低不一,对所讲的知识理解能力接受不同,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尽量使用专业性语言,护理人员自己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回答患者的一些疑难问题。
5.4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不同,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有差异,所以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接受相关的再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强自己的责任心。
5.5 教育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发现,教育后的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但接受程度有差异。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要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改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模式,增强了护患间的相互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8.
[2]舒小芳,林芳宇.心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干预.中华新医学,2004,18(5):1725.
[3]王亚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教育.实用新医学,2001,8(3):744.
[4]毛倩,毕勤奋,何莉云,等.从洗澡诱发冠心病急性发病探讨健康教育方式.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