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08年的3·15,“雷雨”和“天网”行动成为新主题,打击知识产权商业欺诈已经刻不容缓。在网络时代,知识产权欺诈变得更加低成本,并且高度隐秘,轻松渗透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海关组织估计,所有的知识产权商业欺诈造成的损失将会高达6500亿美元,是全球贸易的5~7%。
更为严重的是,知识产权商业欺诈正在成为有组织犯罪,甚至恐怖组织犯罪的资金来源,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害。全球合作携手反知识产权商业欺诈的时代正在到来。
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
□文/本刊记者 朱军
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新鲜出炉的《2007-2008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再次让世人震惊。
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里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额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
报告称医疗保健、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的风险尤其高.在这些行业中20%以上的企业损失超过100万美元。
调查称,导致欺诈风险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高员工离职率”。这份调查对全球900名高管进行了访谈。3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系统,正在加剧他们面临的欺诈风险。知识产权商业欺诈正在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知识产权商业欺诈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假冒”,给产品贴上其他商标,或者刻意模仿其他名牌,让消费者引起混淆;二是“盗版”,没有经过授权,就复制和销售另一个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或者在产品中无偿使用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
近年来,知识产权和商业欺诈成为孪生兄弟,甚至有组织的犯罪,包括一些国际恐怖组织已经渗透其中,形势日益严峻。
欧盟海关报告显示,在1998-2004年,欧洲发现的假货增长了10倍。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估计,2005年跨境的假冒或者盗版物品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超过150个国家GDP的总和。这个数据还不包括互联网数码盗版及境内知识产权商业欺诈,如果计算在内,损失还将大幅度上升。世界海关组织估计,所有的知识产权商业欺诈造成的损失将会高达65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全球贸易的5-7%。
而个别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
意大利商会预计,境内销售的20%的服装是假冒商品。在中国,电子产品的假冒速度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比真品上架时间还早。在轰动一时的LG的“巧克力手机”案中,很多消费者都认为假货是真品,而真货却是冒牌,这让厂家非常尴尬。
特别是在治病救人的药品领域,知识产权的商业欺诈更让人触目惊心。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0%的处方药是假货,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高达50%,而互联网贩卖的假药比例就更高。这个问题还有迅速扩大的趋势。日前爆出的最大的一起制药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欺诈案,制造假药的竟是生产同类产品,但不拥有专利的正规制药企业。
更有甚者,一份来自加拿大皇家骑警的报告显示,一场危及生命的火灾的罪魁祸首是一个不起眼的假冒的电子产品。
在服装行业假货更是无处不在,以至于一名CEO坦诚地告诉美国商会高级副总裁David Hirschmann,“如果你一直不担心仿冒的问题,那你的产品可能不是好产品。”
卡罗尔(KROLL)纽约办事处执行董事长Steve Rucker在上海告诉记者,和知识产权商业欺诈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他的忽视,当他们意识到他们遭受损失的严重程度时往往目瞪口呆。
以奢侈品为例,以前,假冒物品只能在有限渠道,比如跳蚤市场或者街头小巷叫卖,他们没有渠道接触更多的顾客。这种老式的买卖活动并非没有风险,世界各国都策划过严厉的打击行动。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警察局查封的仿冒商品竟然需要用牵引拖车将他们从曼哈顿的仓库运往长岛的垃圾处理中心。为了应对警方威胁,现在的假冒者将营销的阵地转移到了网络。
反欺诈专家Josh Lichtman指出,因特网正在成为极其有效的假货销售渠道。大量非法网站、垃圾邮件和在线拍卖网站让本来只能接触一小部分消费者的小贩,现在可以瞬间接触到全世界范围内的数百万消费者,同时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这些卖家不再需要将大量的仿冒奢侈品藏在仓库里,他们可以一次直接从生产商那里只买几件商品。在中国,这种情况正在越来越多,很多生产商在网站上公开叫卖假货。
“消费者通常认为买卖仿冒奢侈品是不侵害他人的犯罪,而事实是Intepol报告却指出它是基地组织敛财的一个重要方式。巨大的利润吸引恐怖主义者和有组织犯罪集团参与其中,因为这和毒品交易一样有利可图,而且风险极低,惩罚极小。此外,作为非法产业,仿冒奢侈品生产者无视公平的劳动法,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剥削工人,甚至非法雇佣童工、包身工。”Josh Lichtman说。■
