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贺鬼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鬼诗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诗人三次求仕的过程中。从初入长安到任职朝廷再到潞州失意,三次鬼诗创作的侧重点不同,情感随之变化。这些鬼诗的创作却从宏观上勾勒出李贺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李贺;鬼诗;宏观逻辑
宋祁在《李贺传》中道:“李白仙才,长吉鬼才。”不仅因为李贺诗歌风格冷艳怪奇,还因为李贺的鬼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李贺留下的240多首诗歌中,鬼诗仅有34首,李贺能够凭借34首鬼诗赢得“诗鬼”赞誉,可见其鬼诗艺术成就之高。李贺鬼诗有其自身的宏观逻辑,同时也透露出李贺短暂二十七年的情感变化。
李贺自称为唐王孙,系出郑王之后。高贵的出身给了李贺异于常人的优越感。与其内心优越感相矛盾的是李贺不仅家道早已衰落,就连牵系命运的李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这对于七岁能文,满腹才华又及其敏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痛心疾首的。但正是由于家国的双重衰败激起了李贺建功立业,匡扶李氏的雄心。无奈命运总是残酷的,在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中,李贺的鬼诗创作愈加体现了黑暗的现实与自生无法挽救的命运。
一、初入京城,壮志凌云
李贺一生中经历了德、顺、宪三朝,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和时期。元和四年以前李贺所做诗歌虽然冷艳奇崛,却并没有写作鬼诗。李贺的第一首鬼诗《南山田中行》作于元和四年。李贺久负盛名且胸怀大志,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于元和三年冬入京。初入长安的李贺,政治热情高涨,对功名的渴望十分强烈,韩愈劝其举进士,却遭“家讳”之毁(李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因而犯讳。),虽然韩愈为李贺写的《讳辩》十分有力,但是终究没有破除世俗的偏见和统治者的权威,诗人最终被迫放弃了这次考试。才子的政治热情被长安玩弄权术、固守成规的掌权者无情浇灭,未能参加进士考试的李贺心灰意冷,于长安返回昌谷。生性敏感的李贺受到人生重创之后开始格外关注荒野的墓地和墓地中沉睡的鬼魂,总能从他们幽寂孤独的灵魂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诗人通过描写风的颜色,将夜晚的田野罩上了孤烟迷离的景象。塘水清而深,虫鸣轻而细,石上的苔藓静静生长,鲜红的秋花在旁边默默饮泣。荒洼旁的稻叉芽疯狂生长,流萤在陇径上失去了方向,水滴从石缝中不知疲倦地滴落,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山间飘飘荡荡的鬼火等待着新人的到来。整首诗的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一个意象都是鬼魂的化身,那冷红就是山间穿红衣的女鬼在幽幽的哭泣,稻叉芽是不明生长物充满了邪恶的能量在天地间肆意的生长,那明灭的流萤是夜的精灵,守卫着沈彬的空冢。这完全是一个不能欣赏的世界,而只有这样的世界,首次经历打击的李贺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同时诗人敏感和奇特感受能力也使得荒芜的秋野成了对李贺某种宿命的召唤,与李贺空虚羸弱的生命相互呼应。
一次失败并未将李贺的壮志豪情消磨殆尽。元和四年十月,李贺又自昌谷出发前往长安寻求仕途出路。途中,路经虢州王濬墓,见墓地已成荒丘废陇,于是写下了这首《王濬墓下作》。这首诗距离写作《南山田中行》仅一个月时间,诗人开头便直抒物是人非,古来皆然的慨叹。墓碑上的字迹已无法辨认,由此想像墓中的宝剑应该已经腐朽断裂。时间的淘洗真是无情!尽管如此,王濬的平吴之功却永载汗青,千古流传。李贺羡慕王濬能够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诗歌也透露出了李贺对搏取功名的渴望。尽管被剥夺考试资格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前人的丰功伟绩却激励着李贺继续前行。
二、入京做官,讽刺黑暗
