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鬼诗的宏观逻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_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贺鬼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鬼诗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诗人三次求仕的过程中。从初入长安到任职朝廷再到潞州失意,三次鬼诗创作的侧重点不同,情感随之变化。这些鬼诗的创作却从宏观上勾勒出李贺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李贺;鬼诗;宏观逻辑
  宋祁在《李贺传》中道:“李白仙才,长吉鬼才。”不仅因为李贺诗歌风格冷艳怪奇,还因为李贺的鬼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李贺留下的240多首诗歌中,鬼诗仅有34首,李贺能够凭借34首鬼诗赢得“诗鬼”赞誉,可见其鬼诗艺术成就之高。李贺鬼诗有其自身的宏观逻辑,同时也透露出李贺短暂二十七年的情感变化。
  李贺自称为唐王孙,系出郑王之后。高贵的出身给了李贺异于常人的优越感。与其内心优越感相矛盾的是李贺不仅家道早已衰落,就连牵系命运的李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这对于七岁能文,满腹才华又及其敏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痛心疾首的。但正是由于家国的双重衰败激起了李贺建功立业,匡扶李氏的雄心。无奈命运总是残酷的,在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中,李贺的鬼诗创作愈加体现了黑暗的现实与自生无法挽救的命运。
  一、初入京城,壮志凌云
  李贺一生中经历了德、顺、宪三朝,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和时期。元和四年以前李贺所做诗歌虽然冷艳奇崛,却并没有写作鬼诗。李贺的第一首鬼诗《南山田中行》作于元和四年。李贺久负盛名且胸怀大志,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于元和三年冬入京。初入长安的李贺,政治热情高涨,对功名的渴望十分强烈,韩愈劝其举进士,却遭“家讳”之毁(李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因而犯讳。),虽然韩愈为李贺写的《讳辩》十分有力,但是终究没有破除世俗的偏见和统治者的权威,诗人最终被迫放弃了这次考试。才子的政治热情被长安玩弄权术、固守成规的掌权者无情浇灭,未能参加进士考试的李贺心灰意冷,于长安返回昌谷。生性敏感的李贺受到人生重创之后开始格外关注荒野的墓地和墓地中沉睡的鬼魂,总能从他们幽寂孤独的灵魂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诗人通过描写风的颜色,将夜晚的田野罩上了孤烟迷离的景象。塘水清而深,虫鸣轻而细,石上的苔藓静静生长,鲜红的秋花在旁边默默饮泣。荒洼旁的稻叉芽疯狂生长,流萤在陇径上失去了方向,水滴从石缝中不知疲倦地滴落,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山间飘飘荡荡的鬼火等待着新人的到来。整首诗的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一个意象都是鬼魂的化身,那冷红就是山间穿红衣的女鬼在幽幽的哭泣,稻叉芽是不明生长物充满了邪恶的能量在天地间肆意的生长,那明灭的流萤是夜的精灵,守卫着沈彬的空冢。这完全是一个不能欣赏的世界,而只有这样的世界,首次经历打击的李贺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同时诗人敏感和奇特感受能力也使得荒芜的秋野成了对李贺某种宿命的召唤,与李贺空虚羸弱的生命相互呼应。
  一次失败并未将李贺的壮志豪情消磨殆尽。元和四年十月,李贺又自昌谷出发前往长安寻求仕途出路。途中,路经虢州王濬墓,见墓地已成荒丘废陇,于是写下了这首《王濬墓下作》。这首诗距离写作《南山田中行》仅一个月时间,诗人开头便直抒物是人非,古来皆然的慨叹。墓碑上的字迹已无法辨认,由此想像墓中的宝剑应该已经腐朽断裂。时间的淘洗真是无情!尽管如此,王濬的平吴之功却永载汗青,千古流传。李贺羡慕王濬能够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诗歌也透露出了李贺对搏取功名的渴望。尽管被剥夺考试资格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前人的丰功伟绩却激励着李贺继续前行。
  二、入京做官,讽刺黑暗
  元和五年,李贺二十一岁,五月,任奉礼郎。《汉唐姬饮酒歌》《春坊正字剑子歌》《苦昼短》《绿章封事》《感讽五首其二》《神弦曲》等鬼诗就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三年中所做。鬼诗的集中出现并结合这一时段李贺所做其他诗歌相互印证,可见李贺在做奉礼郎的三年中非但没有施展才华,建立显赫功名反而因怀才不遇而异常苦闷。李贺入京做官之后目睹了朝廷政治黑暗腐败、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百姓遭受剥削和欺凌,加之诗人体弱多病、生活贫苦,心中的凄苦更加深重,初入京城的政治热情也逐渐冷却,诗人又将目光投射在他的心灵伙伴鬼魂身上。这时李贺所做的鬼诗不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无法排解的幽怨痛苦,更多的是关注现实,运用鬼魂、死者、墓地等意象讽刺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因为身在政治中心长安,更多的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明言,所以鬼魂、逝者等这些异域的物象便起到了障眼法的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中多隐喻和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的鬼诗讽刺毒辣、严冷、鞭辟入里,和初期的鬼诗比起来更加硬朗、酣畅淋漓。如《绿章封事》“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这首诗,前四句写天上世界美好祥和,后八句诗写人间社会黑暗糟糕,天上的美好只是为了陪衬人间的黑暗。诗歌的后八句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用皇家统治集团的马蹄横行与百姓遭受蹂躏践踏作对比;第二层用权贵的呼风唤雨声势浩大与书生的穷酸苦楚作对比;第三层表现自己处在这种境况下怀才不遇的刻骨之恨。李贺这一时期所做的鬼诗,集讽刺权贵,同情百姓,抒发悲愤于一身,现实厚度增加,艺术价值得到提高。
