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能制造要求中职院校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能够以更为专业的技能素质,结合创新特色,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让他们的发展能够迎合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导向,能够具备工匠精神,有效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岗位适应以及持续发展的 能力。文章基于此点,对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智能制造;中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往现代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因此,它更加需要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造业强国,所以中职院校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需求,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将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计划作及时地调整,让学生能够成為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的有效发展。
一、升级智能制造实训设施,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中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升级智能实训设施,甚至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整体提高智能制造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在选择合作企业以及实训基地的时候,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创新性与创造性,要选择具有工业机器人、智能系统较为完善的企业或者实训基地。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满足智能制造课程的教学与实训需求。当然,学校也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改造机电综合实训室,在生产线和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电气实训设备,使得实验和实训内容更加全面,综合性更强,让整个课程能够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此外,中职院校在展开校企合作的时候,应该和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引入企业的设备、技术以及产品,完善实训基地。并且企业还应该充分参与技能实训和人才培养。换言之,企业可以让专业的工作人员陪伴学生展开实训,让他们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全程参与智能制造的过程,使得他们能够提前接触产业技术,锻炼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市场的就业需求。
二、提升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职院校一定不能忽视学生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要让他们掌握机电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和教师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相长,保证整个教学具备创新元素,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职院校可以积极展开各项创新实践比赛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项目的实践和展示,培养自身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而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也能够展开动手制作,能够展现自身的专业特点,让自己的创新成果契合智能制造的标准。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确定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基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展开智能制造创新项目研究。而他们也能够在自身的研究过程中,锻炼技能实践与创新创造能力。而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可以展开校际之间的成果展示与交流,基于对成果的评判,来检验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及组织表达能力。而当地的企业也可以和这些活动相连,将其作为录用人才的途径之一。在各校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参与评价,和学生相互交流,评判学生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意识,实现人才的招聘。这样一来,也能够充分激励各中职院校的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能够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升。
三、增设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这些企业更需要编程、调试及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期望这些人才能够掌握整条生产线或者生产系统,具备复合型技术。所以,中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中职院校可以根据该专业的特色以及市场的需求,增设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变频器触摸屏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等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具备现代电气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将其与机电类专业课程相融会贯通。能够掌握气动技术、传感器、变频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提升他们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技能水平,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机器人课程的引入,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能够为他们的创新活动打下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基础,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有更为深远的发展和探索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的机电类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教育,要基于智能制造的背景,合理地展开教学实践以及实验实训,保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的机电类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实践效能,创新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网宝.千锤百炼出人才——谈技能大赛对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能力的提升[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6):166-167.
[2]朱慧涛.“育赛结合、五位一体”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0,{4}(19):60-61.
关键词:智能制造;中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往现代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因此,它更加需要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造业强国,所以中职院校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需求,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将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计划作及时地调整,让学生能够成為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的有效发展。
一、升级智能制造实训设施,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中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升级智能实训设施,甚至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整体提高智能制造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在选择合作企业以及实训基地的时候,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创新性与创造性,要选择具有工业机器人、智能系统较为完善的企业或者实训基地。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满足智能制造课程的教学与实训需求。当然,学校也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改造机电综合实训室,在生产线和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电气实训设备,使得实验和实训内容更加全面,综合性更强,让整个课程能够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此外,中职院校在展开校企合作的时候,应该和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引入企业的设备、技术以及产品,完善实训基地。并且企业还应该充分参与技能实训和人才培养。换言之,企业可以让专业的工作人员陪伴学生展开实训,让他们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全程参与智能制造的过程,使得他们能够提前接触产业技术,锻炼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市场的就业需求。
二、提升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职院校一定不能忽视学生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要让他们掌握机电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和教师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相长,保证整个教学具备创新元素,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职院校可以积极展开各项创新实践比赛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项目的实践和展示,培养自身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而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也能够展开动手制作,能够展现自身的专业特点,让自己的创新成果契合智能制造的标准。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确定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基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展开智能制造创新项目研究。而他们也能够在自身的研究过程中,锻炼技能实践与创新创造能力。而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可以展开校际之间的成果展示与交流,基于对成果的评判,来检验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及组织表达能力。而当地的企业也可以和这些活动相连,将其作为录用人才的途径之一。在各校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参与评价,和学生相互交流,评判学生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意识,实现人才的招聘。这样一来,也能够充分激励各中职院校的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能够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升。
三、增设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这些企业更需要编程、调试及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期望这些人才能够掌握整条生产线或者生产系统,具备复合型技术。所以,中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中职院校可以根据该专业的特色以及市场的需求,增设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变频器触摸屏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等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具备现代电气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将其与机电类专业课程相融会贯通。能够掌握气动技术、传感器、变频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提升他们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技能水平,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机器人课程的引入,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能够为他们的创新活动打下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基础,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有更为深远的发展和探索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的机电类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教育,要基于智能制造的背景,合理地展开教学实践以及实验实训,保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的机电类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实践效能,创新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网宝.千锤百炼出人才——谈技能大赛对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能力的提升[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6):166-167.
[2]朱慧涛.“育赛结合、五位一体”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0,{4}(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