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不难看出: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陶笛是中国民族乐器 ,历史悠久、音色优美、携带方便、价格亲民、简单易学,将其引入中小学课堂,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有着7000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陶笛,分析了陶笛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着重阐述陶笛教学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自信、磨炼学生意志、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方面起到的巨大影响,是一种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民族乐器。
  【关键词】陶笛;民族乐器;器乐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音乐素质;民族自豪感;中小学生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的音乐教育价值。在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实施器乐教学,不仅可以使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得到改善,而且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器乐教学,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器乐教学虽然只是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它确实改变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
  将陶笛——这一有着悠久历史、携带方便、简单易学的中国民族乐器引入中小学课堂,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陶笛是什么
  陶笛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和埙一样,同属于古代八音之“土”音,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各地有各种不同的名字,如奥卡利那笛、瓷笛、土笛、火笛、洋埙、甜薯笛等。许多国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发和钻研过此类乐器。2,500多年前,南美的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就已经有了鸟笛;14世纪初英国人羚角号的原理也和陶笛相似;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还发明了奥卡利那笛(Ocarina)。台湾的艺术家们从上世纪90年代,就对国外陶笛进行研究,制作出自己的臺湾扁笛,并组建了陶笛乐队,以游学志为代表的陶笛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推广陶笛。尽管陶笛的材质有木质、树脂、陶瓷、塑料,但两岸依然把这种乐器都称为“陶笛”。在国内,重新认识陶笛是本世纪初的事,像顾龙星、赵洪啸、林烨等一批致力于发展、弘扬国乐的志士们,通过学习、研发,制作出了具备我国民族特点的9孔陶笛、满口埙,并在全国推广,赖达富、周子雷、徐昌茂、蒋显敬、赵亮等一大批陶笛演奏家、教育家还在全国进行了陶笛教学。
  二、陶笛进入课堂的可行性
  陶笛多年前在国内濒临失传,重新回归国内是20年,真正成为了一种规范化乐器是在本世纪初,它的特点是音色优美、易于学习、便于携带、价格便宜。与我国古埙的发声原理和构造类似,有出音孔,是开管式乐器,音色比古埙更透亮一些,吹奏时对气息、口型等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更容易被吹响,陶笛圈子里的人称:会喘气就会吹陶笛。像六孔陶笛,仅选用了孩子最为灵活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六个手指按孔,指法设计基本上就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音以从下至上、从右至左的交叉指法来安排,为了学习简便,还制有大量的陶笛图谱,即使不认识简谱或五线谱也能顺利学习,所以,即便是五、六岁的儿童学起陶笛来也可以十分钟就入门,掌握基本指法并吹出旋律。熟练以后还能(用C调陶笛)灵活地吹转C、F、G三个调的歌曲,六孔陶笛音域有十三度,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一、二年级小学生还可以学习九孔陶笛,指法是从右至左、从下至上的顺指法,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学习十二孔陶笛,从下至上的顺指法也非常简单,虽然陶笛易学,但它的优美音色以及各种调性加上双管、三管陶笛的丰富表现力完全可以在大雅之堂担任独奏或合奏角色。其易于吹响程度比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介绍的竖笛,有过之而无不及!陶笛还可以实现个性化设计,能根据需要打造出多种形状。可以是茄子、玉米、苹果等水果、也可以狗、猫、鸡、鸭等动物,还可以是色彩斑斓的海洋动物,可以把陶笛放口袋里,小包里,挂在脖子上即成为美丽的装饰品,这种优于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等乐器便于携带的特点,使陶笛不受场合限制,不受空间制约,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可以演奏,所以,陶笛又被称为“贴身音乐宝贝”。由于陶笛的制作成本较其它乐器相比低廉,使得陶笛的价格亲民,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容易接受。
  三、陶笛进入课堂的理论简析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合社会的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狭义的“技艺性”教育已不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原来单一的“以识谱为目的,以唱歌为主”的传统模式和教育观念正在逐步改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善个性的人成为教育最终的追求。多年研究表明,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陶笛教学可以增进学生的全脑功能,促进智力发展
  生理科学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右脑具有感情、艺术、创造等形象思维功能,左脑具有数字、推理等逻辑思维功能。人非艺术范围的大量文化学习活动,主要运用的是左脑,其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而右脑却长期处于闲置、消极的状态。陶笛演奏的过程中,双手协调、精巧的动作,使大脑相关联的区域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并处于“兴奋”状态。从生理上使大脑两半球不断指挥双手及其它器官协调运动,身体这些器官的共同协调运动又不断刺激两半球脑相应区域的兴奋,从而真正实现“心灵使手巧、手巧使心灵”的良性循环,其结果是使全脑得到充分开发,智力得以发展。
  (二)陶笛教学可以发达学生的多种器官