元和五年,李贺二十一岁,五月,任奉礼郎。《汉唐姬饮酒歌》《春坊正字剑子歌》《苦昼短》《绿章封事》《感讽五首其二》《神弦曲》等鬼诗就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三年中所做。鬼诗的集中出现并结合这一时段李贺所做其他诗歌相互印证,可见李贺在做奉礼郎的三年中非但没有施展才华,建立显赫功名反而因怀才不遇而异常苦闷。李贺入京做官之后目睹了朝廷政治黑暗腐败、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百姓遭受剥削和欺凌,加之诗人体弱多病、生活贫苦,心中的凄苦更加深重,初入京城的政治热情也逐渐冷却,诗人又将目光投射在他的心灵伙伴鬼魂身上。这时李贺所做的鬼诗不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无法排解的幽怨痛苦,更多的是关注现实,运用鬼魂、死者、墓地等意象讽刺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因为身在政治中心长安,更多的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明言,所以鬼魂、逝者等这些异域的物象便起到了障眼法的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中多隐喻和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的鬼诗讽刺毒辣、严冷、鞭辟入里,和初期的鬼诗比起来更加硬朗、酣畅淋漓。如《绿章封事》“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这首诗,前四句写天上世界美好祥和,后八句诗写人间社会黑暗糟糕,天上的美好只是为了陪衬人间的黑暗。诗歌的后八句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用皇家统治集团的马蹄横行与百姓遭受蹂躏践踏作对比;第二层用权贵的呼风唤雨声势浩大与书生的穷酸苦楚作对比;第三层表现自己处在这种境况下怀才不遇的刻骨之恨。李贺这一时期所做的鬼诗,集讽刺权贵,同情百姓,抒发悲愤于一身,现实厚度增加,艺术价值得到提高。
三、寻仕潞州,含恨殒命
元和七年三月,李贺因病辞官,归昌谷,在家乡闲居一年多,为了再次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于元和八年六月下旬,动身去潞州投奔友人张徹。第三次寻求仕途的李贺在潞州并没有受到重视,毅然告别张徹,南下探视十四兄并做东南之游。诗人南游途中过嘉兴,目睹苏小小墓,想起自己曾经钟情而早夭的娼妓,于是借苏小小寄托自己的感伤和怀念之情。元和十一年,乃诗人南游的第二年,李贺尚在江南,作《将进酒》,此诗字面劝人及时行乐,实则无乐可享,表达人生的挣扎和绝望。元和十一年秋,李贺结束南游,北归经过长安,将自己编写的诗集交给挚友沈子明,作《秋来》以寄感慨,《秋来》是李贺的绝命诗,秋是生命凋零的季节,而秋来则暗示自己的生命将随着秋天的到到来而殒落。“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秋风乍来,诗人惊悚,因为时光飞逝给予诗人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回想自己的仕途之路,由“惊”而“苦”,那突发的强烈感情平复之后转向痛苦郁结的哀痛。诗人自幼苦吟,少年白头,然而诗人呕心沥血苦吟出来的这些诗篇又有谁来看呢,白白地让蠹虫蛀成了粉末。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诗人在青灯之下暗自饮泣,令人不忍,诗人的愁苦,将那九曲的回肠都拉直了。经过痛苦挣扎的心灵走向了现实的反向,这位陌生的知音是特来吊问的,深秋的夜里,鬼魂在坟中唱着鲍照的诗歌,他们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凝结在地下。“恨”字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个“恨”字干脆决绝、力透纸背甚至有些癫狂,无情的控诉着不公的世道。
四、结语
李贺鬼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元和四年被迫放弃进士考试之后,第二阶段是任奉礼郎三年期间,第三阶段则是南游之时。此三个阶段恰巧对应诗人人生的三个低谷期,每当李贺遭受打击、目睹社会黑暗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时,诗人就会寻找这些鬼魂和墓地,并将他们視为知己,来排遣内心的凄苦。第一阶段的鬼诗创作忧郁、凄苦和无奈;第二阶段积郁和无奈少了,更多的则是呼之欲出的愤怒和对现实歇斯底里的批判;第三阶段则趋于低缓。李贺在潞州没有被重用,毅然决定离开南下,在南游的过程中看到了山川大河、历史名墓,想到自己求仕不成,屈就从九品的小官,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心中感慨无限,思绪也慢慢沉淀。诗人看清了这黑暗背后的真实,对生命的意义发出追问,此时的鬼诗更多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李贺的鬼诗从宏观角度看,就像一个故事,有开头、高潮和结尾,情绪从低落到高亢再归于平静,三个阶段衔接的天衣无缝,情感流畅,脉络清晰。可见李贺的鬼诗虽然只有寥寥十几首,却贯穿了李贺一生的生命轨迹,也勾勒出李贺内心的情感线索。
