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知,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③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④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⑤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等。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二、根据教学实际,渗透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可见,方法对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是多么重要。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取,主要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教师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①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教法服务于学法。概括地说,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是:读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懂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其中“读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是基础,“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关于“读懂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学生虽已有一些基础,但教师仍须作适度点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则是新的阅读方法,教师必须紧扣教材内容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领会。在此基础上,再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句子间的关系来确定自然段的意思,达到“读懂自然段”之目的。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又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③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层次,遵循渐进的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低年级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高年级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阅读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信息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纪的学生可谓是相隔甚远。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载人飞船对接成功、尖端技术层出不穷的现实,该如何用一条铁路发起当代小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呢?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这一点,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和详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詹天佑之间的距离。在《詹天佑》一课演示“人字形”线路时,可结合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要讲到“之字”及“螺旋”线路。这些办法会怎样?于是,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都因车身过长而在岔中外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运用直观手段获得表象,使学生能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
五、开放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的活力
活力阅读课堂应该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①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抓住语文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居高临下,不是知识灌输,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感悟语文。②要沟通师生情感。教师热爱、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充分肯定,对他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热情地帮助、指点,以情育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③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教师要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活动,对语文教学活动所做出的贡献,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出的结论,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使学生生活在欣赏与鼓励之中,在老师的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④有人说,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有了这个前提,再加上老师富有智慧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也就有了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总之,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观点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方法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奠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③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④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⑤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等。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二、根据教学实际,渗透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可见,方法对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是多么重要。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取,主要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教师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①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教法服务于学法。概括地说,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是:读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懂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其中“读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是基础,“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关于“读懂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学生虽已有一些基础,但教师仍须作适度点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则是新的阅读方法,教师必须紧扣教材内容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领会。在此基础上,再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句子间的关系来确定自然段的意思,达到“读懂自然段”之目的。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又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③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层次,遵循渐进的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低年级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高年级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阅读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信息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纪的学生可谓是相隔甚远。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载人飞船对接成功、尖端技术层出不穷的现实,该如何用一条铁路发起当代小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呢?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这一点,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和详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詹天佑之间的距离。在《詹天佑》一课演示“人字形”线路时,可结合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要讲到“之字”及“螺旋”线路。这些办法会怎样?于是,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都因车身过长而在岔中外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运用直观手段获得表象,使学生能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
五、开放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的活力
活力阅读课堂应该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①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抓住语文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居高临下,不是知识灌输,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感悟语文。②要沟通师生情感。教师热爱、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充分肯定,对他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热情地帮助、指点,以情育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③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教师要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活动,对语文教学活动所做出的贡献,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出的结论,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使学生生活在欣赏与鼓励之中,在老师的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④有人说,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有了这个前提,再加上老师富有智慧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也就有了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总之,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观点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方法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