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体验;情境;课文;句子;人物对话;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76—01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一文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和形象的认识,播放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停留于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实践证明,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使学生、教师和文本形成共鸣,达到和谐的程度。
三、欣赏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的强烈情感。
四、琢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琢磨人物的对话,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品质。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印象。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学,应当在完成课本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地将思维引向其他空间,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小主人公对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及其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最终使学生得到情感教育。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76—01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一文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和形象的认识,播放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停留于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实践证明,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使学生、教师和文本形成共鸣,达到和谐的程度。
三、欣赏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的强烈情感。
四、琢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琢磨人物的对话,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品质。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印象。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学,应当在完成课本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地将思维引向其他空间,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小主人公对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及其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最终使学生得到情感教育。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