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言与民歌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反映地域文化的风貌。方言与民歌都属于口头传统,都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传统的地方民歌一定是以方言来演唱的,方言是演绎地方民歌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当下,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文化的涵化现象不断发生,直接影响到方言的流变。包括方言与普通话间互相融合、甚至方言被普通话所替代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对地方民歌演唱来说同样受到歌词表达上的影响,民歌的地方味将被弱化,民歌的生存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故而,方言的传承与民歌的传承一脉相承,留住方言更是做好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步骤之一。
【关键词】方言;民歌;传承;作用
方言就是一个地方的语言。事实上,一个地方的方言很多,依据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调查,以一个地方的老城区作为方言研究的点,该区域的语言就是本地域最为典型的语言。周边地区的语言围绕这一中心点发生变化,主要涉及语音、语法方面的不同。方言是民间口头传统的代表,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流变。例如,扬州方言是以老城区为中心所认定的地方语言。周边地区和其它区县的方言虽然听起来与老城区的方言有相同之处,但是在音调、语法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故而不能视为代表性的扬州方言。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的歌曲。民歌从产生起一直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
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性,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为民歌植根于人民,因而民歌的演唱必然用方言。不论是汉族民歌还是少数民歌,用方言来演唱体现了民歌的本真性。方言的语音特点给予了民歌演绎浓郁的地方味道。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地方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势不可挡。文化的涵化现象不断呈现。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方言来说,受人员流动、学校教育提倡说普通话等因素的影响,说方言成为了一种学习技巧。当下,方言“被说”变成了“要说”。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度不断紧密,甚至现在的年轻一代只会说普通话等现象也不在少数,故而,用方言来演唱地方民歌逐渐变成了用普通话演唱,民歌的“民”味不复存在。这一现象从全国来说并非个案,方言和民歌同为地方口头传统,如何更好地传承方言继而传承民歌,让民歌一直保留地方风味,是当下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地方口头保护的重要母题。
一、以扬州方言为例的方言言说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为了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加强各地域之间的联系,国家推广说普通话。30余年来,不论是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还是学校教育,人们已经适应了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为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加强地区间人员交流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自本世纪开始,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旋律。许多专家和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为已经被推普所弱化的方言领域,把地方方言提升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加以研究和保护,继而开展各类传承工作。在这一调查中发现,方言已经不是当下社会人际间交流的主要手段,除了老一辈外,中年一代受老人的影响会说一部分方言或者方言和普通话“混搭”,年轻一代就只会普通话。这一现状并非个案,以扬州地区为例,扬州方言被认定为扬州老城区这一范围的民间语言。基于扬州的地理位置是北方到南方的过渡地带,因而既有北方方言的粗犷,又有吴侬软语的柔美,故扬州方言具有南北方融合的独特韵味。调查发现,现在扬州市区的居民只有住在老城区的老人会说地道的扬州话,其他人有部分会说“扬普话”,“扬普话”指说普通话,但是带着扬州方言的语调或者部分语言的语法、用词仍旧沿用扬州方言。而年轻一代,大多数只会听,说话时讲普通话,少部分能听得懂扬州土话,但不能贴切表达。这一现状只是冰山一角,它折射出一个文化学的问题:以方言言说为代表的地域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已经呈现出严重的颓势,传统文化不被重视,一味追逐潮流的文化怪象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更为明显。
二、以扬州民歌为例的地方民歌受方言颓势的影响现状
