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很多孩子对音乐、体育、美术、常识这些课的兴趣远远大于数学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音、体、美、常”课很少留作业,而数学课留较多作业;其二,“音、体、美、常”的课堂使孩子感到轻松、愉快,而数学课教师检查性的提问往往让孩子感到紧张不安;其三,“音、体、美、常”课能以学生为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数学课或多或少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主的知识性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何让数学课堂也成为孩子求知的乐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情感上亲近学生,行为上关爱学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同肥沃的土壤,会让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长期教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一开始就不能给学生好脸,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们对教师敬而生畏。课堂上总是小心翼翼地回答问题,课间玩得好好的,一看见老师便像见瘟神一样躲开了。这说明孩子从心理上害怕老师,学习的过程始终是紧张和畏惧的。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弘扬学生的个性不是背道而驰吗?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可是,有些教师板起威严的面孔镇住学生,实际上是以自己为本,为了自己的课好上,好让自己有一个安静的讲课环境,归根结底,还是让学生被自己牵着走!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学生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能感受到老师对其是好是坏。因此,教师要多从情感上亲近学生,在行为上关爱学生。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孩子明白,老师是来和他们共同学习的,学习中师生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孩子们应该无拘无束地和老师在一起争论问题,下课时,老师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第一个关心鼓励他的人;当孩子郁郁寡欢时,老师也总是孩子的第一位忠实听众。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为孩子付出,去以心换心,用真诚去缩短距离,用关爱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样一来,孩子喜欢老师,无形中也就喜欢了老师所教的课。
二、内容上回归生活,方法上适合学生
“音、体、美、常”的课堂之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主要因为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如音乐课中,通过听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声音,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体育课上,孩子们通过奔跑、跳跃等活动来掌握动作技巧,锻炼意志品质;美术课上,让孩子画自己喜爱的图画来培养孩子对美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常识课往往从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入手,让孩子们去主动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等。这些课堂,无一不让孩子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现代教育强调“儿童生活学习化”、“儿童学习生活化”,实际上是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就是经验的积累。经验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是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反映,对于学习的儿童来说就显得抽象、枯燥了。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选取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从纯粹的知识传授变为多姿多彩的生活化课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儿童喜爱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组织和引导他们学习。学习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多种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低年级可采用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高年级可运用讨论、争辩、演讲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品尝喜悦,勇于创新,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从而绽放出奇光异彩,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能力上认可学生,评价上切合实际
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你给一个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那人在下意识里就会让你看到他是那样的一个人。简言之,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期待是成正比的。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给他们传递积极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其实是一种激励,能让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通过自己亲自去尝试,从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适时运用评价机制,要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评价,教师可进行再评价,以纠正学生评价中的不当说法,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评价时,评价的程度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决定,既要讓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要能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切不可“一棍子打死”,使学生今后噤若寒蝉;也不能一味说好,使学生滋长自满的情绪。例如,有些教师对于能力发展不太好的学生,动辄大声呵斥,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其实,人的能力有大小,教师要善于发现“差”学生的“小能力”,以此作为切入点,用热情去鼓励,用期待去引导,慢慢地,“小能力”就会变为“大能力”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数学课堂变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一、情感上亲近学生,行为上关爱学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同肥沃的土壤,会让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长期教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一开始就不能给学生好脸,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们对教师敬而生畏。课堂上总是小心翼翼地回答问题,课间玩得好好的,一看见老师便像见瘟神一样躲开了。这说明孩子从心理上害怕老师,学习的过程始终是紧张和畏惧的。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弘扬学生的个性不是背道而驰吗?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可是,有些教师板起威严的面孔镇住学生,实际上是以自己为本,为了自己的课好上,好让自己有一个安静的讲课环境,归根结底,还是让学生被自己牵着走!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学生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能感受到老师对其是好是坏。因此,教师要多从情感上亲近学生,在行为上关爱学生。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孩子明白,老师是来和他们共同学习的,学习中师生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孩子们应该无拘无束地和老师在一起争论问题,下课时,老师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第一个关心鼓励他的人;当孩子郁郁寡欢时,老师也总是孩子的第一位忠实听众。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为孩子付出,去以心换心,用真诚去缩短距离,用关爱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样一来,孩子喜欢老师,无形中也就喜欢了老师所教的课。
二、内容上回归生活,方法上适合学生
“音、体、美、常”的课堂之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主要因为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如音乐课中,通过听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声音,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体育课上,孩子们通过奔跑、跳跃等活动来掌握动作技巧,锻炼意志品质;美术课上,让孩子画自己喜爱的图画来培养孩子对美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常识课往往从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入手,让孩子们去主动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等。这些课堂,无一不让孩子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现代教育强调“儿童生活学习化”、“儿童学习生活化”,实际上是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就是经验的积累。经验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是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反映,对于学习的儿童来说就显得抽象、枯燥了。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选取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从纯粹的知识传授变为多姿多彩的生活化课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儿童喜爱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组织和引导他们学习。学习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多种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低年级可采用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高年级可运用讨论、争辩、演讲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品尝喜悦,勇于创新,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从而绽放出奇光异彩,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能力上认可学生,评价上切合实际
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你给一个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那人在下意识里就会让你看到他是那样的一个人。简言之,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期待是成正比的。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给他们传递积极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其实是一种激励,能让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通过自己亲自去尝试,从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适时运用评价机制,要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评价,教师可进行再评价,以纠正学生评价中的不当说法,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评价时,评价的程度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决定,既要讓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要能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切不可“一棍子打死”,使学生今后噤若寒蝉;也不能一味说好,使学生滋长自满的情绪。例如,有些教师对于能力发展不太好的学生,动辄大声呵斥,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其实,人的能力有大小,教师要善于发现“差”学生的“小能力”,以此作为切入点,用热情去鼓励,用期待去引导,慢慢地,“小能力”就会变为“大能力”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数学课堂变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