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何真正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相互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中了解生活,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拓展数学的应用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许多数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跟大家分享一个过生日的实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节,并与今天学习的分数知识相结合。教师播放“明明过生日”的视频片段:明明将蛋糕平均分成2份,却发现一共有3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正在这时,又有2个小朋友陆续出现了。一共5个朋友,怎么办呢?明明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最后进来的小朋友。
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分数知识。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
生: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1/4。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1/5。
生:不对,不是。(立即有很多学生反对)
师:看到第5个小朋友,联想到1/5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5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不能用1/5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5份,我觉得可以想到1/8。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明明最后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到1/2。
师:不过,这里的1/2是整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4份以后,每一份的1/2。
生:是整块蛋糕的1/8。
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片段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受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情境能扎实、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从教室到图书馆有几条路可走?如何走能近一些?”学生思考后回答:“有两条路可走,走直线近一些。”我接着问:“从教室到图书馆再到老师办公室,能组成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我告诉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们就能找到答案。”然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整理与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从生活经验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数学课堂焕发了活力。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让学生用所学到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利息”后,我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当下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等存起来,并按照银行的利息计算如何存最划算。学生在调查、分析、计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利率、利息知识的理解。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从生活实际中弥补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重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许多数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跟大家分享一个过生日的实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节,并与今天学习的分数知识相结合。教师播放“明明过生日”的视频片段:明明将蛋糕平均分成2份,却发现一共有3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正在这时,又有2个小朋友陆续出现了。一共5个朋友,怎么办呢?明明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最后进来的小朋友。
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分数知识。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
生: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1/4。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1/5。
生:不对,不是。(立即有很多学生反对)
师:看到第5个小朋友,联想到1/5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5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不能用1/5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5份,我觉得可以想到1/8。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明明最后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到1/2。
师:不过,这里的1/2是整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4份以后,每一份的1/2。
生:是整块蛋糕的1/8。
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片段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受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情境能扎实、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从教室到图书馆有几条路可走?如何走能近一些?”学生思考后回答:“有两条路可走,走直线近一些。”我接着问:“从教室到图书馆再到老师办公室,能组成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我告诉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们就能找到答案。”然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整理与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从生活经验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数学课堂焕发了活力。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让学生用所学到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利息”后,我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当下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等存起来,并按照银行的利息计算如何存最划算。学生在调查、分析、计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利率、利息知识的理解。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从生活实际中弥补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重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