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一弛”看初中语文课堂的节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2008zxff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调的音符不会串联成优美的旋律,同分贝的声音会让我们的双耳倍感疲劳,缺少节奏感的课堂教学也会让老师和学生缺少教与学的激情,会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合理地“hold”住课堂的节奏。让老师和学生都能通过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去获得行云流水般的享受。
   每堂语文课,都是“张”与“弛”的有机结合。
   导入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的过程。老师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谐动听的音乐或生动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不再去牵挂草丛边的秋千上是不是有只蝴蝶停在上面,而是让学生把有意注意转移到教室里,课本上。
   接下来的检查预习环节,又是一个相对紧张的环节,要求学生准确地将他们课前的预习状况传达给老师,对错与否,评价严谨。
   感知、分析课文的环节无疑是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环,时间跨度大,内容繁琐且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老师很难将学生的有意注意都“拢”到这个环节当中,而且心理学的常识也告诉我们,一堂课中,尽可能地使学生在用脑时兴奋区和抑制区交互工作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张弛有度”的原则便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科学用脑,合理地安排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借助这一问题统摄全文的学习,通过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问题的“具体化”,可缓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压力,是一个“弛”的过程;问题的“明确化”,可增强自主学习的时效性,是一个“张”的过程。
   化“整体”为“具体”很重要。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最怕的问题类型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我们不妨把以上的问题具体化,如文章设计的主要人物,主人公是谁,线索人物是谁,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将繁琐的问题肢解,使教学更加面向全体。化“模糊”为“明确”很关键。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过分显露自己超出学生的文采,从而导致学生的“审题障碍”,连指导问题本身都理解不了,谈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问题明确了,学生才会借助自己的思维习惯,已有的知识严谨地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随堂练习又是一个相对“吃紧”的过程。毋容置疑,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追求的就是一个准确率,看学生能否掌握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相比随堂练习的紧张,课堂反思就会显得轻松许多,往往很多智慧的闪光就是在这一阶段迸发出的。
   教师科学地把握课堂节奏,可以凭借自身喜好,借助不同的手段实现这一目的。如果你擅长音乐,你完全可以在学生状态低迷的时候一展歌喉;如果你幽默感强,完全可以在学生恹恹欲睡的时候讲一个令他们捧腹大笑的笑话;如果你的组织能力强,你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个短小的话剧。
   不仅仅是初中语文课堂,相信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也有自己的节奏,能让自己的课堂如小桥流水般清新自然,如狂风暴雨般紧凑迅疾。“节奏”虽不是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内的术语,但是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必须善于掌控,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其他文献
第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这是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前奏曲,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准备。而这个前奏曲的演奏的多种方式,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以及大纲要求的各知识点应掌握的程度,结合课型及学科特点,进行定向设疑,为创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境提供方向和依据。2、民主情境的准备与营造。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是近发展区”为
期刊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张卫东的男孩,他性格叛逆,脾气暴躁,待人冷漠,经常逃学出去上网吧;平时在学校他老实不到几天就会惹些事出来。任课教师几乎都让他伤透了心。有一次课间,他竟然在脖子上缠着一条蛇走进教室,吓得教室其他的孩子“四处逃生”,两个女生哭着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他看到我来,这才不屑一顾地从脖子上把蛇拿下来,那架势摆明向我挑衅,心想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我知道训斥对于这个孩子已经起不到什么效果了。为了避开
期刊
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首先解决好存在的两大关键问题:迅速转变教师角色,即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的充分发展,又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
期刊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
期刊
一、利用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生命》就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好文章。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联系作者的遭遇,通过课文,在学生的意识里渗透生命的教育。“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在《生命生命》的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
期刊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
期刊
“个性化阅读”这个流行的词在目前使用的频率极高,因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至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
期刊
一、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
期刊
一、树立新理念是前提    (一)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领域,因为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它既是一块处女地充满生机同时又使人心生陌生感与挑战意识。如何学习并在教学中实践它这是个崭新的课题。我以为理论学习树立理念是前提。首先要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