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美国小企业,如何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成为受客户信赖的全球化公司?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布纳维斯塔湖(LakeBuena Vista)的沃特·迪土尼世界度假村,有个“测试极限实验室”。3000平方英尺的宽阔场馆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像严谨细致的工程师一般,在像模像样地亲自动手“检测”产品。在“检测”过程中,产品安全的理念,也深深植入他们的心中。
这个“测试极限实验室”设立于2003年。设计者是美国安全检测有限公司(UnderwritersLaboratories Inc,简称UL)——这家成立于1894年的企业是独立的产品安全检测和认证机构,也是享誉全球的产品安全测试标准制订者。目前,UL已发布1200多条安全标准由业界遵守。
1998年之前,百年历史的UL已在美国享有很高声誉,但由于扎根美国本土,提供的服务也只有一种:就是帮助客户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安全资格认证。而且从销售额和员工人数等数据来考量,UL以乎只是美国本土的一家小企业。
1998年,UL开始在全球大规模扩张。2003年1月,由UL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成立,揭开了UL大举拓展中国大陆市场的序幕。目前,UL美华在中国大陆已有500多名员工,上万家客户。UL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已遍及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全认证涉及家用电器、玩具、烹饪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激光、医疗器械等十几个品类。
UL全球化之路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组织机构变革
UL最初的全球化步伐迈得并不算快,真正的快速发展始于3年前。
2005年4月,曾担任通用电气医疗系统大中华区董事长的Keith E.Williams出任UL公司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ith具有丰富的国际业务运作经验。“我将致力于推进UL的公共安全使命并创造机会将其全球业务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上任伊始,Keith便发出这样的宣言。
他深刻地认识到,UL许多员工的思维,仍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变成真正的全球化公司。经过5个月的深入调研,Keith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组织变革,将组织架构变革为矩阵式,横向上以地理区域划分,每个地理区域设总经理,纵向上则以服务的行业不同,划分为消费性产品、工业性产品和防火产品3大板块,各个业务板块有全球业务总经理。
这是一种让大家共荣共享的组织设计方式,使内部的摩擦和竞争大大减少,全球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这是一种虚拟式的全球化组织架构。以前,分公司总经理就像封疆大吏,权力很大,负责哪里就极大化哪里的利益,业务做不完就丢掉。每个分公司只看自己的财务报表,中、港、台分公司经常抢客户。现在,大家成了生命共同体,不仅要看各自分公司的财务报表,还要看全球整个事业部的财务报表。想法也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来极大化地帮助客户,让客户觉得在全球哪里的分公司接受服务,效果都一样。台湾公司经常派工程师来培训UL美华的工程师;自己所辖区域的业务忙不过来,就输送到其他地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UL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赖伦辉对《经理人》说。
全球一致的使命和标准
UL的全球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地方设置越来越多的分公司和服务机构;二是除提供美国安全认证外,向国际安全标志拓展,包括欧洲、日本、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标准。与众多全球扩张的企业一样,UL全球扩张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文化的移植。每到一地,UL会先从美国公司派个熟悉当地市场的员工,慢慢将分公司建立起来,到了一定阶段,又派更为熟悉当地市场的人领军分公司。UL美华的首任总经理是一位在波音中国公司工作过近10年、又在UL叫作过好几年的美国人,现任总经理林权则是原台湾分公司总经理。
“派往当地的领导者的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一样,做法和结果就不同。如果他没有在当地长期耕耘的心态,就可能不会花太多心思去培养未来的接班人,也不会去思考如何建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政府关系。”林权说,“在各个国家设点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只有让全球所有的分公司拥有了共同的使命、文化和价值观,在此前提下,能给客户提供一致性的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流程和服务价值,企业才算全球化了。对全球化的公司来说,软件的建设远远大于硬件。”
对于“软件”的建设,UL的做法是:找对与企业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并努力地培养人。UL自办的培训机构“UL University”,是培养全球化领导人和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同时肩负着为客户灌输安全理念的使命。“UL大学每年开近300个课程,UL希望教育客户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把产品安全的理念设计进去。”林权对《经理人》说。另外,无论是员工培训、工作标准、工程师资格认证,还是测试与认证的流程,以及服务的价格,UL全球都遵从同样的标准。
工程师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不断产生,UL研发的脚步必须紧紧跟上。因此,UL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做基础科学的研究,一是防火,二是电击。
UL的员工,70%以上是工程师。优秀的工程师就是UL的核心竞争力;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程师精神,也是UL文化的精髓。“他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工程判断,这是无法靠一本标准照本宣科来对照的,真正支持他们行动的是标准背后的理念。”林权说,“如果工程师判断错误,或者签了不该签的字,不仅使消费者受到危害,卖家的信用也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UL用114年辛苦努力所建立的强大品牌,也会受到质疑。”
正因为如此,UL在选拔工程师时非常谨慎。普通工程师要成为签字工程师,要通过严格考核。UL美华的墙上有一个光荣榜,上面贴满了通过考核的认证工程师的照片。“我们认为,成为认证工程师,就拥有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林权说。而这种严谨的工程师精神,在UL全球各个分公司传承,成为UL在全球快速扩张的重要动力。
