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在于“问”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aiquanha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新理念背景下呼吁创设自由平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适时恰当的提问更能有效引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反之,词不达意、言语拖沓的提问则会让学生不明就里,无所适从,降低教学效果。可见,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增强师生间交流的一种手段。通过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及时总结、恰当激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师生情感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升华,为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那么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来设计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
  一、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让提问来得水到渠成
  教师在上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找出二者之间的连接点,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近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与实例入手,通过筛选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谚语、顺口溜、卡通片等,创设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置于生动鲜活的生活实际中,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单单是枯燥的数字,也与小朋友喜爱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小朋友解决一些问题是有帮助的。如在一年级数学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用多媒体演示“小猫钓鱼”的故事,画面上猫爸爸、猫妈妈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菲的小鱼,满载而归,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和撅起的嘴上,我启发提问:“小朋友,什么是‘零’,它表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结合“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启发学生“一个也没有”可以用“零”表示,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零的意义。
  二、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
  课堂提问过浅,低于学生水平,失去提问价值;超过学生水平,大部分学生无法回答,则会损伤学生自信,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时,我出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1.用量角器量;2.把角剪下来拼;3.把角折起来比较等。下面我让学生分小组对照刚才的集中方法验证。但是,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学生用量角器量存在误差,其它方法又别无选择。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除了量,你还有什么好方法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呢?学生逐步想到并应用其它的探索方法,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多种解读。这样的提问不仅具体、不断递进,贴近学生实际,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三、注重提问后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不可一问了之,有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引导性,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但教师的提问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以及一问一答的机械的肯定或否定上,则不易培养学生的心智,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方式呈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特别是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更应采用恰当的言语表述、动作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启发诱导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千万不能简单处理,一问了之。
  四、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要量力而行
  不同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能力结构和性格特点的差异,在学习层次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面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注重选择一些能提升能力,发展个性的问题。而针对基础薄弱,能力较低的同学,则选择那些突出基础的问题。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逐步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当然,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还应俱备机智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教师要能及时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灵活巧妙地进行调整,使课堂教学按照正确的轨道进行。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科学性、趣味性、准确性,还要考虑提问的全面性与针对性。科学艺术的提问,能激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无穷乐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世界的魅力。因此,我们广大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发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精心设计、充分预设,将课堂提问演绎成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峰山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是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研究和转化后进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课题,要把更多的爱献给学习中的后进生。  【关键词】爱心;激励;情感;实践;成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后进生成绩差几乎不是因为智力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在语法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和探讨体验式活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具体说,就是在语法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体验,并以归纳、演绎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语法知识,力求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运用语法知识,使学生获得主动积极的心灵体验,有效内化枯燥的语法知识,从而构建生动而高效的语法课堂。  【关键词】体验;语法;情景;运用;活动;内化;有效  一、引言  重要的东西,未必是有趣的
期刊
【摘要】初一学生大多13、14岁,既不同于儿童期也不同于青年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将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兴趣;狠抓基础,强化规范。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初一新生,进入新的环境,见到新的同学和老师,接触到新的知识,心里发生了巨变:新鲜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学
期刊
【摘要】教师在教一篇现代文课文时,既要使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篇章结构,更要使他们懂得这样的篇章结构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起了怎样的作用。为此,不能孤立地单从“文路”上去考虑,还必须寻着作者的根本“思路”去体味、揣摩。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同时对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对于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文;讲读教学  
期刊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历史是对先前已逝事物的记忆,从时空上来看“史实”与学生的认识世界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下,老师大多照本宣科,学生静听顺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被禁锢在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形”里,学生很少去怀疑老师的教说,更谈不上对教材权威和史料的批判,学生思考的维度难以发散,能力很难与时代的需求同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笔者认为“质疑”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驱动力
期刊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对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发现,苏科版八下数学“图形的证明”这一章安排在这里感觉不太合适,本文通过对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关键词】基础数学;命题形式;命题结构  我国著名基础数学家杨乐院士指出,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平面几何知识缺失的现象,许多地方在编写教材时,认为平面几何古老,不符合现代化和实用性,大幅减少相关内容。不学习平面几何,有些同学中学毕业后还不知道如何
期刊
【摘要】文章从插图在教学之前的运用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运用等两大方面来对物理教学中的书本插图运用做了相关的阐述,以期能够从插图的教学运用方面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插图;初中;物理  高效率教学是目前教育界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在初中物理学科当中,我们广大的教师也是一直都把高效率的教学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为重点的途径。在追求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当中,有着许多承载高效率教学的“介质”
期刊
为营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英雄们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灵魂的丰碑,舍己救人、责任无价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仰!然而有部分青少年学生却认为用三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换两个少年的生命不值得,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人生价值等同于物的价值,不能不令人担忧、引人深思。 
期刊
传统的高三政治复习,过于注重知识的再认与重现,那么多零零碎碎的知识点一下子就向学生压了过来,学生疲于应付,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目光都集中到了知识和考点上了,忽视了复习的主体——学生的心理,没有从高中生的复习心理出发,导致了复习效果“事倍功半”。笔者认为,政治的复习应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习心理相结合,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实效。  一、诊断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  在复习教
期刊
初中学生经过三年的奋力拼搏,伴随着中考胜利的喜悦,跨入了高中的门槛。他们刚进门时,一个个都踌躇满志,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非把高中数学学好不可的强烈愿望,但是不长的时间以后,不少小学、初中数学的佼佼者,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不及格。至于普通学生,学习更是困难重重。渐渐地,为数众多的同学对数学产生了神秘感和畏惧感,他们原有的那一份信心也开始动摇甚至荡然无存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分析、探索其成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