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破了窗户,怎么办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小时候大多都有玩耍时打破别家窗户的经历,那时,大家肯定是一哄而散,回家见到父母,也难免惴惴不安,生怕被发现然后“拎”到人家谢罪去。
  不过,如果我们那时候能认识某些经济学者,结果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也许我们会飞奔过去报告喜讯,因为这些学者会表扬我们说:“猴孩子们,你们刚才做了件刺激经济增长的事情!你们是有功之臣。”窗户被打破的那家主人听到这番话,一定会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这儿明明有个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怎么经济反倒因此而得到发展呢?难道我的个人利益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
  不用担心那些经济学者的能耐,要说服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实在是小事一桩。
  经济学家会告诉这家主人:你啊,你会修补你的破窗吧?这样一来,修窗工人就获得了收入;玻璃制造商也获得了收入;修窗工人又会拿收入去买面包,面包师傅又获得了收入;一个体面的面包师傅要穿制服,这样服装商又获得了收入……算算看,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多少人会从中受益啊?这不是经济增长又是什么?
  不幸的主人只好抱头蹲地:“嗯,可能是我的头脑太简单,没法理解这么深奥的道理吧。”当然,合理的怀疑也就产生了:既然打破玻璃的好处有这么大,这些专事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为什么不天天打破他们家的窗户呢?
  这些经济学者声称他们的“破窗理论”继承自凯恩斯伟大的经济学体系。他们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更广泛、更宏大的范围中去。比如,长江发生大洪水,毁房倒屋伤人,但有些经济学者说:没关系,这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件好事,因为重建家园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让供货商受益,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其实,“破窗理论”远早于凯恩斯派经济学诞生之前就已经流行了。150年前,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已经简明有力地批驳了这个理论。巴斯夏指出,打破窗户,会产生两种后果: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只有把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放到一起看,才能判断破窗对经济究竟是伤害还是助益。
  假定主人花20元钱来修补窗户,的确,修窗工人、玻璃制造商、面包工人、服装商等等,都能从这个消费行为中获益,这是看得见的结果,也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已经指出来的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结果,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没有看到的:如果主人不需要花这20元来修补窗户,他可以拿这20元去买一本书,如此一来,书店店服务员会涨工资、书的作者会多得版税、服装商会多卖衣服……他也可以拿这20元为朋友聚会多添一道菜,让餐馆服务员、菜农等等从中受益。不管怎样,这20元花于其他方面,都会带来和修补破窗一样的效果:有一系列的人从中受益。如果主人自己不花这笔钱,而是把它存起来,银行也会把它贷出去,贷款者也会花这笔钱,也会有一系列的人会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在修窗工人、玻璃制造商、面包工人、服装商受益的同时,书店服务员、著作者、服装商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如果后果仅仅止于此,“破窗理论”的错误还不明显。另外一个看不见的后果是,主人本来可以买一本书,或者添一道菜,或者存到银行收利息,但是,由于要修补窗户,这些可能的享用都没有了。而修补窗户,不过是恢复他本来就有的享用,什么都没有多出。怎么花这笔钱,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主人损失了享用,这就是经济的净损失。
  这就能解释“破窗理论”经济学者为什么不每天打破自己的窗户来为经济作贡献了:如果他们这么做,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享用一项接一项地减少了。不过,如果他们像晴雯爱听撕扇子那样爱听碎玻璃的声音,那又是另一回事。得理解另类爱好不是?
