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在所有科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居于重要位置,语文科就是所谓的主科。针对本学科的最基本属性——思想性,语文课堂更要进行德育渗透。
一、巧设计,润德育
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孩子们的思想实际,抓住最好契机,把握渗透点,选取有效手段,巧用方法,适时熏陶,润德育细无声。比如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本人是如此设计,润德育于课堂的。
(一)通读全文,理解课题
此环节,我先对孩子们提出通读课文的具体要求,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而从课题着手,思索课文中“钓鱼”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然后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本课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品质;最后,梳理好文章的脉络,给课文分段。
(二)品读重点段落,悟主题
孩子们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大家一起对精彩的段落进行赏析。我询问学生是否理解“父亲看着那鲈鱼好一阵子”的原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配图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若有学生讲到“父亲看着鲈鱼那么长时间,是不是在想着到底该不该放回去”时,我便点拨:“这就是道德的考验,对父亲的一个考验。”我赞扬了父亲正确的教育方法,肯定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真正的爱。再做假设:“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引领孩子们学文推己,要有实践道德的勇气。指导学生朗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使学生懂得,父亲态度坚决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正是因为爱父亲才妥协。父亲的一声“孩子”道出了对孩子的情与爱。
(三)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里,可从下面这些词语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从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乞求到无可奈何。引导学生们从“我和父亲得意地……轻轻翕动着。”中“得意”这个词来理解得意的心情。在“爸爸!为什么?”中可看出孩子的迫切。在读与悟的过程中,大家品到了课文里孩子的憋屈、忧伤。从“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这个句子中,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乞求”这个词的内涵。由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到湖里。”中悟出孩子的“無可奈何、依依不舍”。在上课时,我抓住了这些词,引导学生们理解感悟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们明白,尽管不舍,但规则是不能改的,必须遵循。生活中也应如此。
二、渗透,关键在于策略
(一)教文育人,立德为先
教师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工作,教文是为了育人。因此,一切教学必须立德为先。教师本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提升修养。这样,教育学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好给孩子们树立正面的形象。
(二)吃透教材,深入挖掘,适时点拨
第一,对各课的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主题思想,教师一定要铭记于心。
第二,主题思想、人文精神,渗透的深度与广度,必须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本人在上《穷人》这一课时,根据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的情况,授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们关注情节、桑娜家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时的心理描写的分析。我抓住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从中点拨,体现桑娜一家善良的本性。引导并告诉学生们:不管环境怎样,我们都得做一个善良的人。我引申并让孩子们重新理解穷人,并重新定义穷人。“菜只有鱼”“没有鞋穿”是桑娜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引导学生联系自我,领悟虽然我们处在落后的山区,但比起桑娜,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
(三)润德育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课堂上德育渗透应该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就必须把知识、德育融于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中。在这一个过程,教师的身份是牵引者,引着孩子们围绕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寻找答案,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德教育。
责任编辑 钱昭君
一、巧设计,润德育
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孩子们的思想实际,抓住最好契机,把握渗透点,选取有效手段,巧用方法,适时熏陶,润德育细无声。比如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本人是如此设计,润德育于课堂的。
(一)通读全文,理解课题
此环节,我先对孩子们提出通读课文的具体要求,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而从课题着手,思索课文中“钓鱼”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然后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本课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品质;最后,梳理好文章的脉络,给课文分段。
(二)品读重点段落,悟主题
孩子们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大家一起对精彩的段落进行赏析。我询问学生是否理解“父亲看着那鲈鱼好一阵子”的原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配图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若有学生讲到“父亲看着鲈鱼那么长时间,是不是在想着到底该不该放回去”时,我便点拨:“这就是道德的考验,对父亲的一个考验。”我赞扬了父亲正确的教育方法,肯定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真正的爱。再做假设:“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引领孩子们学文推己,要有实践道德的勇气。指导学生朗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使学生懂得,父亲态度坚决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正是因为爱父亲才妥协。父亲的一声“孩子”道出了对孩子的情与爱。
(三)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里,可从下面这些词语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从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乞求到无可奈何。引导学生们从“我和父亲得意地……轻轻翕动着。”中“得意”这个词来理解得意的心情。在“爸爸!为什么?”中可看出孩子的迫切。在读与悟的过程中,大家品到了课文里孩子的憋屈、忧伤。从“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这个句子中,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乞求”这个词的内涵。由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到湖里。”中悟出孩子的“無可奈何、依依不舍”。在上课时,我抓住了这些词,引导学生们理解感悟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们明白,尽管不舍,但规则是不能改的,必须遵循。生活中也应如此。
二、渗透,关键在于策略
(一)教文育人,立德为先
教师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工作,教文是为了育人。因此,一切教学必须立德为先。教师本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提升修养。这样,教育学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好给孩子们树立正面的形象。
(二)吃透教材,深入挖掘,适时点拨
第一,对各课的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主题思想,教师一定要铭记于心。
第二,主题思想、人文精神,渗透的深度与广度,必须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本人在上《穷人》这一课时,根据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的情况,授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们关注情节、桑娜家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时的心理描写的分析。我抓住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从中点拨,体现桑娜一家善良的本性。引导并告诉学生们:不管环境怎样,我们都得做一个善良的人。我引申并让孩子们重新理解穷人,并重新定义穷人。“菜只有鱼”“没有鞋穿”是桑娜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引导学生联系自我,领悟虽然我们处在落后的山区,但比起桑娜,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
(三)润德育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课堂上德育渗透应该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就必须把知识、德育融于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中。在这一个过程,教师的身份是牵引者,引着孩子们围绕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寻找答案,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德教育。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