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小时候大多都有玩耍时打破别家窗户的经历,那时,大家肯定是一哄而散,回家见到父母,也难免惴惴不安,生怕被发现然后“拎”到人家谢罪去。
不过,如果我们那时候能认识某些经济学者,结果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也许我们会飞奔过去报告喜讯,因为这些学者会表扬我们说:“猴孩子们,你们刚才做了件刺激经济增长的事情!你们是有功之臣。”窗户被打破的那家主人听到这番话,一定会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这儿明明有个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怎么经济反倒因此而得到发展呢?难道我的个人利益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
不用担心那些经济学者的能耐,要说服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实在是小事一桩。
经济学家会告诉这家主人:你啊,你会修补你的破窗吧?这样一来,修窗工人就获得了收入;玻璃制造商也获得了收入;修窗工人又会拿收入去买面包,面包师傅又获得了收入;一个体面的面包师傅要穿制服,这样服装商又获得了收入……算算看,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多少人会从中受益啊?这不是经济增长又是什么?
不幸的主人只好抱头蹲地:“嗯,可能是我的头脑太简单,没法理解这么深奥的道理吧。”当然,合理的怀疑也就产生了:既然打破玻璃的好处有这么大,这些专事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为什么不天天打破他们家的窗户呢?
这些经济学者声称他们的“破窗理论”继承自凯恩斯伟大的经济学体系。他们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更广泛、更宏大的范围中去。比如,长江发生大洪水,毁房倒屋伤人,但有些经济学者说:没关系,这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件好事,因为重建家园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让供货商受益,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其实,“破窗理论”远早于凯恩斯派经济学诞生之前就已经流行了。150年前,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已经简明有力地批驳了这个理论。巴斯夏指出,打破窗户,会产生两种后果: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只有把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放到一起看,才能判断破窗对经济究竟是伤害还是助益。
假定主人花20元钱来修补窗户,的确,修窗工人、玻璃制造商、面包工人、服装商等等,都能从这个消费行为中获益,这是看得见的结果,也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已经指出来的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结果,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没有看到的:如果主人不需要花这20元来修补窗户,他可以拿这20元去买一本书,如此一来,书店店服务员会涨工资、书的作者会多得版税、服装商会多卖衣服……他也可以拿这20元为朋友聚会多添一道菜,让餐馆服务员、菜农等等从中受益。不管怎样,这20元花于其他方面,都会带来和修补破窗一样的效果:有一系列的人从中受益。如果主人自己不花这笔钱,而是把它存起来,银行也会把它贷出去,贷款者也会花这笔钱,也会有一系列的人会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在修窗工人、玻璃制造商、面包工人、服装商受益的同时,书店服务员、著作者、服装商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如果后果仅仅止于此,“破窗理论”的错误还不明显。另外一个看不见的后果是,主人本来可以买一本书,或者添一道菜,或者存到银行收利息,但是,由于要修补窗户,这些可能的享用都没有了。而修补窗户,不过是恢复他本来就有的享用,什么都没有多出。怎么花这笔钱,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主人损失了享用,这就是经济的净损失。
这就能解释“破窗理论”经济学者为什么不每天打破自己的窗户来为经济作贡献了:如果他们这么做,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享用一项接一项地减少了。不过,如果他们像晴雯爱听撕扇子那样爱听碎玻璃的声音,那又是另一回事。得理解另类爱好不是?