  因此,大洪水从经济学的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好事。重建家园不过是尽力恢复以前的生活,而如果灾民们不必花这笔钱来重建家园,他们本可以用这笔钱来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的。无论钱怎样花,对其他人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对灾民来说,是净损失。
  “破窗理论”应该被叫做“破窗谬误”。遗憾的是,尽管巴斯夏对这个谬误的批判非常有力,但后世很多学者不但没有走出误区,反而不断地用数学公式为这个谬误添砖加瓦,写出很多煌煌大章的论文,使它越来越具迷惑性。窗户打破了,有人反倒更看不清楚。
  想起小时候听说的吴刚伐树的故事。那时候夏夜望月,不免对这个行为艺术者非常好奇,从未想到他和高深的“破窗理论”会有什么联系。现在想,如果打破窗户再修补好就能刺激经济发展,那么,吴刚伐树,树随伐随合,岂非给天界增添了一架刺激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怪不得人人都说天堂好。
其他文献
对于仍旧坚持不离场的投资者而言,11月的反弹带来了稍许安慰。一年多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次贷危机蔓延的深度和广度一次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基民们在惨重损失中倍受煎熬,盲目“杀基、宰基”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因为恐惧而停止了定期定额扣款。在这个时候,盲目悲观甚至逃避市场并不可取。不妨静下心来,理清市场脉络,检视手中的投资组合。我们相信,只要打败恐惧心理坚持不离场,通过选择正确的投资策略和标的,经历时间的洗礼
期刊
现代人的职场复杂而富于变化,“白骨精”们每天都要应付来自业绩、同事关系以及合作伙伴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每个人的抗压程度也是千差万别,让我们来看看12星座都是怎么面对职场压力的。
期刊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大萧条的时代总是买画容易、卖画难,越是国难当头越是收藏艺术品的好时候。佩吉·古根海姆正是在1940年德国大举进攻法国之前买下了大量作品·适时,巴黎人人自危,包括艺术家都急于逃命,佩吉·古根海姆却趁机光顾各个画室,为了买画讨价还价。当然,佩吉这样做的客观原因是因为“穷”,她的父亲本杰明·古根海姆因投资失误而丧失了大量财富。  毫无疑问,有些人的“毒酒”可能是另一些人的“点心”。艺术
期刊
贪婪与恐惧是人类天生的本性,股市总是在人们的贪婪中走向过度繁荣,而在人们的恐惧中持续下跌。作为投资人,你在这一个个循环之中学到了什么呢?下一步该怎么办,你是否已是成竹在胸?你是投资达人还是菜鸟级新鲜人?下面测试告诉你。在以下选择中,找到最符合你投资理念的一个选项:
期刊
如果有自己画k线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在2008年10月28日那天沪综指的收盘价上,引一条水平线的话,这条线向前延伸会和很多重要的“点位”相连。历史似乎格外青睐1 600点,很多次的市场转折都与它有关。  我们似乎可以发现,1 600点不是一个“孤独”的点,总是会受到反复眷顾的。  技术派习惯把30%~40%的调整称作中级调整,超过50%就是深度调整了。比如上一个大牛市周期中(1996年1月~200
期刊
在某种情况下,踏空股市复苏机遇而带来的风险远大于因股市下跌而带来的风险——这正是目前中国股市的特点。归根结底,决定权在你自己,切记在做,出投资决定时应对你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并听取财务顾问的意见。    投资型保险还能买吗    宁森(瑞泰人寿副总裁兼首席精算师)  尽管股市还在熊市中徘徊,直到今天我们也尚未走出困境,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尽管中国面临着许多
期刊
“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穷人绝大部分在农村,解决了农村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中国的贫困?”  “我们可以确信,奥运之后中国不会出现经济萧条。”      1月,世界银行(World Bank)将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首席经济学家的消息,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令这位56岁的学者再度为举国所瞩目。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正式称谓是“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有可能成为历
期刊
四年多来,《钱经》见证了基金市场的风云变幻。我们看到了04年的悲壮,看到了05年的转折,看到了06年的一飞冲天,看到了07年的盛极而衰,直到08年上半年的飞流直下三千点。时值本刊五十期,让我们带读者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曾经闪耀的五十支基金。他们曾经是媒体的焦点,基民的首选。几乎所有的明星基金经理都出自这些基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基”不同。部分基金表现平平逐渐被人淡忘,部分基金业绩一落千丈而
期刊
上海作家张远山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商人在印地安部落收购草席,开始的时候收购价是每张30美元。100张卖完之后,商人又订1000张,出价每张25美元。而酋长不同意,每张要价50美元。  商人说这违反商业规律,酋长说,大家现在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编草席,必须非常痛苦地每天干一样的活,因此收费要提高。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商人认为买得越多,单价应该越低,酋长则相反。商人与酋长的分歧,在于
期刊
“十一”7天长假期间,木木转战京津唐三地,参加了三对新人婚礼。劳累奔波中不乏欣喜与感动,发现周围同窗好友纷纷结束爱情长跑,都幸福地“婚”了。在婚礼席间,更有多年好友相聚,“被称为‘80后’的我们”竞有人都为人父、为人母了!彼此间的谈论话题,少不了各自的婚后生活!谈论间,木木不乏惊叹,自己身边这帮人俨然就是一部《奋斗》的写实版:  有如陆涛一样的富家子弟,凭借家族企业的雄厚资本继续着理想追求,不过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