  陶笛的学习和练习离不开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手与身体其它器官的协调运动。这些运动既复杂精细,又要求反应灵敏。比如,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做到眼睛看着乐谱,由视神经将符号信息立即传到大脑,大脑再把乐谱符号迅速解译成要求其它器官所做的具体运动, 并当即发出多项指令,几乎在同一刹那,双手手指及辅助肢体同时协调动作,耳朵同步监测自己的演奏音响效果,由听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又立即做出其所奏声音形象正确与否的判断。这些复杂运动锻炼了视觉、听觉、触觉、意识判断等多项瞬时协调反应能力和肢体复杂、细微动作的协调组合能力。   (三)陶笛教学陶治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陶笛时,置身于浑厚透亮的笛声中,情绪将会受到影响,受到情绪的刺激,荷尔蒙会大量分泌,刺激大脑并影响大脑的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学生在演奏优美的音乐时,不仅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情绪,美丽的旋律还潜移默化地陶治人们的情操,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进而完成美育的培养,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演奏陶笛这一民族乐器,可以通过演绎优美的旋律和跳动鲜明的节奏,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优美的旋律有一种乐观向上、欢愉神圣的超脱感,大脑思维也特别的清晰和松驰。从小进行陶笛训练,将大量的旋律在孩子脑中积累,继而培养他们对美的向往,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不断启迪学生的音乐潜能,使其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四)陶笛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大胆的表现能力和沉稳的心理调谐能力
  学生学习陶笛,必然要在各种场合进行演奏。乐器演奏比歌唱要困难得多,当众歌唱固然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当众演奏,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良好的心理协调能力。比如,稳定情绪、克服必然的紧张心态、排除杂念、满怀自信地调动全部身心来操作乐器,让心声奏响乐声传给听众。稍有不慎,便不能如愿,一旦失误,怎样承受、怎样缓解心理压力?学生在陶笛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次经历这样的考验,也正是这些考验锻炼出学生大胆、大方、自信的自我表现能力,与众人和谐友好交流的能力,协调、消除紧张情绪的能力,这些素质也正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
  (五)陶笛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娱悦的心态中磨练坚强的意志
  陶笛有其独特的音色美,高音陶笛音色晶莹、明亮,有强劲的穿透力,中音陶笛委婉、细腻,有丰富的感染力,低音陶笛音色浑厚、结实,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这是人声不能比拟的。其独特的音色美与适当的演奏技巧相结合,能塑造出令人神往的器乐艺术形象,学生往往为追求这古老而高雅的器乐形象而乐于学习陶笛的演奏,并甘愿花精力、体力去反复练习、反复体验、反复比较自己的演奏效果。陶笛虽能简易入门,但要追求更高境界,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实现尽快掌握某种本领以表现艺术美的强烈愿望,学生必定肯于付出劳动且勤奋磨炼。也正是在这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过程中,才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六)陶笛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和音乐存在同样的思维方式”,“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得到的”。当用陶笛演奏没有歌词的音乐时,这种音乐是完全以陶笛本身的魅力以及音乐自身的表现手段来展示的,不含其他任何表述,它的美是一种纯粹的声音形象。这就使学生从抽象的乐曲音响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头脑里尽情复合各种画面,创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思维感知形象。
  达尔文说:“音乐常使我兴奋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伟大的天文学家伽俐略发现“落体定律”是受到他演奏“特鲁琴” 的启发,做出斜面试验。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酷爱演奏小提琴,他做为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人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诞生,竟然是出自这位地质学家之手呢?音乐在科学创造发明的关键时刻起到了交流沟通、产生顿悟、闪现灵感、形成概念的作用,这也正是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同时又是一名有较高音乐素养的演奏家的奥秘所在。
  (七)陶笛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并不是很好,甚至上课时调皮吵闹。陶笛简单易学,而且稍加练习,即可演奏简单的曲目,通过学吹陶笛,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除得到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外,还会获得成功感,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并崩发出强烈的学习动力。经过几次成功的吹奏以及老师的鼓励,自信心就会逐步建立,与班上其他学生相比,学习态度不断端正,自信心就会牢固地树立起来,通过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大有舍我其谁的感觉。陶笛的学习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彰显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未有的能力,通过吹奏活动找到在学习方面失去的自信。
  (八)陶笛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音乐课堂上的陶笛教学是集体性的,每名学生手中都有陶笛,如果只顾自己随意演奏,不听教师讲课,既不能完成学生个体的学习任务,也影响了整个班集体的教学。所以教师在上陶笛课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大局意识。
  在齐奏时,要求学生首先心要齐,大家一起来表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而不是突出某一个人。要做到速度统一、节拍重音一致、力度变化一致。而合奏时,要求就更高了,既要考虑到个人角色、自己所在声部的任务,又要兼顾其它声部,要谨慎地把握好自己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和声、表情等,要符合全曲的要求。否则不经意的演奏将破坏整曲的情绪。这正是强烈的责任感、热爱集体、顾全大局良好品质的具体体现。长此以往的陶笛学习与表演,一个人、一个集体的文明修养必将在无声的渗透中培养出来。
  (九)陶笛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陶笛——具有7000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从小对少年儿童进行陶笛这一民族器乐训练,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种子,在演绎乐曲的过程中领悟中国音乐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用特殊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无声无息中使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得到培养和提高,“润物”于“无声”之中!
