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响起,梦回敦煌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象·國乐》是以敦煌壁画上的复原乐器为核心的专场音乐会,极富创新的民乐合奏形式,“颠覆”性的乐队布局和舞台表现,充满了东方元素;“创新”性的音乐表现,印象突出,风格明确,标志着民(国)乐的未来走向和发展。
  【关键词】《印象·国乐》;敦煌乐器;民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颠覆”形式
  《印象·国乐》是由中央民族乐团倾六年心血筹划、三年时间磨炼,携手王潮歌导演倾力推出的“印象”系列宏篇巨制,是一场大型的民族乐剧。整场音乐会以“颠覆”为关键词,融合了现代舞美、灯光等技术,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听觉与视觉冲击。就演奏方式而言,传统的乐团演出方式多为:众多演奏家在固定的座位上进行独奏、齐奏或是二重奏,而在这场音乐会中,演奏家时而走位、时而演奏,无固定的演出位置。就108位演奏员着装而言,演出服饰同样颠覆了所有人对音乐剧的固有印象,演出服饰采用绚丽的糖果色,与改良长袍及纱质外搭产生完美的视觉效果,运用手工刺绣等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技术相互融合,突破以往乐团服饰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着装,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其中最为独特的环节,是在音乐会上演奏家们直面观众,用念白的方法,讲述自己的音乐人生,以真实细腻的口吻和感触拨动观众心底的乐声。其中,金玥、曾格格等演奏家极富灵气的演奏,让整场演出充满东方元素气息,同时,中国民族表演美学及意蕴浓郁的东方审美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乐队布局方面,不仅真实体现敦煌壁画上的乐器,也最大限度健全了乐队编制。对于壁画上乐器组合演奏的画面,之前都是观其“形”而不能闻其声,而如今实现了其“古色古声”的特点。在《印象·国乐》中,与以往的乐队分布不同,乐池是在观众视角的水平线以下,呈“隐藏”的状态。在谢幕乐章时,其布局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弦乐声部(胡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与部分打击乐(定音鼓),第二层为弹拨声部(琵琶、阮、箜篌、扬琴、古琴、古筝等)、部分打击乐(大鼓)及部分吹管乐(排箫),第三层为吹管乐(唢呐、笛子、萧等)。其形式新颖,别具一格。
  二、“创新”音乐
  整场音乐会分为十三个段落,其中第一、二、十二、十三段落为群体表演,第三至第十一段落,表演具有情节性,内容丰富,音乐由部分复原的敦煌乐器演奏,并与灯光舞美等现代技术相融合,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音画。主要乐思共两段,在《印象·国乐》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是音乐会中灵魂的代表,是中国敦煌乐器琴声的象征,它作为主线贯穿整场,并在每一段落进行变奏。在《印象·国乐》中,两段主要乐思又分别被称为第一主题,及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多运用在抒情段落,在箜篌与弦乐的弦乐组合、敦煌篦所演奏的龙凤笛中,都是以第一主题为基础而产生的变奏;在印象国乐谢幕曲时,也是运用了第一主题进行展开式的变奏。第二主题则在雷公鼓主奏乐段中,由唢呐声部做主要伴奏,音乐整体表现了一种宏大场面,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作曲家姜莹将两个主题不断变化,结合各种乐器发声的特長,为每种乐器配上不同变奏的主体发展段。比如,笛子给人的印象是源远流长、空无飘渺的,在solo部分,也是发挥了乐器本身的特质;又比如,箜篌其发声是绵延、高贵的;再如,声音柔和内敛的中阮,曲捲胡琴所奏出绵延悠长的声音等。作曲家依照每种乐器特点进行音乐的改编。两个主题不仅体现在舞台上独奏的敦煌乐器,在稍低于舞台的乐池中也有所体现,时而由各声部分奏,时而又与台上的敦煌乐器进行互动式的交替演奏。
  敦煌石窟存在于距敦煌县城东南二十多公里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峭壁上,在敦煌壁画中打击、吹奏、弹拨、拉弦四大类乐器应有尽有,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乐器荟萃的宝库。而在现实中,失传千年的大批古乐器,回荡在佛窟壁画内的时光音律被封印在飞天或菩萨手中的各型乐器中,引发现代人去感受和遐想。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表示,在当今时代,古乐器的影像资料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是一种遗憾,因此,与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庄壮先生多年研制与磨合,复原出敦煌乐器50余品种,80多件乐器,乐器种类共47种。
