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无定法,同样,教师也是教无定法。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应该领会新课标精神,在教学方式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当然,无论选用哪种教学方式,其前提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取得较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然而,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课堂模式也就固定化了,学生会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对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规定的法规,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式。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消化文章,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该重点的广泛吸收好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一套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教师要深刻解读文章
教师课前解读文章应该认认真真地钻研,实事求是的理解,细致入微的分析,恰如其分的归纳。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挖掘文章的内涵,万万不可脱离文章去臆想捏造,去寻求表面上的光鲜。如果对文章的解读不够深入,那么好的课堂教学也只是一句空话。
文言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指当着面带愠怒老翁的面,村童居然公然抱起稻草,招摇过市地走入竹林。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如若不仔细的想,不再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就会觉得作者真的很幽默,描绘出这样好气又好笑的场面。如果再深入的去想一下:“‘群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这能说明什么?”立马就会想到“贫穷”,若再进一步的去解读,就会想到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想到当时天下平民民不聊生、贫穷潦倒的局面。那么群童正是由于家境的贫寒,才会当着老翁的面去做盗贼,抱走那些现代不值一文的茅草。因此我们才能悟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用意何在,从而深刻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绘本身的痛苦来体现天下的痛苦,这些就正好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写作意图。深入的解读课文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正确的把握好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了解文章的中心,洞悉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只有从各个方面全面的去解读文章,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达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学生能从中吸收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不会去曲解和误解文章的真正目的。
二、课堂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式学习
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配合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从“教”的方面来看,就是指教师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获取好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本身因地制宜,因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都不经相同,所以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更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复习或考试过程中能很快的联想起教师的课堂讲授,记起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头用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当代许多名人与命运抗争的话题,如:霍金、张海迪等等,再由教师说到我国的作家史铁生其实也在与命运抗争,并且是地坛让他在抗争中获得了新生。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地坛”,再分别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描绘出修饰地坛中景物中一些关键词句,领悟出地坛古老荒凉却又生机盎然的特点,得出结论:作者在地坛中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感悟。紧接着教师再峰回一转:除了地坛以外,文章中还有谁始终伴随着作者,那就是他伟大的母亲。接着分析作者母亲“苦难而伟大”、“命运艰难而意志坚定”等等各种特点。从而使得学生更能深刻的了解文章内涵,抓住文章的主旨,加深以后的记忆。
如教学《故都的秋》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时,教师首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脚为何要踏上去?作者为什么就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而是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虽然只加了一个“也”字,似乎是在与另外的一种景象相比较,那另外的一种景象又是什么景象?这些都会调动学生的想象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对问题进行回答,然后通过这种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了作者所描绘凄美的意境中去,然后来感受故都秋的韵味。
三、课后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复习和消化文章
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没有听懂的难题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课后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堂上没有听懂的一些内容,不能马马虎虎地一带而过,才能保证学生的语文成绩有质的飞跃。因而,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務和学生实际为同时,可以适量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练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真正帮助学生劳劳的掌握和消化课堂内容。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文章《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图书馆查阅毛泽东的生平;列举毛泽东平时喜欢的一些爱好,包括书籍、音乐等等。通过这些内容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后面的课后习题,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学习兴味盎然,更深一个层次的去了解文章,加深印象。
总之,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本着为一切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原则,使每一个环节力臻完美,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然而,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课堂模式也就固定化了,学生会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对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规定的法规,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式。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消化文章,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该重点的广泛吸收好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一套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教师要深刻解读文章
教师课前解读文章应该认认真真地钻研,实事求是的理解,细致入微的分析,恰如其分的归纳。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挖掘文章的内涵,万万不可脱离文章去臆想捏造,去寻求表面上的光鲜。如果对文章的解读不够深入,那么好的课堂教学也只是一句空话。
文言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指当着面带愠怒老翁的面,村童居然公然抱起稻草,招摇过市地走入竹林。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如若不仔细的想,不再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就会觉得作者真的很幽默,描绘出这样好气又好笑的场面。如果再深入的去想一下:“‘群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这能说明什么?”立马就会想到“贫穷”,若再进一步的去解读,就会想到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想到当时天下平民民不聊生、贫穷潦倒的局面。那么群童正是由于家境的贫寒,才会当着老翁的面去做盗贼,抱走那些现代不值一文的茅草。因此我们才能悟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用意何在,从而深刻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绘本身的痛苦来体现天下的痛苦,这些就正好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写作意图。深入的解读课文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正确的把握好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了解文章的中心,洞悉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只有从各个方面全面的去解读文章,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达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学生能从中吸收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不会去曲解和误解文章的真正目的。
二、课堂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式学习
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配合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从“教”的方面来看,就是指教师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获取好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本身因地制宜,因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都不经相同,所以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更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复习或考试过程中能很快的联想起教师的课堂讲授,记起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头用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当代许多名人与命运抗争的话题,如:霍金、张海迪等等,再由教师说到我国的作家史铁生其实也在与命运抗争,并且是地坛让他在抗争中获得了新生。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地坛”,再分别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描绘出修饰地坛中景物中一些关键词句,领悟出地坛古老荒凉却又生机盎然的特点,得出结论:作者在地坛中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感悟。紧接着教师再峰回一转:除了地坛以外,文章中还有谁始终伴随着作者,那就是他伟大的母亲。接着分析作者母亲“苦难而伟大”、“命运艰难而意志坚定”等等各种特点。从而使得学生更能深刻的了解文章内涵,抓住文章的主旨,加深以后的记忆。
如教学《故都的秋》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时,教师首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脚为何要踏上去?作者为什么就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而是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虽然只加了一个“也”字,似乎是在与另外的一种景象相比较,那另外的一种景象又是什么景象?这些都会调动学生的想象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对问题进行回答,然后通过这种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了作者所描绘凄美的意境中去,然后来感受故都秋的韵味。
三、课后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复习和消化文章
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没有听懂的难题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课后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堂上没有听懂的一些内容,不能马马虎虎地一带而过,才能保证学生的语文成绩有质的飞跃。因而,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務和学生实际为同时,可以适量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练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真正帮助学生劳劳的掌握和消化课堂内容。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文章《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图书馆查阅毛泽东的生平;列举毛泽东平时喜欢的一些爱好,包括书籍、音乐等等。通过这些内容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后面的课后习题,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学习兴味盎然,更深一个层次的去了解文章,加深印象。
总之,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本着为一切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原则,使每一个环节力臻完美,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