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于2009年对广东省7所高职院校共1179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广东省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正在迅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此次调查对于正确认识广东省高职大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现状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分析发展迅速和存在差距的原因,有利于探讨进一步推动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
  作者简介:孙斌(1982-),男,湖南醴陵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鸫根(1983-),男,江西吉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08CZ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生一年级入学开始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并根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立足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知识技能需求,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职业倾向测试等各种方式,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分年级、分阶段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早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做出择业预测和就业决策的能力。
  我们于2009年对广东省7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主要就其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等展开调查,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2005年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目前广东省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方面,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到毕业班才开设接触就业指导课程的大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7.9%,这与2005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的结果(51.2%)相比下降23.3%。2009年在毕业班之前就已经接触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72.1%,这远高于2005年的调查结果16.4%;2005年到2009年间,毕业班之前就接触了就业指导的大学生人数上升了55.7%。由此可见,在2005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很迅速。
  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认识和期望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希望从入学到毕业全程指导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6.5%,希望毕业班开设课程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2.3%,希望不定期组织讲座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9.6%。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的期望程度还不高,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当然,这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认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的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现状是发展与差距并存。一方面各高校积极发展就业指导,特别是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广东高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认识不足、心理需求程度不高。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性,就业指导不应只是在毕业班临时抱佛脚,而应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当然,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现状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望、学校教学过程、市场要求三方面优良整合。如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程度已经很高,就业指导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新生刚进校就有专业的机构帮助学生进行其职业生涯的规划,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及家庭背景这些个人档案资料都被详细记录。
  二、高职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就业指导全程化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并得到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全程化还比较落后,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政策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期,由于人才缺乏,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包分配”,因此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是不需要主动求职的,一切服从国家分配即可,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也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中国逐步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随之也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生就业制度从国家“统包分配”变成学生与单位“双向选择”,市场的调节成为了人才资源配置的杠杆,就业指导工作这才日益受到关注。而“就业指导”于19世纪末就已经应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于欧美国家,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高校就已经非常重视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特有的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造成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是我国就业指导全程化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我國的传统教育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再加上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一种独特的清高,造就了“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的传统观念,因此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并会主动选择和双向选择,对就业技巧或指导这方面的知识不是特别重视。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并没有自觉灌输就业指导的观念,就更谈不是就业指导全程化了。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发展探析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贯穿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中,但由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循序渐进,对各个年级指导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和不同。[1]纵观近年来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发展,我们认为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多方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毕业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2004年就提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其中把就业指导全程化建设摆在了“四化”的第一位,可见全程化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位置。政策的大力推动正是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直接动力所在。
  2.加大宣传和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积累,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为自己规划一个合适的职业生涯,谋求能让自己一展抱负的职业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就业相关活动中,使学生自觉参与就业规划,接受就业指导。
  3.加强就业指导师资的培训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等,难以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广覆盖。此外,目前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中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并不多,因此需要在从业教师中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就业指导的能力。
  4.稳步推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实施
  西方一些先进的职业理论表明,就业指导也应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分不同阶段进行,是长期的全程的,也只有这样,提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越做越好。如金斯伯格(Eli.Ginzberg)和萨帕(Donald E. Super)等人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让人们意识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具不同阶段的长期的过程。[2,3]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指导,突出重点,明确层次,稳步推进,构建就业指导全程化的体系。
  
  注释:
  ①张义秋.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2):178-180.
  
  参考文献:
  [1]韩雯琛.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4):131-138.
  [2]Super,D.E.,& Knasel,E.G..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J].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1981,(9):194-201.
  [3]Super,D.E..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In D.Brown,L.Brooks,& Associates (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2:197-26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是对高校德育重要性的精辟阐述,也是高校德育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德育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德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因此,创新德育文化,增强德育实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为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土木工程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会,针对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吕小师(1975-),男,山西晋城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师,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爆
期刊
摘要:推行学分制给高等学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建立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数字校园、成立学生学习中心等,探索适合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工作管理;改革  作者简介:杨志耘(196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建宾(1963-),男,山西阳城人,北京信息科技
期刊
摘要:学校团员教师和学生较多,他们是老师和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以他们为主体,强化团组织建设,以团员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先锋,意义重大。  关键词:团建;和谐校园;作用  作者简介:杨雄辉(1979-),男,广东兴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办公室主任,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006)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发展,针对该情况结合实际对实验改革与创新进行论述。实验改革要更加规范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通过改革促发展;实验创新要大胆实践,不断摸索,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更好更快地发展实验教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改革;实验创新;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潘宏刚(1982-),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轮机故障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就业能力理论入手,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剖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若干对策,为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变的毕业生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晓美(1980-),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小茼(1977-),女,内蒙古赤峰人,华北煤炭医学
期刊
摘要:大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是做好新时期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调查,明晰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政治追求、入党动机的状况,分析了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及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的成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党建工作;党课教育;入党动机;组织发展  作者简介:程巧玲(1960-),女,陕西韩城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操作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操作系统教学经验,从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及其双语教学和课程网站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素莉(1974-),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信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潘欣(1978-),男,吉林长春人,长春
期刊
摘要: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搞好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的教育和管理,对于确保学生军训的顺利进行以及帮助学生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军训;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彭志斌(1982-),男,湖南衡阳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
期刊
摘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科学引导高校社团社会化、行业化,在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持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社团联合会的桥梁作用,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网,实现高校社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依托高校社团这个重要教育阵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为社会主义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