2008年的3·15,“雷雨”和“天网”行动成为新主题,打击知识产权商业欺诈已经刻不容缓。在网络时代,知识产权欺诈变得更加低成本,并且高度隐秘,轻松渗透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海关组织估计,所有的知识产权商业欺诈造成的损失将会高达6500亿美元,是全球贸易的5~7%。
更为严重的是,知识产权商业欺诈正在成为有组织犯罪,甚至恐怖组织犯罪的资金来源,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害。全球合作携手反知识产权商业欺诈的时代正在到来。
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
□文/本刊记者 朱军
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新鲜出炉的《2007-2008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再次让世人震惊。
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里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额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
报告称医疗保健、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的风险尤其高.在这些行业中20%以上的企业损失超过100万美元。
调查称,导致欺诈风险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高员工离职率”。这份调查对全球900名高管进行了访谈。3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系统,正在加剧他们面临的欺诈风险。知识产权商业欺诈正在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知识产权商业欺诈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假冒”,给产品贴上其他商标,或者刻意模仿其他名牌,让消费者引起混淆;二是“盗版”,没有经过授权,就复制和销售另一个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或者在产品中无偿使用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
近年来,知识产权和商业欺诈成为孪生兄弟,甚至有组织的犯罪,包括一些国际恐怖组织已经渗透其中,形势日益严峻。
欧盟海关报告显示,在1998-2004年,欧洲发现的假货增长了10倍。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估计,2005年跨境的假冒或者盗版物品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超过150个国家GDP的总和。这个数据还不包括互联网数码盗版及境内知识产权商业欺诈,如果计算在内,损失还将大幅度上升。世界海关组织估计,所有的知识产权商业欺诈造成的损失将会高达65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全球贸易的5-7%。
而个别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
意大利商会预计,境内销售的20%的服装是假冒商品。在中国,电子产品的假冒速度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比真品上架时间还早。在轰动一时的LG的“巧克力手机”案中,很多消费者都认为假货是真品,而真货却是冒牌,这让厂家非常尴尬。
特别是在治病救人的药品领域,知识产权的商业欺诈更让人触目惊心。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0%的处方药是假货,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高达50%,而互联网贩卖的假药比例就更高。这个问题还有迅速扩大的趋势。日前爆出的最大的一起制药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欺诈案,制造假药的竟是生产同类产品,但不拥有专利的正规制药企业。
更有甚者,一份来自加拿大皇家骑警的报告显示,一场危及生命的火灾的罪魁祸首是一个不起眼的假冒的电子产品。
在服装行业假货更是无处不在,以至于一名CEO坦诚地告诉美国商会高级副总裁David Hirschmann,“如果你一直不担心仿冒的问题,那你的产品可能不是好产品。”
卡罗尔(KROLL)纽约办事处执行董事长Steve Rucker在上海告诉记者,和知识产权商业欺诈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他的忽视,当他们意识到他们遭受损失的严重程度时往往目瞪口呆。
以奢侈品为例,以前,假冒物品只能在有限渠道,比如跳蚤市场或者街头小巷叫卖,他们没有渠道接触更多的顾客。这种老式的买卖活动并非没有风险,世界各国都策划过严厉的打击行动。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警察局查封的仿冒商品竟然需要用牵引拖车将他们从曼哈顿的仓库运往长岛的垃圾处理中心。为了应对警方威胁,现在的假冒者将营销的阵地转移到了网络。
反欺诈专家Josh Lichtman指出,因特网正在成为极其有效的假货销售渠道。大量非法网站、垃圾邮件和在线拍卖网站让本来只能接触一小部分消费者的小贩,现在可以瞬间接触到全世界范围内的数百万消费者,同时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这些卖家不再需要将大量的仿冒奢侈品藏在仓库里,他们可以一次直接从生产商那里只买几件商品。在中国,这种情况正在越来越多,很多生产商在网站上公开叫卖假货。
“消费者通常认为买卖仿冒奢侈品是不侵害他人的犯罪,而事实是Intepol报告却指出它是基地组织敛财的一个重要方式。巨大的利润吸引恐怖主义者和有组织犯罪集团参与其中,因为这和毒品交易一样有利可图,而且风险极低,惩罚极小。此外,作为非法产业,仿冒奢侈品生产者无视公平的劳动法,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剥削工人,甚至非法雇佣童工、包身工。”Josh Lichtman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