  国内虽早已对敦煌个别乐器进行了复原,但规模如此大的在国内尚属首例,它们与今天所使用的琵琶、胡琴、排箫等乐器,在音色上有很大的区别,当五弦琵琶、排箫、箜篌等古乐器交织响起时,沧桑空灵的声音,仿佛从尘嚣穿越至那久远年代。音乐会中,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在独奏乐段,运用复原的敦煌乐器五弦琵琶,奏出了一段被尘封千年的琵琶古谱。据资料显示,那是上世纪初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琵琶谱。该段音乐起于五弦,多运用三弦至五弦之间的低音音色,较少运用一弦与二弦,奏出的音乐稍低沉,给人以优雅、古朴和穿越时空之感,仿佛将听者带回了遥远的古代。
  以往,“演奏家动手,理论家动口”是音乐艺术常态下的表达方式。在《印象·国乐》中,抛开这一传统理念,让一向在台上不用口发声只用乐器发声的演奏家们,选择像话剧演员一样去口述台词,这无疑是民族乐器乐队史上的又一次创新。采用的形式多为乐团在乐池中伴奏,念白由独奏演员结合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而完成。比如,在中阮演奏家冯满天主奏的乐曲中,首先为大家分别展示声音如同老者一般的大阮、柔和内敛的中阮、像小女孩般稚气的小阮,而后说出这样一段念白:“自幼随父学阮,他教我弹琴的时候,告诉我一个道理,他说,弹琴就是弹琴,你谁都不是,我谁啊,我也经常问自己,可今天我要问问您,在您眼里我是谁,只是给您添一乐的琴师吗?我是个音乐家,我是个艺术家,我虽然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可我能用这四条弦弹奏您的心音,表达爱恨,颤动您心中最柔软最美好的那一幕,我当然要赢得掌声,但我更应该赢得您的尊敬!”随着这段念白结束,冯满天采用边弹边唱的形式进行表演,那是一首以第一主题为基础展开的一种节奏急速、音乐激烈的曲风。从念白及琴声中好似奏出了对人生的无奈,触动到了观众的心灵深处,使听者因此产生共鸣,无形中拉近了观众与演奏员之间的距离。
  二十一世纪的“高雅艺术”,殿堂音乐的演出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印象·国乐》让观众听到指尖从琴弦滑过,听到琴码与心灵的共振,让沉睡千年的艺术精灵,重新飞翔在国家大剧院这一音乐圣殿中。于演奏家而言,国乐是一种使命;于欣赏者而言,国乐是一次认知。
  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而言,表演与独白同时进行是一次民乐历史上的创新,是一个质的跨越。就当今社会而言,传统音乐文化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接受它、喜爱它,就必须从表演形式、创作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让民族音乐更加“接地气”。总之,《印象·国乐》的乐声响起,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大唐,主要乐思内容虽简短,但每个音符都深深打动人心,直扣心弦。印象篇后续虽有多部民族乐剧,但唯有《印象·国乐》这部史诗剧深深印在人们记忆中。
  作者简介:吴瑛杰(1994-),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一千多年前,巴尔虎蒙古先民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蜿蜒的河流与广袤的草原给予巴尔虎蒙古人得天独厚的生机。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了以气息宽广,悠扬辽阔,节奏宽广自由为特点的音乐风格,并逐步占据了巴尔虎地区民歌的主要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巴尔虎长调民歌形成的历史背景、地域環境并对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
期刊
【摘要】扬琴作为一种独特的外来乐器,由于其演奏时具有声音洪亮、清脆、音调和谐等特点,在国内各类戏剧表演(如闽剧、粤剧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被经常使用作重要的伴奏乐器,它在其他乐器演奏中也可扮演合奏这一重要角色。从古至今,扬琴的都被视为清新与民族气息的表现者,在民族乐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扬琴作为这样的民族和西洋的融合体,它的由来从何说起?它究竟是怎样进行其独特的演奏的?以及它具体有哪些演奏手法?本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威尔第剧本中男高音角色的选取和演唱的风格就被世界歌剧迷所密切关注。《弄臣》作为威尔第的一部代表作品,不仅剧本本身是世界歌剧史上难得的经典之作,而且其剧中主要男高音人物“曼图亚公爵”的选取和演唱同样被世界歌剧迷所称赞。本论文将以《弄臣》为例,深入分析威尔第剧本中男高音的选取规律、人物形象、情感诉求、演唱风格。并对威尔第男高音为何如此吸引歌剧表演者和歌剧爱好者作一定的分析。  【关键
期刊
