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们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做一些必要的转变,以便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1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断的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的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就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是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2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我个人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乐于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不同的课堂类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
3 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阅读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重要思想,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教材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一课通过初读课文后,学生能够初步回答质疑。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狐狸是怎样把肉骗到手的。在处理第一、二自然段时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这里是非重点段,一带而过。相对的是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全篇文章的重点,应下大力度。我在平时就训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在这里继续进行训练。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看得懂的符号把狐狸的语言和乌鸦的表现画下来,并进行展示,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评价学生方式的转变
以前,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一起夸奖某个学生“嘿嘿,你真棒”,或是我对学生说“你真聪明”。但是这样的表扬夸奖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呢?其实,正如一味的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的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取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学习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随着新课程的进展,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我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重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学习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这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断的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的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就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是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2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我个人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乐于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不同的课堂类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
3 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阅读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重要思想,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教材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一课通过初读课文后,学生能够初步回答质疑。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狐狸是怎样把肉骗到手的。在处理第一、二自然段时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这里是非重点段,一带而过。相对的是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全篇文章的重点,应下大力度。我在平时就训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在这里继续进行训练。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看得懂的符号把狐狸的语言和乌鸦的表现画下来,并进行展示,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评价学生方式的转变
以前,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一起夸奖某个学生“嘿嘿,你真棒”,或是我对学生说“你真聪明”。但是这样的表扬夸奖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呢?其实,正如一味的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的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取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学习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随着新课程的进展,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我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重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学习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这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