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以后国民党大势已去,人民解放军势同秋风扫落叶,蒋介石集团不得不考虑退路,退守台湾有如下诸方面优势:台湾有日本留下的经济基础,台湾是日本归还没有军阀势力,台湾没有中共部队,台湾孤悬海外,有天险可守,台湾相对来说较海南富庶的多,格局也大一些,而且更重要的是离日本近、离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近。这些都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而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更是国民党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
一、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
蒋介石在内战发动后,先对解放区进行了全面进攻,在被挫败后,蒋介石又实施了重点进攻,目的是企图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进一步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进攻陕北和延安,还在于企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中国共产党的右臂,驱逐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进攻华北,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然而最终仍是以失败而告终。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而解放军总兵力由120万人增至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达百万人,百万大军均可机动作战。且装各得到了改善,军政素质大大增强。蒋介石对解放区的进攻不但没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反而损兵折将,而且在军力部署上造成了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哑铃形态势:重兵拖在东西两翼,中原薄弱,国民党又缺乏第二线部队,这就为人民解放军实行由内线作战向外线作战的战略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蒋介石在发动内战的同时,对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一直采取高压政策,招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各阶层人民除了团结自救,已经没有别的出路。驻华美军在平津沪等大城市制造的肆意侮辱和残杀中国人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国民党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来,国统区人民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因此,国统区以学生为主力的人民运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互配合的反美反将斗争的第二条战线。这条战线的形成,标志着新的人民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政府已经处在全国个阶层人民的政治围困之中。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政治上也日益孤立,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的决策;举行全国性反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的反攻共歼灭国民党军75万余人,不但完全打破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而且迫使其在全国处于防御地位。人民革命战争则结束了多年来的战略防御局面,开始了向敌人的主动进攻。这是人民革命战争的根本转折,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历时4个月零19天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73个师154万余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东北全境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归绥、太原、安阳、新乡等孤立据点外,全部解放。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暴露在解放军面前,并将很快解放。1949年4月21日南京的解放,标志着早已四分五裂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崩溃。
坚持内战独裁的国民党政权,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尽失民心,经济上全面崩溃,彻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蒋介石不得不在大陆以外的地方寻找退路。
二、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是国民党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
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相隔约百里的台湾海峡把大陆与台湾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陆地。台湾岛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和舟山群岛相呼应,构成犄角,以台湾岛为中心和舟山群岛这南北两要点,就构成一条天然有力的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我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在这一方向上,居住着我国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及沪、杭等工业基地,可以说台湾对我国东部海防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美国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止大陆收回台湾这一重要战略位置,这样就更有利于美国封锁中国,增加解放台湾的难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回到祖国的怀抱。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台湾,经过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台湾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要远远好于大陆,特别是二战开始后,日本在台湾大力发展重工业,满足军事需求。抗战结束时,台湾工业比重超过农业,被蒋介石称为“模范省”,这些都为国民党退守台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台湾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民党的提前经营是国民党退守这里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国的军事能力比较单一,虽有一只强大的陆军,却没有强大的海空军,一时难以进攻台湾。如果只用渡河的木船强攻,没有海上战斗舰艇和空中力量的掩护,那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将暴露在国民党优势的海空军火力下,伤亡会相当惨重。所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决定退守台湾。
一、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
蒋介石在内战发动后,先对解放区进行了全面进攻,在被挫败后,蒋介石又实施了重点进攻,目的是企图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进一步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进攻陕北和延安,还在于企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中国共产党的右臂,驱逐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进攻华北,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然而最终仍是以失败而告终。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而解放军总兵力由120万人增至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达百万人,百万大军均可机动作战。且装各得到了改善,军政素质大大增强。蒋介石对解放区的进攻不但没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反而损兵折将,而且在军力部署上造成了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哑铃形态势:重兵拖在东西两翼,中原薄弱,国民党又缺乏第二线部队,这就为人民解放军实行由内线作战向外线作战的战略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蒋介石在发动内战的同时,对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一直采取高压政策,招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各阶层人民除了团结自救,已经没有别的出路。驻华美军在平津沪等大城市制造的肆意侮辱和残杀中国人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国民党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来,国统区人民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因此,国统区以学生为主力的人民运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互配合的反美反将斗争的第二条战线。这条战线的形成,标志着新的人民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政府已经处在全国个阶层人民的政治围困之中。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政治上也日益孤立,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的决策;举行全国性反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的反攻共歼灭国民党军75万余人,不但完全打破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而且迫使其在全国处于防御地位。人民革命战争则结束了多年来的战略防御局面,开始了向敌人的主动进攻。这是人民革命战争的根本转折,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历时4个月零19天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73个师154万余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东北全境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归绥、太原、安阳、新乡等孤立据点外,全部解放。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暴露在解放军面前,并将很快解放。1949年4月21日南京的解放,标志着早已四分五裂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崩溃。
坚持内战独裁的国民党政权,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尽失民心,经济上全面崩溃,彻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蒋介石不得不在大陆以外的地方寻找退路。
二、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是国民党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
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相隔约百里的台湾海峡把大陆与台湾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陆地。台湾岛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和舟山群岛相呼应,构成犄角,以台湾岛为中心和舟山群岛这南北两要点,就构成一条天然有力的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我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在这一方向上,居住着我国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及沪、杭等工业基地,可以说台湾对我国东部海防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美国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止大陆收回台湾这一重要战略位置,这样就更有利于美国封锁中国,增加解放台湾的难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回到祖国的怀抱。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台湾,经过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台湾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要远远好于大陆,特别是二战开始后,日本在台湾大力发展重工业,满足军事需求。抗战结束时,台湾工业比重超过农业,被蒋介石称为“模范省”,这些都为国民党退守台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台湾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民党的提前经营是国民党退守这里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国的军事能力比较单一,虽有一只强大的陆军,却没有强大的海空军,一时难以进攻台湾。如果只用渡河的木船强攻,没有海上战斗舰艇和空中力量的掩护,那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将暴露在国民党优势的海空军火力下,伤亡会相当惨重。所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决定退守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