  综上所述,陶笛是一种非常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民族乐器!
  参考文献
  [1]蒋显敬,顾龙星.陶笛演奏法[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朱则平.略谈器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9.
  [3]王喜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重視器乐教学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
  [4]王三明.浅谈成年人钢琴教学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印象·國乐》是以敦煌壁画上的复原乐器为核心的专场音乐会,极富创新的民乐合奏形式,“颠覆”性的乐队布局和舞台表现,充满了东方元素;“创新”性的音乐表现,印象突出,风格明确,标志着民(国)乐的未来走向和发展。  【关键词】《印象·国乐》;敦煌乐器;民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颠覆”形式  《印象·国乐》是由中央民族乐团倾六年心血筹划、三年时间磨炼,携手王潮歌导演倾
期刊
【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从开始写作以来出版了卷帙浩繁的作品,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富。现在存于世的至少有125部交响音乐的作品,大规模的室内乐作品以及键盘乐。他的作品包含了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奏鸣曲),两部清唱剧,五首变奏曲,一部幻想曲作品等。他从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上,在早期古典主义时期基本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作曲的原则、
期刊
【摘要】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有的活泼热情,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反映迟缓,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心去和孩子们沟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师生在交流中,恰当地发挥评价功能,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关键词】评价;差异性;语言;艺术性;形式;丰富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修订的《中小学音
期刊
【摘要】快乐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快乐体验为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营造课堂快乐氛围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快乐因素”,打造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快乐氛围;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乐观、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方面,他们更乐于在一种轻松欢快的环境里学习
期刊
【摘要】应为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总是脱离不了社会,脱离不了人民,总是与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条件相联系,正因如此,我们的通俗音乐应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该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結合,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应该与中国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关键词】俗音乐;中国大陆;认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变革,对外开放的逐步
期刊
【摘要】方言与民歌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反映地域文化的风貌。方言与民歌都属于口头传统,都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传统的地方民歌一定是以方言来演唱的,方言是演绎地方民歌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当下,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文化的涵化现象不断发生,直接影响到方言的流变。包括方言与普通话间互相融合、甚至方言被普通话所替代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对地方民歌演唱来说同样受到歌词
期刊
【摘要】世界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化从多个方面开始流入世界其他国家。同样,他国的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音乐表达的形式。从音乐这门学科来看也不例外,我国音乐的形式与世界各国的音乐形式间相互交流、借鉴促成融合。本文特举例拥有百年历史的阮乐器,由于阮乐器历史的独特性,以及音色较强的融合性,都能体现出阮乐器与世界民族音乐交流的融洽。  【关键词】融合;阮;民族音乐;阮族  音乐是一种文化,是动态的文化
期刊
【摘要】“采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体裁形式,又名“茶歌”、“采茶歌”、“唱采茶”、“采茶灯”等,其流传于我国南方产茶地区,如: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采茶”原本是指中国南方汉族茶农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生产活动,采茶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南方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倾情流露出了属于茶农的淳厚民风和质朴情愫。通过借助《采茶谣》这一优秀的儿童歌曲,受众可以了解到茶农的采茶活动、领略茶乡风情,切身感
期刊
【摘要】法国作曲家圣-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其中《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三首协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也是小提琴学习者们必须学习演奏的曲目。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介绍,分析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总结和诠释曲目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圣-桑 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技法;音乐风格  一、作曲家背景  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是19
期刊
【摘要】本土歌曲是指在一个地域内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创的歌曲作品。本土歌曲的演唱既要表现歌曲的艺术性,又要表现出歌曲所涵盖的地域文化。徽州新民歌是利用徽州民歌传统音乐元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融合当代人的审美创作的民歌。针对这类歌曲的演唱,如何来把握其中的演唱技巧、情感表现,以及再现传统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把握好本土歌曲演唱的“声”和“情”,是作为一名本土歌手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本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