参考文献:
[1]吴企明.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10)
[2]张宗福.李贺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9(8)
【关键词】:李贺;鬼诗;宏观逻辑
宋祁在《李贺传》中道:“李白仙才,长吉鬼才。”不仅因为李贺诗歌风格冷艳怪奇,还因为李贺的鬼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李贺留下的240多首诗歌中,鬼诗仅有34首,李贺能够凭借34首鬼诗赢得“诗鬼”赞誉,可见其鬼诗艺术成就之高。李贺鬼诗有其自身的宏观逻辑,同时也透露出李贺短暂二十七年的情感变化。
李贺自称为唐王孙,系出郑王之后。高贵的出身给了李贺异于常人的优越感。与其内心优越感相矛盾的是李贺不仅家道早已衰落,就连牵系命运的李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这对于七岁能文,满腹才华又及其敏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痛心疾首的。但正是由于家国的双重衰败激起了李贺建功立业,匡扶李氏的雄心。无奈命运总是残酷的,在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中,李贺的鬼诗创作愈加体现了黑暗的现实与自生无法挽救的命运。
一、初入京城,壮志凌云
李贺一生中经历了德、顺、宪三朝,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和时期。元和四年以前李贺所做诗歌虽然冷艳奇崛,却并没有写作鬼诗。李贺的第一首鬼诗《南山田中行》作于元和四年。李贺久负盛名且胸怀大志,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于元和三年冬入京。初入长安的李贺,政治热情高涨,对功名的渴望十分强烈,韩愈劝其举进士,却遭“家讳”之毁(李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因而犯讳。),虽然韩愈为李贺写的《讳辩》十分有力,但是终究没有破除世俗的偏见和统治者的权威,诗人最终被迫放弃了这次考试。才子的政治热情被长安玩弄权术、固守成规的掌权者无情浇灭,未能参加进士考试的李贺心灰意冷,于长安返回昌谷。生性敏感的李贺受到人生重创之后开始格外关注荒野的墓地和墓地中沉睡的鬼魂,总能从他们幽寂孤独的灵魂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诗人通过描写风的颜色,将夜晚的田野罩上了孤烟迷离的景象。塘水清而深,虫鸣轻而细,石上的苔藓静静生长,鲜红的秋花在旁边默默饮泣。荒洼旁的稻叉芽疯狂生长,流萤在陇径上失去了方向,水滴从石缝中不知疲倦地滴落,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山间飘飘荡荡的鬼火等待着新人的到来。整首诗的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一个意象都是鬼魂的化身,那冷红就是山间穿红衣的女鬼在幽幽的哭泣,稻叉芽是不明生长物充满了邪恶的能量在天地间肆意的生长,那明灭的流萤是夜的精灵,守卫着沈彬的空冢。这完全是一个不能欣赏的世界,而只有这样的世界,首次经历打击的李贺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同时诗人敏感和奇特感受能力也使得荒芜的秋野成了对李贺某种宿命的召唤,与李贺空虚羸弱的生命相互呼应。
一次失败并未将李贺的壮志豪情消磨殆尽。元和四年十月,李贺又自昌谷出发前往长安寻求仕途出路。途中,路经虢州王濬墓,见墓地已成荒丘废陇,于是写下了这首《王濬墓下作》。这首诗距离写作《南山田中行》仅一个月时间,诗人开头便直抒物是人非,古来皆然的慨叹。墓碑上的字迹已无法辨认,由此想像墓中的宝剑应该已经腐朽断裂。时间的淘洗真是无情!尽管如此,王濬的平吴之功却永载汗青,千古流传。李贺羡慕王濬能够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诗歌也透露出了李贺对搏取功名的渴望。尽管被剥夺考试资格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前人的丰功伟绩却激励着李贺继续前行。
二、入京做官,讽刺黑暗