【摘要】唐代末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短小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超脱自然的艺术时空,构筑了恢弘大气的诗歌宇宙,作为道家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延续,《二十四诗品》美学思想在音乐艺术方面传递着别样的讯息。二胡以它柔美抒情,宛如人声的艺术特色深受世人的喜爱,在二胡演奏艺术发展日臻成熟的今天,音乐美学内涵与演奏技术相辅相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一章有所借鉴,浅析“雄浑”的美
期刊
【摘要】国内对于作曲家鲍罗丁及其作品的研究寥寥无几,特别是以音乐分析的角度对弦乐四重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音乐分析角度出发,着手于鲍罗丁的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并以资源乐节(主题分析)和结构中介(交混)(曲式结构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鲍罗丁《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鲍罗丁;《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资源乐节;结构中介(交混)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莱奥斯·雅纳切克是20世纪捷克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文学及影视作品对他的频频提及,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他作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他的成就主要以歌剧与管弦乐作品为主,钢琴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不乏精品。本文拟就其唯一的钢琴奏鸣曲作介绍,并就其音乐创作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雅纳切克;钢琴奏鸣曲;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
期刊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作曲家,将多声部复调音乐推向了顶峰,《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被尊称为“音乐圣经”。该曲集对键盘技巧、作曲技法、织体和声和格律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将音乐各元素完美结合,因而也是钢琴演奏学习必修的钢琴作品。本人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作品BWV853为例浅谈演奏的学习心得及培养复调思维的重要性和如何将其发散运用,从而减少学生
期刊
【摘要】《娃哈哈钢琴变奏曲》,创作于1997年,作者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变奏和发展,丰富和提高了原曲的表现力,曲调欢快、明亮,极尽完美地展现出民族音乐所具有的魅力。  【关键词】石夫;《娃哈哈钢琴变奏曲》;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作曲家石夫簡介  石夫,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新疆生活的经历,使他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语汇,他的作品极富新疆特色和时代新意,
期刊
【摘要】在莫扎特生活的时期,大多数作曲家对高声部音乐情有独钟,而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唐璜》等作品中,其将抒情性较强的男中音和具有明显歌唱性的男低音声部作为主要元素,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彰显出其别具匠心的音乐创作思想。本文将男中低音在莫扎特歌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唐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莫扎特音乐艺术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男中低音;莫扎特;《唐璜》  
期刊
【摘要】琵琶文曲内容丰富,有抒情、歌景等不同类型,而其中较典型的题材多为刻画古代女性心境的作品。与其它传统音乐作品如戏曲、歌舞等的差异为琵琶音乐中透露出的女性形象更凄美、清寂,展现了在女性地位低,身不由己的时代中国女性特有的哀怨心理,传达的是独特的人格魅力。刘德海《陈隋》主要是在琵琶文曲《汉宫秋月》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的,二者关系密切。因而本文对这两首作品从多方面着手展开对比,以进一步认识刘德海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