  三、寻仕潞州,含恨殒命
  元和七年三月,李贺因病辞官,归昌谷,在家乡闲居一年多,为了再次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于元和八年六月下旬,动身去潞州投奔友人张徹。第三次寻求仕途的李贺在潞州并没有受到重视,毅然告别张徹,南下探视十四兄并做东南之游。诗人南游途中过嘉兴,目睹苏小小墓,想起自己曾经钟情而早夭的娼妓,于是借苏小小寄托自己的感伤和怀念之情。元和十一年,乃诗人南游的第二年,李贺尚在江南,作《将进酒》,此诗字面劝人及时行乐,实则无乐可享,表达人生的挣扎和绝望。元和十一年秋,李贺结束南游,北归经过长安,将自己编写的诗集交给挚友沈子明,作《秋来》以寄感慨,《秋来》是李贺的绝命诗,秋是生命凋零的季节,而秋来则暗示自己的生命将随着秋天的到到来而殒落。“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秋风乍来,诗人惊悚,因为时光飞逝给予诗人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回想自己的仕途之路,由“惊”而“苦”,那突发的强烈感情平复之后转向痛苦郁结的哀痛。诗人自幼苦吟,少年白头,然而诗人呕心沥血苦吟出来的这些诗篇又有谁来看呢,白白地让蠹虫蛀成了粉末。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诗人在青灯之下暗自饮泣,令人不忍,诗人的愁苦,将那九曲的回肠都拉直了。经过痛苦挣扎的心灵走向了现实的反向,这位陌生的知音是特来吊问的,深秋的夜里,鬼魂在坟中唱着鲍照的诗歌,他们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凝结在地下。“恨”字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个“恨”字干脆决绝、力透纸背甚至有些癫狂,无情的控诉着不公的世道。
  四、结语
  李贺鬼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元和四年被迫放弃进士考试之后,第二阶段是任奉礼郎三年期间,第三阶段则是南游之时。此三个阶段恰巧对应诗人人生的三个低谷期,每当李贺遭受打击、目睹社会黑暗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时,诗人就会寻找这些鬼魂和墓地,并将他们視为知己,来排遣内心的凄苦。第一阶段的鬼诗创作忧郁、凄苦和无奈;第二阶段积郁和无奈少了,更多的则是呼之欲出的愤怒和对现实歇斯底里的批判;第三阶段则趋于低缓。李贺在潞州没有被重用,毅然决定离开南下,在南游的过程中看到了山川大河、历史名墓,想到自己求仕不成,屈就从九品的小官,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心中感慨无限,思绪也慢慢沉淀。诗人看清了这黑暗背后的真实,对生命的意义发出追问,此时的鬼诗更多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李贺的鬼诗从宏观角度看,就像一个故事,有开头、高潮和结尾,情绪从低落到高亢再归于平静,三个阶段衔接的天衣无缝,情感流畅,脉络清晰。可见李贺的鬼诗虽然只有寥寥十几首,却贯穿了李贺一生的生命轨迹,也勾勒出李贺内心的情感线索。
  参考文献:
  [1]吴企明.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10)
  [2]张宗福.李贺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9(8)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理论对英语文学教学的借鉴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也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科学分析教学素材,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文章主要分析了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借鉴作用,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文学理论;英美文学教学;借鉴作用  著名学者Sage曾说过:“文学对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程度,让学生享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扩大学生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而外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下,当今世界的融合已经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具有极高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以及关联性语境进行探析,以期中外文学可以得到更好的交融与传播。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运用;关联性语境  英美文学作品在我国流传已久,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均具有极高的传阅度与知名度。由于英美与我国社
期刊