元和五年,李贺二十一岁,五月,任奉礼郎。《汉唐姬饮酒歌》《春坊正字剑子歌》《苦昼短》《绿章封事》《感讽五首其二》《神弦曲》等鬼诗就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三年中所做。鬼诗的集中出现并结合这一时段李贺所做其他诗歌相互印证,可见李贺在做奉礼郎的三年中非但没有施展才华,建立显赫功名反而因怀才不遇而异常苦闷。李贺入京做官之后目睹了朝廷政治黑暗腐败、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百姓遭受剥削和欺凌,加之诗人体弱多病、生活贫苦,心中的凄苦更加深重,初入京城的政治热情也逐渐冷却,诗人又将目光投射在他的心灵伙伴鬼魂身上。这时李贺所做的鬼诗不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无法排解的幽怨痛苦,更多的是关注现实,运用鬼魂、死者、墓地等意象讽刺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因为身在政治中心长安,更多的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明言,所以鬼魂、逝者等这些异域的物象便起到了障眼法的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中多隐喻和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的鬼诗讽刺毒辣、严冷、鞭辟入里,和初期的鬼诗比起来更加硬朗、酣畅淋漓。如《绿章封事》“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这首诗,前四句写天上世界美好祥和,后八句诗写人间社会黑暗糟糕,天上的美好只是为了陪衬人间的黑暗。诗歌的后八句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用皇家统治集团的马蹄横行与百姓遭受蹂躏践踏作对比;第二层用权贵的呼风唤雨声势浩大与书生的穷酸苦楚作对比;第三层表现自己处在这种境况下怀才不遇的刻骨之恨。李贺这一时期所做的鬼诗,集讽刺权贵,同情百姓,抒发悲愤于一身,现实厚度增加,艺术价值得到提高。
三、寻仕潞州,含恨殒命
元和七年三月,李贺因病辞官,归昌谷,在家乡闲居一年多,为了再次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于元和八年六月下旬,动身去潞州投奔友人张徹。第三次寻求仕途的李贺在潞州并没有受到重视,毅然告别张徹,南下探视十四兄并做东南之游。诗人南游途中过嘉兴,目睹苏小小墓,想起自己曾经钟情而早夭的娼妓,于是借苏小小寄托自己的感伤和怀念之情。元和十一年,乃诗人南游的第二年,李贺尚在江南,作《将进酒》,此诗字面劝人及时行乐,实则无乐可享,表达人生的挣扎和绝望。元和十一年秋,李贺结束南游,北归经过长安,将自己编写的诗集交给挚友沈子明,作《秋来》以寄感慨,《秋来》是李贺的绝命诗,秋是生命凋零的季节,而秋来则暗示自己的生命将随着秋天的到到来而殒落。“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秋风乍来,诗人惊悚,因为时光飞逝给予诗人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回想自己的仕途之路,由“惊”而“苦”,那突发的强烈感情平复之后转向痛苦郁结的哀痛。诗人自幼苦吟,少年白头,然而诗人呕心沥血苦吟出来的这些诗篇又有谁来看呢,白白地让蠹虫蛀成了粉末。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诗人在青灯之下暗自饮泣,令人不忍,诗人的愁苦,将那九曲的回肠都拉直了。经过痛苦挣扎的心灵走向了现实的反向,这位陌生的知音是特来吊问的,深秋的夜里,鬼魂在坟中唱着鲍照的诗歌,他们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凝结在地下。“恨”字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个“恨”字干脆决绝、力透纸背甚至有些癫狂,无情的控诉着不公的世道。
四、结语
李贺鬼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元和四年被迫放弃进士考试之后,第二阶段是任奉礼郎三年期间,第三阶段则是南游之时。此三个阶段恰巧对应诗人人生的三个低谷期,每当李贺遭受打击、目睹社会黑暗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时,诗人就会寻找这些鬼魂和墓地,并将他们視为知己,来排遣内心的凄苦。第一阶段的鬼诗创作忧郁、凄苦和无奈;第二阶段积郁和无奈少了,更多的则是呼之欲出的愤怒和对现实歇斯底里的批判;第三阶段则趋于低缓。李贺在潞州没有被重用,毅然决定离开南下,在南游的过程中看到了山川大河、历史名墓,想到自己求仕不成,屈就从九品的小官,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心中感慨无限,思绪也慢慢沉淀。诗人看清了这黑暗背后的真实,对生命的意义发出追问,此时的鬼诗更多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李贺的鬼诗从宏观角度看,就像一个故事,有开头、高潮和结尾,情绪从低落到高亢再归于平静,三个阶段衔接的天衣无缝,情感流畅,脉络清晰。可见李贺的鬼诗虽然只有寥寥十几首,却贯穿了李贺一生的生命轨迹,也勾勒出李贺内心的情感线索。
参考文献:
[1]吴企明.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10)
[2]张宗福.李贺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