因此,大洪水从经济学的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好事。重建家园不过是尽力恢复以前的生活,而如果灾民们不必花这笔钱来重建家园,他们本可以用这笔钱来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的。无论钱怎样花,对其他人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对灾民来说,是净损失。
“破窗理论”应该被叫做“破窗谬误”。遗憾的是,尽管巴斯夏对这个谬误的批判非常有力,但后世很多学者不但没有走出误区,反而不断地用数学公式为这个谬误添砖加瓦,写出很多煌煌大章的论文,使它越来越具迷惑性。窗户打破了,有人反倒更看不清楚。
想起小时候听说的吴刚伐树的故事。那时候夏夜望月,不免对这个行为艺术者非常好奇,从未想到他和高深的“破窗理论”会有什么联系。现在想,如果打破窗户再修补好就能刺激经济发展,那么,吴刚伐树,树随伐随合,岂非给天界增添了一架刺激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怪不得人人都说天堂好。
不过,如果我们那时候能认识某些经济学者,结果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也许我们会飞奔过去报告喜讯,因为这些学者会表扬我们说:“猴孩子们,你们刚才做了件刺激经济增长的事情!你们是有功之臣。”窗户被打破的那家主人听到这番话,一定会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这儿明明有个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怎么经济反倒因此而得到发展呢?难道我的个人利益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
不用担心那些经济学者的能耐,要说服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实在是小事一桩。
经济学家会告诉这家主人:你啊,你会修补你的破窗吧?这样一来,修窗工人就获得了收入;玻璃制造商也获得了收入;修窗工人又会拿收入去买面包,面包师傅又获得了收入;一个体面的面包师傅要穿制服,这样服装商又获得了收入……算算看,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多少人会从中受益啊?这不是经济增长又是什么?
不幸的主人只好抱头蹲地:“嗯,可能是我的头脑太简单,没法理解这么深奥的道理吧。”当然,合理的怀疑也就产生了:既然打破玻璃的好处有这么大,这些专事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为什么不天天打破他们家的窗户呢?
这些经济学者声称他们的“破窗理论”继承自凯恩斯伟大的经济学体系。他们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更广泛、更宏大的范围中去。比如,长江发生大洪水,毁房倒屋伤人,但有些经济学者说:没关系,这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件好事,因为重建家园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让供货商受益,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其实,“破窗理论”远早于凯恩斯派经济学诞生之前就已经流行了。150年前,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已经简明有力地批驳了这个理论。巴斯夏指出,打破窗户,会产生两种后果: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只有把看得见的后果和看不见的后果放到一起看,才能判断破窗对经济究竟是伤害还是助益。
假定主人花20元钱来修补窗户,的确,修窗工人、玻璃制造商、面包工人、服装商等等,都能从这个消费行为中获益,这是看得见的结果,也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已经指出来的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结果,是“破窗理论”的支持者没有看到的:如果主人不需要花这20元来修补窗户,他可以拿这20元去买一本书,如此一来,书店店服务员会涨工资、书的作者会多得版税、服装商会多卖衣服……他也可以拿这20元为朋友聚会多添一道菜,让餐馆服务员、菜农等等从中受益。不管怎样,这20元花于其他方面,都会带来和修补破窗一样的效果:有一系列的人从中受益。如果主人自己不花这笔钱,而是把它存起来,银行也会把它贷出去,贷款者也会花这笔钱,也会有一系列的人会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在修窗工人、玻璃制造商、面包工人、服装商受益的同时,书店服务员、著作者、服装商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如果后果仅仅止于此,“破窗理论”的错误还不明显。另外一个看不见的后果是,主人本来可以买一本书,或者添一道菜,或者存到银行收利息,但是,由于要修补窗户,这些可能的享用都没有了。而修补窗户,不过是恢复他本来就有的享用,什么都没有多出。怎么花这笔钱,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主人损失了享用,这就是经济的净损失。
这就能解释“破窗理论”经济学者为什么不每天打破自己的窗户来为经济作贡献了:如果他们这么做,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享用一项接一项地减少了。不过,如果他们像晴雯爱听撕扇子那样爱听碎玻璃的声音,那又是另一回事。得理解另类爱好不是?
因此,大洪水从经济学的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好事。重建家园不过是尽力恢复以前的生活,而如果灾民们不必花这笔钱来重建家园,他们本可以用这笔钱来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的。无论钱怎样花,对其他人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对灾民来说,是净损失。
“破窗理论”应该被叫做“破窗谬误”。遗憾的是,尽管巴斯夏对这个谬误的批判非常有力,但后世很多学者不但没有走出误区,反而不断地用数学公式为这个谬误添砖加瓦,写出很多煌煌大章的论文,使它越来越具迷惑性。窗户打破了,有人反倒更看不清楚。
想起小时候听说的吴刚伐树的故事。那时候夏夜望月,不免对这个行为艺术者非常好奇,从未想到他和高深的“破窗理论”会有什么联系。现在想,如果打破窗户再修补好就能刺激经济发展,那么,吴刚伐树,树随伐随合,岂非给天界增添了一架刺激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怪不得人人都说天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