【摘要】:左思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洛阳纸贵和左思风力都是源自于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借以表达诗人从早期的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到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后来看透世事超脱的复杂感情,分析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咏史》八首的内涵。  【关键词】:左思;咏史;心路历程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诗人,其笔力雄健,情调高亢,气势昂扬,感情充沛,继
期刊
【摘要】: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开创了“礼物研究范式”,着重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古式社会中的“整体呈现体系”。本文从《礼物》讨论的核心问题礼物交换入手,分析了书中考察的三种交换模式,通过古今对比阐释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莫斯;礼物交换;整体呈现  一、莫斯与《礼物》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之一马塞尔·莫斯(Marce Mauss,1872—1950)是涂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在创作理论上,刘勰用“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形象地说明了主客体的交流运动,初步揭示了这种交流运动是双向的与不断提升的。试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探讨“物色”的构字及其题解释义,从“心物”关系的历史渊源探讨《物色》篇中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取“纳”客体之貌引发主体倾“吐”情感,在“物”引“情”发到“情”移“物”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双向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纳”客之貌;“吐”心
期刊
【摘要】:在中国,以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为题材的小说不计其数,但广西作家黄继树却在历史题材小说的道路上大放异彩。黄继树是广西桂林永福县人,怀着对文学的热爱,1959年已经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其创作道路的四个阶段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意在对黄继树钟情于历史小说的原因做探析,使读者能更好理解黄继树的历史小说。  【关键词】:黄继树;历史小说;创作选择  一、黄继树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择  黄继
期刊
【摘要】:《猫桌》是斯里兰卡裔加拿大籍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作品描述了11岁少年迈克尔从斯里兰卡首府科伦坡出发去往英国伦敦的一次航行历程,作品通过一次从边缘到中心的航行,表现出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从若隐若现的摩擦到激烈的碰撞,彰显了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矛盾的消弭与激化,迈克尔到目的地后与中心的融合,从近自传体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本人作为流散作家在内心的中心与边缘的纠结,在潜意识中在中心位置为边缘
期刊
【Abstract】: Autumn always causes one to be trapped in sentimentality. Among the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about autumn, To Autumn by the outstanding English romantic poet John Keats in the 19th centur
期刊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全面改革,阶级意识淡化,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将审视的目光移向了生命个体,她们开始注重写私人生活经验和感悟,形成了重视身体性别差异的先锋派写作潮流。女性诗人也有了鲜明的性别观念,开始运用躯体感受进行诗歌创作,作品围绕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展开,借用女性的身体变化抒写对外部世界的生命体验,试图完成对男权文化的解构。1984年翟永明发表的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以神秘的女性诗歌
期刊
【摘要】:西西的成名作《像我一样的女子》,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冷静而又淡然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在咖啡室等待她的恋人一起参观她工作地方时的内心独白,作品既体现了当代女性被压抑的生存尴尬,又体现出坚守自我、敢于反抗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生存困境。  女性作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也尤为明显,主人公“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人,习惯保持沉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