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去氧胆酸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胆红素血症32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gean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复方丹参滴丸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在保肝降酶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熊去氧胆酸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两组胆红素消退,临床症状及体症改善,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上述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熊去氧胆酸 肝纤四项
  
  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高胆红素血症治疗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我们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旨在探讨其在退黄及抗肝纤维化方面治疗效果,为今后肝病治疗开辟一条新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62例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血液胆红素(TBIL)均高于171μmol/L,其中男性52例,女性10例,年龄30~65岁,平均51.6%,入院前平均病程15天,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肝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对两组均用基础保肝降酶(10%葡萄糖250ml,维生素3.0g,门冬氨酸钾镁30ml)治疗,低白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及血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上下午各1粒口服,复方丹参滴丸6粒3次/日,疗程为1个月。
  观察本项目:主要观察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LF)肝纤维四项(HA、LN、PIIIP、IVC)变化情况。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用 表示,各组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比较见表2。
  
  


  讨 论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
  现代医学认为,肝毒中的黄疸的形成,一是胆红素在肝脏的摄取,结合或排泄,二是结合胆红素在肝胆道排泄,而肠道是胆红素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胆红素排泄起着作用,如果其功能紊乱,使胆红素排泄障碍,吸收增多,则黄疸难以消退。造成肝细胞大量损伤及坏死,导致肝病重症化或肝硬化,使肝纤维化逐渐加重。
  熊去氧胆酸的主要成分是熊去氧胆酸(UDCA)。它是人体内源性第3步合成的胆汁酸,在人体内的含量为1%。熊去氧胆酸由7-酮石胆酸转化而来,与鹅去氧胆酸(CDCA)是同分异构体,在空间构象上与熊去氧胆酸存在实质性的差异:鹅去氧胆酸(CDCA)的C7上羟基在β位上,而熊去氧膽酸(CDCA)在α上,这使得熊去氧胆酸(UDCA)分子极性增强,亲水性增加,而细胞性也降低至相对无毒的程度。
  熊去氧胆酸能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排泌,抑制其重吸收;拮抗疏水性胆酸的细胞毒性,保护肝细胞;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促进其转化和排泄;溶解胆固醇性结石,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炎症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细胞凋亡和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熊去氧胆酸是促胆汁分泌和细胞保护因子,通过促进胞外分泌和将载体蛋白插入肝细胞管面等方式对抗胆汁淤积,并且在体外表现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减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上的表达,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熊去氧胆酸还可增加毛细胆管磷酸盐的分泌,从而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酸排泄[1]
  而丹参具有消热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使肝脏局部血液灌溜增加,物质交换加快,加快胆汁等代谢物质的摄取、结合及排泄。丹参可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蛋白的降解[2]。使血液透明质酸及层黏蛋白明显下降,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使肝纤维化程度改善。
  使用熊去氧胆酸及复方丹参滴丸可在疏通肝内微循环抗纤维化基础上,保持胆道通畅,促进胆汁排泄,以利肝细胞修复及再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慧芬,王亚东.肝脏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
  2 刘尔瑜,王立思,等.丹参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肝脏病学杂志,1993,1(1):93.
其他文献
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法很多,我们从2002年9月~2006年12月,在常规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8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35例作对照,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①出现神经缺失症状持续2~24小时;②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再经头部CT除外其他疾病;③患者均以突发性偏身肢体活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或伴有面舌瘫,言语障碍;④患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6~68岁,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共8例,急性11例,慢性1例,胸部X线检查,检查单发脓腔9例,多发脓腔3例,病灶位于右肺7例。以右肺下叶为多,左肺5例。  治疗方案:均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西药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等静滴,中医按肺脓肿的不同阶段,辨别虚实,分期辨证治疗。成痈期7例,主症:高热多汗,但热而不寒,咳嗽气急,胸闷作痛,咳吐脓浊痰,带腥臭味,咽干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中西药联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采用中西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可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關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 下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 有效性 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5月观察5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X线等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1999年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期刊
关键词不稳定型踝部骨折 小夹板固定或U型石膏固定治疗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一关节,故也是最容易损伤的关节,该关节损伤在治疗上甚高,必须达到解剖复位,才能恢复良好的功能。笔者总结了我院自2004~2007年住院病人,均为采用手法复位,应用小夹板固定或U型石膏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92例,疗效显著,现结合临床浅谈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92例均为住院治疗的新鲜的双踝骨折、三踝骨折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8例)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2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92%,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DN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
期刊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现将530例以胃脘痛为主症的患者(包括门诊住院的)临床资料作初步探讨,并将有关证治、认识、心得。给予指导。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530例中,男340例,女190例,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年龄16~80岁不等,16~20岁3例,20~30岁45例,30~40岁150例,40~50岁183例,50~60岁110例,60~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疏血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静滴合并注射硝酸甘油,对照组单纯注射硝酸甘油,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缺血性ST-T改变的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胶痛疗效确切,临床值
期刊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所形成的畸形。由于部分患儿家长对本病早期治疗认识不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患儿面、耳、眼、颊等部位畸形发育而影响生活质量。笔者自1996~2007年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2天~13岁。6岁以内18例,7岁以上14例,其中难产8例,顺产20例,剖宫产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均以慢作用抗风湿药柳氮磺胺吡啶(SSZ)、甲氨蝶呤(MTX)联合口服,抗炎、免疫调节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风湿活动期加用中药汤剂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稳定期采用补肝肾、强筋骨,健脾祛湿,逐瘀化痰通督的方法。结果: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经X2检验两组疗效比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不育证患者共15例,均为结婚2年以上,未曾生育的青壮年,20~40岁之间。通过化验精液,精子数减少、活动力低下、畸型,甚至无精子,并排除女性配偶生殖器官机能障碍的患者。15例中有13例精子数减少,并伴有活动低下,其中5例伴有精子畸型,2例无精子。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自拟补肾养精汤治疗不育证。药物组成自拟基础方:山药20g,熟地15g,黄精20g,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