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生活、农业的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不落一人一村。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脱贫,实现7亿多人脱贫壮举。当前,我们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我们巩固脱贫成果。党中央提出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后的乡村振兴,只有农村农民富了,国家才真正富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只有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不断壮大农业经济。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粗犷式发展。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产业结合本地实际优势特色,走绿色发展道路。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然要认真领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贯彻这一思想的中就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四大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 “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都来源于自然界的馈赠,如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鱼产丰富的江湖河海等,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突破自然极限,奉行人类中心主义,那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果破坏了自然界规律,人类就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对象究其实质就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生态宜居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包括了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要素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科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并提出“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这为我们当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环境危机提供了现实依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就是形势严峻的思想认识上的科学定位。因此,我们在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等问题时,不能像西方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式治理方式,而是采取中医秉承整体思维,才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弊端,习近平同志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治理观。今年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座谈时又进一步提出“統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子”。“生命共同体”它其实就是表明人和自然、无机物和有机物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谁也离不开谁,也无所谓中心不中心,而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坚持这种整体系统思维,才能真正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和修复人类生态系统。
三、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八年后,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全面系统阐述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两山理论趋于成熟。三年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冰天雪地,都说明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生态环境已成为着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重要因素。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十四五”时期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传统式发展模式,即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两高一低”模式,而必须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采取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的“两低一高”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生态保护优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来评价。因此,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减少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减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中有进。
四、环境与民生的而关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从关心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生态环境需要和切身的生态环境利益出发,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总书记多场合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内在需求之间密不可分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实施一些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和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我们党的宗旨使命来高度大力推进,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由人民群众评价。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生态文明的全过程全领域, 进一步彰显党的集中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是因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急切要解决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民生重要领域来解决。党的十九大就提出计划三年时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只有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不断壮大农业经济。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粗犷式发展。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产业结合本地实际优势特色,走绿色发展道路。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然要认真领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贯彻这一思想的中就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四大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 “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都来源于自然界的馈赠,如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鱼产丰富的江湖河海等,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突破自然极限,奉行人类中心主义,那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果破坏了自然界规律,人类就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对象究其实质就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生态宜居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包括了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要素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科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并提出“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这为我们当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环境危机提供了现实依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就是形势严峻的思想认识上的科学定位。因此,我们在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等问题时,不能像西方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式治理方式,而是采取中医秉承整体思维,才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弊端,习近平同志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治理观。今年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座谈时又进一步提出“統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子”。“生命共同体”它其实就是表明人和自然、无机物和有机物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谁也离不开谁,也无所谓中心不中心,而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坚持这种整体系统思维,才能真正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和修复人类生态系统。
三、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八年后,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全面系统阐述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两山理论趋于成熟。三年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冰天雪地,都说明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生态环境已成为着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重要因素。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十四五”时期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传统式发展模式,即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两高一低”模式,而必须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采取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的“两低一高”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生态保护优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来评价。因此,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减少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减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中有进。
四、环境与民生的而关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从关心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生态环境需要和切身的生态环境利益出发,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总书记多场合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内在需求之间密不可分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实施一些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和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我们党的宗旨使命来高度大力推进,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由人民群众评价。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生态文明的全过程全领域, 进一步彰显党的集中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是因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急切要解决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民生重要领域来解决。党的十九大就提出计划三年时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