“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同,自己的服务意识跟不上客户的要求,自己的脚步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不断挑战自己,不断与自己竞争。”林权说。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布纳维斯塔湖(LakeBuena Vista)的沃特·迪土尼世界度假村,有个“测试极限实验室”。3000平方英尺的宽阔场馆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像严谨细致的工程师一般,在像模像样地亲自动手“检测”产品。在“检测”过程中,产品安全的理念,也深深植入他们的心中。
这个“测试极限实验室”设立于2003年。设计者是美国安全检测有限公司(UnderwritersLaboratories Inc,简称UL)——这家成立于1894年的企业是独立的产品安全检测和认证机构,也是享誉全球的产品安全测试标准制订者。目前,UL已发布1200多条安全标准由业界遵守。
1998年之前,百年历史的UL已在美国享有很高声誉,但由于扎根美国本土,提供的服务也只有一种:就是帮助客户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安全资格认证。而且从销售额和员工人数等数据来考量,UL以乎只是美国本土的一家小企业。
1998年,UL开始在全球大规模扩张。2003年1月,由UL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成立,揭开了UL大举拓展中国大陆市场的序幕。目前,UL美华在中国大陆已有500多名员工,上万家客户。UL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已遍及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全认证涉及家用电器、玩具、烹饪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激光、医疗器械等十几个品类。
UL全球化之路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组织机构变革
UL最初的全球化步伐迈得并不算快,真正的快速发展始于3年前。
2005年4月,曾担任通用电气医疗系统大中华区董事长的Keith E.Williams出任UL公司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ith具有丰富的国际业务运作经验。“我将致力于推进UL的公共安全使命并创造机会将其全球业务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上任伊始,Keith便发出这样的宣言。
他深刻地认识到,UL许多员工的思维,仍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变成真正的全球化公司。经过5个月的深入调研,Keith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组织变革,将组织架构变革为矩阵式,横向上以地理区域划分,每个地理区域设总经理,纵向上则以服务的行业不同,划分为消费性产品、工业性产品和防火产品3大板块,各个业务板块有全球业务总经理。
这是一种让大家共荣共享的组织设计方式,使内部的摩擦和竞争大大减少,全球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这是一种虚拟式的全球化组织架构。以前,分公司总经理就像封疆大吏,权力很大,负责哪里就极大化哪里的利益,业务做不完就丢掉。每个分公司只看自己的财务报表,中、港、台分公司经常抢客户。现在,大家成了生命共同体,不仅要看各自分公司的财务报表,还要看全球整个事业部的财务报表。想法也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来极大化地帮助客户,让客户觉得在全球哪里的分公司接受服务,效果都一样。台湾公司经常派工程师来培训UL美华的工程师;自己所辖区域的业务忙不过来,就输送到其他地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UL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赖伦辉对《经理人》说。
全球一致的使命和标准
UL的全球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地方设置越来越多的分公司和服务机构;二是除提供美国安全认证外,向国际安全标志拓展,包括欧洲、日本、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标准。与众多全球扩张的企业一样,UL全球扩张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文化的移植。每到一地,UL会先从美国公司派个熟悉当地市场的员工,慢慢将分公司建立起来,到了一定阶段,又派更为熟悉当地市场的人领军分公司。UL美华的首任总经理是一位在波音中国公司工作过近10年、又在UL叫作过好几年的美国人,现任总经理林权则是原台湾分公司总经理。
“派往当地的领导者的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一样,做法和结果就不同。如果他没有在当地长期耕耘的心态,就可能不会花太多心思去培养未来的接班人,也不会去思考如何建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政府关系。”林权说,“在各个国家设点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只有让全球所有的分公司拥有了共同的使命、文化和价值观,在此前提下,能给客户提供一致性的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流程和服务价值,企业才算全球化了。对全球化的公司来说,软件的建设远远大于硬件。”
对于“软件”的建设,UL的做法是:找对与企业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并努力地培养人。UL自办的培训机构“UL University”,是培养全球化领导人和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同时肩负着为客户灌输安全理念的使命。“UL大学每年开近300个课程,UL希望教育客户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把产品安全的理念设计进去。”林权对《经理人》说。另外,无论是员工培训、工作标准、工程师资格认证,还是测试与认证的流程,以及服务的价格,UL全球都遵从同样的标准。
工程师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不断产生,UL研发的脚步必须紧紧跟上。因此,UL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做基础科学的研究,一是防火,二是电击。
UL的员工,70%以上是工程师。优秀的工程师就是UL的核心竞争力;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程师精神,也是UL文化的精髓。“他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工程判断,这是无法靠一本标准照本宣科来对照的,真正支持他们行动的是标准背后的理念。”林权说,“如果工程师判断错误,或者签了不该签的字,不仅使消费者受到危害,卖家的信用也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UL用114年辛苦努力所建立的强大品牌,也会受到质疑。”
正因为如此,UL在选拔工程师时非常谨慎。普通工程师要成为签字工程师,要通过严格考核。UL美华的墙上有一个光荣榜,上面贴满了通过考核的认证工程师的照片。“我们认为,成为认证工程师,就拥有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林权说。而这种严谨的工程师精神,在UL全球各个分公司传承,成为UL在全球快速扩张的重要动力。
“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同,自己的服务意识跟不上客户的要求,自己的脚步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不断挑战自己,不断与自己竞争。”林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