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和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中学各科教学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体验的现象,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为此,新课程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历史学习目标。阅读教学法,恰好顺应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去探索、思考、实践。
1 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规律,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阅读课文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因此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至关重要,教师要教给他们以阅读的步骤和方法。首先,粗读全篇课文,以了解该课的梗概;第二步,精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及老师所提问题在重点之处做记号;第三步,编写提纲细目,以掌握内容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思考回答问题,以巩固阅读所得。这样学生通过粗读——精读——编写提纲——解疑,就能系统地阅读课文,掌握课文要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
“学而不思则罔”,当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而思考解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操作过程中,或在学生阅读教材前提出几个问题,或在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或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
2 营造民主氛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阅读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解答老师设计的问题,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当然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授业”、“解惑”。在阅读教学实践之初,绝大多数学生不善于质疑,或只是将书中提示的问题重复一遍。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立即表扬。此时,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渐渐地,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质疑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如在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学生提出:“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在讲欧洲封建制度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一千年,但却比中国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可见学生开始发现教材隐含的知识点,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了。
3 专题辩论,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发挥其历史学习的潜能。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并不全在课堂上解决,个别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搜集资料,下节课由学生双方展开辩论。在热烈、和谐的氛围中,双方畅所欲言,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断涌现。虽然教师成了“无话可说的旁观者”,但教学效果却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不能比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地激发了。
教师怎样带着历史学科走向学生?教师又如何带领学生走向历史学科?这是令历史老师常常需要深思的话题。我们往往做得更多的是前者,即怎样把历史课讲得生动诱人,从而使历史学科之“雨露”滋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而对于后者,即如何充分重视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与组织他们积极地去吸取丰厚的历史知识,却有些疏忽了。而“阅读教学法”则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改变了传统的师生授受关系,加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堂阅读课,学生积极得动手、动嘴、动耳、动脑,思维量大大增加,学生必须在课上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对于他们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有益处。
4 “阅读教学法”实施中的特点
教师把知识识“奉送”给学生,就犹如给他们“吃嚼过的馍”,来的容易,但食之无味,不宜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独立见解,才真正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可以看到"阅读教学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师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课,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听课,这就避免了面面俱到、无的放失的"注入式"教学,切实提高了讲课效率。
第二、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第三、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阅读教学法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或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思维、主动学习和钻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师生对问题的相互探讨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而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不正是送给学生一把终身学习的金钥匙吗?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法确实是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良好手段。
1 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规律,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阅读课文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因此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至关重要,教师要教给他们以阅读的步骤和方法。首先,粗读全篇课文,以了解该课的梗概;第二步,精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及老师所提问题在重点之处做记号;第三步,编写提纲细目,以掌握内容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思考回答问题,以巩固阅读所得。这样学生通过粗读——精读——编写提纲——解疑,就能系统地阅读课文,掌握课文要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
“学而不思则罔”,当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而思考解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操作过程中,或在学生阅读教材前提出几个问题,或在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或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
2 营造民主氛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阅读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解答老师设计的问题,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当然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授业”、“解惑”。在阅读教学实践之初,绝大多数学生不善于质疑,或只是将书中提示的问题重复一遍。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立即表扬。此时,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渐渐地,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质疑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如在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学生提出:“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在讲欧洲封建制度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一千年,但却比中国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可见学生开始发现教材隐含的知识点,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了。
3 专题辩论,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发挥其历史学习的潜能。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并不全在课堂上解决,个别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搜集资料,下节课由学生双方展开辩论。在热烈、和谐的氛围中,双方畅所欲言,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断涌现。虽然教师成了“无话可说的旁观者”,但教学效果却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不能比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地激发了。
教师怎样带着历史学科走向学生?教师又如何带领学生走向历史学科?这是令历史老师常常需要深思的话题。我们往往做得更多的是前者,即怎样把历史课讲得生动诱人,从而使历史学科之“雨露”滋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而对于后者,即如何充分重视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与组织他们积极地去吸取丰厚的历史知识,却有些疏忽了。而“阅读教学法”则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改变了传统的师生授受关系,加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堂阅读课,学生积极得动手、动嘴、动耳、动脑,思维量大大增加,学生必须在课上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对于他们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有益处。
4 “阅读教学法”实施中的特点
教师把知识识“奉送”给学生,就犹如给他们“吃嚼过的馍”,来的容易,但食之无味,不宜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独立见解,才真正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可以看到"阅读教学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师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课,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听课,这就避免了面面俱到、无的放失的"注入式"教学,切实提高了讲课效率。
第二、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第三、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阅读教学法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或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思维、主动学习和钻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师生对问题的相互探讨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而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不正是送给学生一把终身学习的金钥匙吗?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法确实是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良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