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对照 集思广益 培养作文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修改。由此而写出的作文,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由学生自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漫画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画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影像进行课后评改,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
   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有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作成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如果在作文前使用了录像(或电影)为学生提供过观察写作材料的作文,还可在成文后的作文评改中将电教多媒体协同使用,用录像展示观察内容、写作材料;用投影提示写作要求、学习习作,指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评议、修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作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小说课文,是学生最爱学习的,教师怎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呢?小说单元的教学承担着以下任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根据教学目的,在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安排了一个
期刊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 ,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 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 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
期刊
第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这是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前奏曲,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准备。而这个前奏曲的演奏的多种方式,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以及大纲要求的各知识点应掌握的程度,结合课型及学科特点,进行定向设疑,为创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境提供方向和依据。2、民主情境的准备与营造。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是近发展区”为
期刊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张卫东的男孩,他性格叛逆,脾气暴躁,待人冷漠,经常逃学出去上网吧;平时在学校他老实不到几天就会惹些事出来。任课教师几乎都让他伤透了心。有一次课间,他竟然在脖子上缠着一条蛇走进教室,吓得教室其他的孩子“四处逃生”,两个女生哭着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他看到我来,这才不屑一顾地从脖子上把蛇拿下来,那架势摆明向我挑衅,心想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我知道训斥对于这个孩子已经起不到什么效果了。为了避开
期刊
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首先解决好存在的两大关键问题:迅速转变教师角色,即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的充分发展,又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
期刊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
期刊
一、利用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生命》就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好文章。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联系作者的遭遇,通过课文,在学生的意识里渗透生命的教育。“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在《生命生命》的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
期刊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
期刊
“个性化阅读”这个流行的词在目前使用的频率极高,因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至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