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e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一步理解、转变和树立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我积极探索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科学的、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四学法”。即“导学、自学、共学、检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时间性强,有效率,并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情感体验,学会主动参与实践的本领,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双边学习——导学
  首先确定目标:教的目标:教师依据历史课的特点确立“三维目标”即ABC三级教学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精彩教学语言中演讲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共享。学的目标:学生根据学情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检测预习效果,检测形式多样。检测对象,可以小组推举,也可由教师提名。
  指导自学,指导学生明确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少时间,应该注意什么,进一步清理认知障碍。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学,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各层次自学思考题。利用案例、事例、现象、问题、提示、复习等指导自学。
  2 独立学习——自学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成相应层次目标;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技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动脑,挖掘自身的潜能,独立自学不准与他人沟通。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有关事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善于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进入指导者角色,改进指导方法,到(优、中、差)学生中去了解学习效果,掌握生成问题。
  3 多元学习——共学
  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达成更高层次学习目标。发挥学习小组的学习功能,通过学生间的有效互动找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学生带着自学时的学习效果和生成的问题与本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同时再生成组级问题。检查学习效果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检查自学和小组学习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时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组级问题并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习小组间合作、交流,质疑、探究,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今中外事件的联系以及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的有效信息,重复、巩固、拓展、应用,及时关注全体学生及其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拓展。教师运用精彩的表述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知识的迁移、拓展和运用。
  4 强化学习——检学
  采取文本、板演、答题、作业,竞赛,综合训练等形式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经验。不提倡让学生机械的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或表述完成了那些学习目标。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成学习目标。
  “四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变讲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历史,从而使他们在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不断增强学习历史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共同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愉快的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能力的提升与训练。鼓励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说感想,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
期刊
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针对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弊端,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现在不少教师的教学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新课堂好象“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课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更重要因素:“德育含量”
期刊
【摘 要】 目前,课程改革之后,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那就是怎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新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新旧课程最大的区别是以知识文化传播为重点。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语文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的学习思路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教学聆听、课后练习、反复朗读等方法,达到知识巩固。新课程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期刊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
期刊
数学语言是传递数学知识,表达数学思维的载体。然而笔者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对数学语言的阅读、表达、分析、理解转化的能力,严重的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掌握和应用。阿·托尔斯泰曾说过:“随随便便地对待语言,这就是说,是在随随便便地思想。”而当代数学教学的任务也明确提出:在打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因此,在知识严谨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
期刊
面对新课改,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首当其冲,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学会经营自己。  1 教师要有良好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历史教师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对主要历史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历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们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做一些必要的转变,以便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1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断的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
期刊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
期刊
【摘 要】 利用现实中的感性认识,以抽象理论具体化,趣例应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感性认识 认知冲突 趣味认知 自主探究 建模 推理 论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的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自然变得更加尤为重要。  1 利用现实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