民歌,通俗地讲是人民的歌曲。它由人民创造,且植根于人民生产生活之中。民歌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本真的。“原生态”一词是对民歌最为贴切的形容。民歌的原生性其中包含的主要一点是用地道的方言演唱,只有用方言来演唱的民歌才是“民之歌”。以扬州地区为例,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扬州民歌有《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撩在外》、《杨柳青》以及民歌套曲《道情十首》等。这一类民歌都是扎根于扬州这一方水土,它们的产生离不开扬州市井和广袤农村肥沃土壤的滋养,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彩添色。当下,方言的“被说”逐渐成为“要说”,究其原因,离不开社会的涵化、文化的交融等。方言作为人际间交往的主要手段在现阶段呈现颓势。这一现状对民歌演绎和生存来说也存在着不小的影响。比如,扬州民歌《撒趟子撩在外》曾被选为联合国亚洲民歌代表作之一,它的演唱固然要用扬州地道的方言演唱,歌曲起伏的旋律和丰富的调性才能得到完美演绎。而当前许多地方演出、学校课堂往往将这一民歌用普通话来表达,虽然音乐和歌词没有变化,但是这一歌曲的地方味道已经荡然无存。社会上人际间用普通话交流固然便利,学校内用普通话交流自然顺应教学,但是我们的民歌演唱如果一味采用普通话来演绎,必然是对民歌本来面貌的一种破坏。扬州民歌不用扬州土话演唱虽然不能算有错,但目前说方言的颓势直接影响着扬州民歌真实含义的表达,也讲影响它的传承。
三、以扬州方言为例的传承对扬州民歌传承的作用
方言的口头性与民歌的口头表达同为一体。从口头传承这一大视野来审视方言传承对民歌传承的作用,首先要保证方言口头流传的存在。也就是说,区域内要有人说方言,有人会说方言,有人时常说方言。恢复方言作为地域内人际间交流的主要手段。第二,说方言的群体不能只限定为老年人,中、青年要延续说方言的传统。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更要说方言。第三,针对当前说方言群体集中于老年人这一现状,作为中间一代的中年人,要做好表率和引领作用。主动向上一代人学说地道方言,而且還要教会和督促下一代人在平常生活中多说方言。第四,方言流传区域可以突破认定区,加大方言的流传面。像扬州方言,不仅老城区的百姓说,周边新城和区县的百姓同样也要说。虽然在语调、语法上有所差异,但是扬州方言的主要基调没有多大变化,不能以此不同作为不说方言的理由。
方言的传承离不开“传帮带”这一传统方式,做好方言的传承工作对民歌传承有着有效推动的作用。扬州方言“北刚南柔”的总体语言特色和其中较多使用衬词的特点,是扬州民歌演唱的精髓所在。把握上述扬州方言的这一特色才能更准确、更完美地演绎扬州民歌。所以说,掌握扬州方言、把握说扬州方言的要领是演唱好扬州民歌的前提。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民歌篇的代表之一。除了实词之外,每句歌词中都有“格朵朵仔”这一衬词,这一词语虽无实际意义,但它是扬州方言特色的表征之一,如同皖南方言中句尾的“歪”音,四川、湖南方言句尾的“噻”音,云南方言句尾的“噶”音一样,是方言衬词上的一种地域性标志。所以,在扬州民歌的演唱中要重视这些衬词的演唱,把地道的扬州味道唱出来。
四、结语
同为口头传统的方言和民歌,是人们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说方言与民歌演唱不仅使社会学领域内有联系,更是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说好扬州话,唱好扬州民歌是扬州百姓表达对本土文化的自觉,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做好扬州方言的传承,是做好扬州民歌传承的核心所在。从这一点折射出方言传承对民歌传承的作用,肯定地说是推动作用、本土文化的延续作用和在当前社会转型中对本土文化的弘扬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芳.扬州民歌演唱中的扬州方言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3).
[2]袁野.试论扬州民歌的三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3]王晖军,张玉菁,聂超,王荣斌.传承保护原汁原味扬州方言[N].扬州日报,2013-9-16(B01).
作者简介:孙菲昳(1996—),女,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民间音乐。
【关键词】方言;民歌;传承;作用
方言就是一个地方的语言。事实上,一个地方的方言很多,依据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调查,以一个地方的老城区作为方言研究的点,该区域的语言就是本地域最为典型的语言。周边地区的语言围绕这一中心点发生变化,主要涉及语音、语法方面的不同。方言是民间口头传统的代表,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流变。例如,扬州方言是以老城区为中心所认定的地方语言。周边地区和其它区县的方言虽然听起来与老城区的方言有相同之处,但是在音调、语法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故而不能视为代表性的扬州方言。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的歌曲。民歌从产生起一直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
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性,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为民歌植根于人民,因而民歌的演唱必然用方言。不论是汉族民歌还是少数民歌,用方言来演唱体现了民歌的本真性。方言的语音特点给予了民歌演绎浓郁的地方味道。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地方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势不可挡。文化的涵化现象不断呈现。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方言来说,受人员流动、学校教育提倡说普通话等因素的影响,说方言成为了一种学习技巧。当下,方言“被说”变成了“要说”。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度不断紧密,甚至现在的年轻一代只会说普通话等现象也不在少数,故而,用方言来演唱地方民歌逐渐变成了用普通话演唱,民歌的“民”味不复存在。这一现象从全国来说并非个案,方言和民歌同为地方口头传统,如何更好地传承方言继而传承民歌,让民歌一直保留地方风味,是当下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地方口头保护的重要母题。
