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在课内外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是重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之上的,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会是无法落实到位和产生实效的。那么,在语言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究竟应“导”什么,怎么去“导”呢?
一、“学习目标”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学习某册教材、某单元和某篇课文时,应指导学生认真读懂教材前的“说明”,“单元教学提示”和课文“自读提示”,把握“说明”和“提示”中的重点内容,明确本单元和本篇课文的阅读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时需作必要的阐释和说明,对关键性的学习目标进行强调,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导向任务。
二、“阅读方法”的引导
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阅读方法的“引导”应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全程性”。
在“阅读方法”的引导上,有一点值得教者注意,就是所有的文章在阅读方法上都有其共性和个性。共性在于,对于一般的文章,不管是什么体裁,什么类型,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上都有共同特点。与此同时,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上又有着不同特点。应善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和区别,掌握其共性和个性,对于同类型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文章各自“系统化”的阅读方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的引导
文章内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把握文章其它重要信息要素的支撑点。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有章可循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文章内容有以下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教师、学生均可提出)、学生感知语言文字、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对所理解的问题作出表达(回答),再次感知相关语言文字。在学生具体感知语言文字时要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在思考问题(特别是难点问题)时要适时启发、点拨;在讨论问题时应及时提出讨论的具体内容、方法、要求;再次感知语言文字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细心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在朗读(诵)时注意把握其情感、语气、重音、节奏等,反复读,反复体会,认真赏读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应该是全程开放的,教师只能揭示引导阅读理解的方法,在内容理解上应由学生自主体验。
四、“读写结合”的引导
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读中求写,写中促读,教师必须予以充分认识。在阅读教学阶段中,教师应严格按照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包括材料选取和结构安排等,并在课文阅读教学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写法上的特点予以强化理解,加深印象,举出实例,让学生借鉴课文进行“习作演练”,为接着要进行的习作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渗透德育、美育”的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美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和美育渗透,在时机的选取上应是多样化的,一是学生在预习课文或了解自读提示内容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和美育的内容。二是在粗读课文时可提示学生进一步感知。三是在深入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进一步明晰化。四是在总结全文内容时让学生完整体会,自由表达创造,各抒己见。在最后这个环节,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叙述读后感的方法来谈自己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教育、启发和感受,并力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思想教育和美育因素的渗透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应多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自我教育和美的陶冶,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审美观念和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学习某册教材、某单元和某篇课文时,应指导学生认真读懂教材前的“说明”,“单元教学提示”和课文“自读提示”,把握“说明”和“提示”中的重点内容,明确本单元和本篇课文的阅读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时需作必要的阐释和说明,对关键性的学习目标进行强调,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导向任务。
二、“阅读方法”的引导
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阅读方法的“引导”应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全程性”。
在“阅读方法”的引导上,有一点值得教者注意,就是所有的文章在阅读方法上都有其共性和个性。共性在于,对于一般的文章,不管是什么体裁,什么类型,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上都有共同特点。与此同时,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上又有着不同特点。应善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和区别,掌握其共性和个性,对于同类型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文章各自“系统化”的阅读方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的引导
文章内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把握文章其它重要信息要素的支撑点。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有章可循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文章内容有以下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教师、学生均可提出)、学生感知语言文字、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对所理解的问题作出表达(回答),再次感知相关语言文字。在学生具体感知语言文字时要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在思考问题(特别是难点问题)时要适时启发、点拨;在讨论问题时应及时提出讨论的具体内容、方法、要求;再次感知语言文字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细心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在朗读(诵)时注意把握其情感、语气、重音、节奏等,反复读,反复体会,认真赏读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应该是全程开放的,教师只能揭示引导阅读理解的方法,在内容理解上应由学生自主体验。
四、“读写结合”的引导
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读中求写,写中促读,教师必须予以充分认识。在阅读教学阶段中,教师应严格按照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包括材料选取和结构安排等,并在课文阅读教学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写法上的特点予以强化理解,加深印象,举出实例,让学生借鉴课文进行“习作演练”,为接着要进行的习作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渗透德育、美育”的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美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和美育渗透,在时机的选取上应是多样化的,一是学生在预习课文或了解自读提示内容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和美育的内容。二是在粗读课文时可提示学生进一步感知。三是在深入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进一步明晰化。四是在总结全文内容时让学生完整体会,自由表达创造,各抒己见。在最后这个环节,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叙述读后感的方法来谈自己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教育、启发和感受,并力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思想教育和美育因素的渗透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应多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自我教育和美的陶冶,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审美观念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