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个性培养刍议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d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个性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个性
  作者简介:李斯璐(1983-),女,广东韶关人,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镛(1982-),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东莞 523808)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它所生活的环境。在高校校园中,仅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良好个性的,还需要适宜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不同的教育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对人才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一种“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它主要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环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影响教育效果的。”[1]
  一、大学校园文化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个性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其实质就是一个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特别是一个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1.高校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发展个性拓展了空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个性品质都有一次明显的改变,而且校园文化活动越丰富越活跃的高校,学生的这种改变越明显。这种事实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并非空洞无物,而是极具深刻内涵和影响力的,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影响上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对大学生创新才能的积极作用,这种功效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突出特征。高等院校既是生产创造文化以及文化生产者的聚集地,也是科学文化成果的主要汇集地之一。正因如此,高校校园文化不只是可见活动的表面性,更是具有文化产生发展的深刻性,正是这种深刻性必然导致文化的突破和創新,必然赋予校园人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志向。
  2.高校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完善个性创造了条件
  校园文化有优化学生个性的环境熏陶作用。在蓬勃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参与和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个体在意志、情感以及认识等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个性特征得以强化和改造,不知不觉地与校园文化环境协调适应,趋同一致,使之形成一个独具风采、独具魅力、独具个性的校园人。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为学生得到锻炼创造了机会,也为学生受到锻炼开辟了场所。在这一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强化,个性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个性的完善就是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实践锻炼的结果。
  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理想的校园文化在个性培养方面应有预期功能,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其内容及形成途径主要有三种。
  1.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关键是让学生在物质文化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接受陶冶、激励、感染。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
  2.构建人本与科学的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们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立足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发挥的新型教育教学制度,切实把教学当作一个不断面临新课题的过程,一个连续的教学科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一个与同事、与学生共同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的确立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归宿点的人本思想。
  3.塑造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并尊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校园精神因素的总和。在校园文化的各个层次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本质特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校园精神文化大体可分为认知、情感、价值、理想等四种成分。优秀的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势,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等都可能被他们认同和内化为其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精神文化需要有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1)培育优良的校风。校风是构成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独特因素,是大学精神的浓缩与精华,是其外在表现。在内容上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在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为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集体成员的心理特性达到高度协调与统一的状态,并催人奋进,使不符合校园精神文化要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有效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现代大学的校风,无论是包含的内容,还是体现的形式,都应该充满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人与社会的关怀,蕴涵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鼓舞和激励莘莘学子孜孜以求,奋勇向前,使大学精神得到极致的发扬。加强校风建设不但要大力倡导民主与自由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批判与创新精神,还要充分发扬办学传统、优化办学思想、提炼升华校训,使大学精神的培育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不但要加强教风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以良好的教风促成良好的学风,使大学精神的培育具有丰厚的内容和载体,还要加强大学校长素质建设,使其深刻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使其高屋建瓴的世纪眼光与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成为感召人心、鼓舞士气、引领大学精神形成的原动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形成健全个性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科研活动等。例如,广东医学院每年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各方面力量开展的全校性“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团日活动竞赛”、“志愿行动服务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文化艺术节”的内容一般为五大主题,分别是:名家讲坛、艺术荟萃、语言天地、体育竞技和七彩学苑,活动形式有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比赛,此外还有各种专题讲座、报告、座谈、采访等活动。这些活动由学生自己申报项目,由学校主办各学生团体或二级学院来承办,由学生自己来组织,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活动,达到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提高修养的目的。另外,近年来开展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也收到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兴趣、经受锻炼、培养科研作风和科学精神的效果。组织这些活动时,要立足全校,针对不同情况,统筹规划,使各种活动紧密衔接,合理搭配。每次活动都要明确目的,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搞低级庸俗的活动。同时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活动内容要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以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活动形式要新颖别致、生动活泼,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三、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生个性应着重把握好的四个原则
  1.坚持主体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两种角色。青年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富有創造精神,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是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角是大学生,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注重教育性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增长学生知识、丰富校园生活,还要分析研究并解决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个性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应当把握好教育性,以正确的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统一。
  3.突出特色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有着不同的现实条件,学校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失去了个性,则失去了活力,学校如果缺少或失去自己固有的特色,它就会在塑造个性方面就很难有所作为,从而也就失去了高校的魅力和竞争力。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讲的,“要创造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标准的行为规范、一致的体操动作、统一的穿着服装并不难,难的是整洁当中有变化,标准当中有自由,一致当中有特色,统一当中有个性”。[2]
  4.强调创新性
  个性的核心是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学校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创新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条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改革内容、形式与方法,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经验,以创新促进创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5.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搞好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的教育和管理,对于确保学生军训的顺利进行以及帮助学生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军训;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彭志斌(1982-),男,湖南衡阳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
期刊
摘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科学引导高校社团社会化、行业化,在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持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社团联合会的桥梁作用,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网,实现高校社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依托高校社团这个重要教育阵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为社会主义事
期刊
摘要:本文于2009年对广东省7所高职院校共1179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广东省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正在迅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此次调查对于正确认识广东省高职大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现状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分析发展迅速和存在差距的原因,有利于探讨进一步推动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
期刊
摘要: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必要的学习方式,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一样都存在学习适应问题。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强弱会影响其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其人生的发展。本文利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的600名在校大学生做了网络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适应性;网络学习;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进良(1975-),男,甘肃庄浪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
期刊
摘要:本文在深入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及实施措施,如教学运行质量保证体系、教学改革体系、教学保障体系等,并针对学生建立了工件质量保证体系。实践效果表明,高校工程训练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以教学质量和加工质量为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为师生们创造出一种质量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学生满意的目的。通过学生参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他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剖解当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来安职高为例,阐述了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路径及其思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路径与方法;德育  作者简介:杨秀国(1969-),男,安徽来安人,安徽省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学校德育;孙雪彬(1966-),男,安徽来安人,安徽省来安县高级职业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分析了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代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出新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重新定位“软件工程”由理论性学科到工程型学科的转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宋宝卫(1971-),男,河南社旗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要创新信息服务。本文提出了几点创新信息服务的举措。  关键词: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  作者简介:罗影(1979-),女,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熊大红(1977-),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
期刊
摘要:文章从精神文化、制度及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重审高校狭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并分析高校共青团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最后提出精英带动论、经典主导论、多元选择论、文化效应论、与时俱进论、品牌意识论六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曹成(1982-),男,湖北武汉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团委书记,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韩
期刊
摘要: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有效整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整合;切入点  作者简介:郝娅杰(1982-),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李庆华(1979-),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实验管理中心,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