一、以扬州方言为例的方言言说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为了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加强各地域之间的联系,国家推广说普通话。30余年来,不论是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还是学校教育,人们已经适应了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为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加强地区间人员交流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自本世纪开始,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旋律。许多专家和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为已经被推普所弱化的方言领域,把地方方言提升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加以研究和保护,继而开展各类传承工作。在这一调查中发现,方言已经不是当下社会人际间交流的主要手段,除了老一辈外,中年一代受老人的影响会说一部分方言或者方言和普通话“混搭”,年轻一代就只会普通话。这一现状并非个案,以扬州地区为例,扬州方言被认定为扬州老城区这一范围的民间语言。基于扬州的地理位置是北方到南方的过渡地带,因而既有北方方言的粗犷,又有吴侬软语的柔美,故扬州方言具有南北方融合的独特韵味。调查发现,现在扬州市区的居民只有住在老城区的老人会说地道的扬州话,其他人有部分会说“扬普话”,“扬普话”指说普通话,但是带着扬州方言的语调或者部分语言的语法、用词仍旧沿用扬州方言。而年轻一代,大多数只会听,说话时讲普通话,少部分能听得懂扬州土话,但不能贴切表达。这一现状只是冰山一角,它折射出一个文化学的问题:以方言言说为代表的地域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已经呈现出严重的颓势,传统文化不被重视,一味追逐潮流的文化怪象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更为明显。
二、以扬州民歌为例的地方民歌受方言颓势的影响现状
民歌,通俗地讲是人民的歌曲。它由人民创造,且植根于人民生产生活之中。民歌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本真的。“原生态”一词是对民歌最为贴切的形容。民歌的原生性其中包含的主要一点是用地道的方言演唱,只有用方言来演唱的民歌才是“民之歌”。以扬州地区为例,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扬州民歌有《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撩在外》、《杨柳青》以及民歌套曲《道情十首》等。这一类民歌都是扎根于扬州这一方水土,它们的产生离不开扬州市井和广袤农村肥沃土壤的滋养,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彩添色。当下,方言的“被说”逐渐成为“要说”,究其原因,离不开社会的涵化、文化的交融等。方言作为人际间交往的主要手段在现阶段呈现颓势。这一现状对民歌演绎和生存来说也存在着不小的影响。比如,扬州民歌《撒趟子撩在外》曾被选为联合国亚洲民歌代表作之一,它的演唱固然要用扬州地道的方言演唱,歌曲起伏的旋律和丰富的调性才能得到完美演绎。而当前许多地方演出、学校课堂往往将这一民歌用普通话来表达,虽然音乐和歌词没有变化,但是这一歌曲的地方味道已经荡然无存。社会上人际间用普通话交流固然便利,学校内用普通话交流自然顺应教学,但是我们的民歌演唱如果一味采用普通话来演绎,必然是对民歌本来面貌的一种破坏。扬州民歌不用扬州土话演唱虽然不能算有错,但目前说方言的颓势直接影响着扬州民歌真实含义的表达,也讲影响它的传承。
三、以扬州方言为例的传承对扬州民歌传承的作用
方言的口头性与民歌的口头表达同为一体。从口头传承这一大视野来审视方言传承对民歌传承的作用,首先要保证方言口头流传的存在。也就是说,区域内要有人说方言,有人会说方言,有人时常说方言。恢复方言作为地域内人际间交流的主要手段。第二,说方言的群体不能只限定为老年人,中、青年要延续说方言的传统。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更要说方言。第三,针对当前说方言群体集中于老年人这一现状,作为中间一代的中年人,要做好表率和引领作用。主动向上一代人学说地道方言,而且還要教会和督促下一代人在平常生活中多说方言。第四,方言流传区域可以突破认定区,加大方言的流传面。像扬州方言,不仅老城区的百姓说,周边新城和区县的百姓同样也要说。虽然在语调、语法上有所差异,但是扬州方言的主要基调没有多大变化,不能以此不同作为不说方言的理由。
方言的传承离不开“传帮带”这一传统方式,做好方言的传承工作对民歌传承有着有效推动的作用。扬州方言“北刚南柔”的总体语言特色和其中较多使用衬词的特点,是扬州民歌演唱的精髓所在。把握上述扬州方言的这一特色才能更准确、更完美地演绎扬州民歌。所以说,掌握扬州方言、把握说扬州方言的要领是演唱好扬州民歌的前提。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民歌篇的代表之一。除了实词之外,每句歌词中都有“格朵朵仔”这一衬词,这一词语虽无实际意义,但它是扬州方言特色的表征之一,如同皖南方言中句尾的“歪”音,四川、湖南方言句尾的“噻”音,云南方言句尾的“噶”音一样,是方言衬词上的一种地域性标志。所以,在扬州民歌的演唱中要重视这些衬词的演唱,把地道的扬州味道唱出来。
四、结语
同为口头传统的方言和民歌,是人们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说方言与民歌演唱不仅使社会学领域内有联系,更是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说好扬州话,唱好扬州民歌是扬州百姓表达对本土文化的自觉,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做好扬州方言的传承,是做好扬州民歌传承的核心所在。从这一点折射出方言传承对民歌传承的作用,肯定地说是推动作用、本土文化的延续作用和在当前社会转型中对本土文化的弘扬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芳.扬州民歌演唱中的扬州方言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3).
[2]袁野.试论扬州民歌的三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3]王晖军,张玉菁,聂超,王荣斌.传承保护原汁原味扬州方言[N].扬州日报,2013-9-16(B01).
作者简介:孙菲昳(1996—),女,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