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数学教师就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数学。那么如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對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找到解决方案,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生活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五年级学生“数学活动课”一节时,录像播放游“北京颐和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还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三、引发探究欲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在讲《对称图形》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四、善用网络交互,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
总之,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进而能够有效地培养更多的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一鸣.数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作者简介:刘慧,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赵川镇大化家营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数学教师就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数学。那么如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對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找到解决方案,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生活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五年级学生“数学活动课”一节时,录像播放游“北京颐和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还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三、引发探究欲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在讲《对称图形》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四、善用网络交互,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
总之,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进而能够有效地培养更多的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一鸣.数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作者简介:刘慧,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赵川镇大化家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