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允价值的运用在近年来尤为普遍,尤其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首,随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下,公允价值在我国未来会被广泛借鉴,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内涵的研究,引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和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评价风险,提出如何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的对策,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监管机制两个方面来避免因为公允价值所引起的风险。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监管体制
公允价值(fair value)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不过由于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获得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依然存在可探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列为主要计量属性之一,给出的定义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买卖双方均自愿地在对被交易资产相关情况拥有合理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公平交易而成交的金额。虽然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充满重重阻力,但从国际上看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己是大势所趋。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出现一些问题还有待探讨。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1.可靠性难以保证。
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众所周知,历史成本是根据过去的、实实在在的交易所记录的数据。在我国,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作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依靠股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参考价值,缺乏可靠性。
2.不同银行选择不同的估值模型,缺乏可比性。
在公允价值的实践中,对同一类金融工具并非所有金融机构都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如我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采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主要包括:政府、公共实体、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发行的债券;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对类似债券没有选择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是按照实际利率法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观差异也会影响会计信息数据的可比性。
3、计量复杂,操作难度大
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有成本法、市价法和收益法,但这三种方法都有一个约束条件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正常运行。对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金融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司空见惯,常常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估算,而这又受到模型选择和内在假设的影响,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流入时间、折现率、波动性和信用风险等。对于风险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同样的估值方法也有可能因为输入信息、参数的不同导致公允价值产生较大差异,所以估值的复杂性会对会计人员的操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公允价值在银行业应用中的问题
1、银行顺周期效应
经济高涨时市场价值的上升推高了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导致银行资产和利润的虚增,刺激银行扩大信贷规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泡沫不断滋生、膨胀,风险逐渐积累。当经济衰退时资产的账面价值不断下降,促使面临资本监管约束的银行被迫抛售资产,资产价格的下降促使同类银行也进一步抛售,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速经济的衰退。因此不利于金融稳定监管目标的实现。
2、资本充足性评价
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性进行监管是现代银行审慎性监管的核心内容。监管当局通过资本充足率水平可以评价银行抗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能力。
在公允价值会计框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在影响银行会计资本的同时,往往也会影响银行的监管资本,使其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在性质和数量上产生新的不一致。无论是核心资本还是附属资本,由于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值变化均会出现更加频繁的波动。具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化直接进入损益;按照现金流套期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化直接计入资本;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变化导致某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发生损益;各类持有待售金融工具的累计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资本,同时其实际损失在损益表中予以确认。这些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或者直接导致了银行资本的变化,或者通过导致银行留存收益的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估值模型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会给监管者和市场带来银行资本充足性评价方面不必要的干扰。这是因为,首先,从审慎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的资本,特别是针对银行帐户风险提取的资本应是持久的,只有已经实现的利润才能被认为是资本,而尚未实现的利润作为资本是不合格的。其次,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虽然要求银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披露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银行在提供这些理由、事实和依据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并且在不同的时点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致使银行监管机构很难判断和评价银行的真实业绩和银行资本状况。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监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监管人员要在短期内全面掌握这些专业技术是相当困难的。
三、如何减少公允价值运用带来的风险
目前,在全球对公允价值的推崇和应用已成定局,随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在未来肯定会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不再是讨论“应该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而是 “如何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所以面对以上各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尽量减少应用公允价值不当带来的风险。 (一)外部环境的改善
1.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等,要使金融工具市场沿着充分竞争的市场化方向深入发展,从而使公允价值的获得更客观、更有效、更经济。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同时,还要加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交所和新闻媒体等在内的社会监督,促使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2.相关机构应出台公允价值运用细则
公允价值会计是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化越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越高。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应该在公允价值计量上, 特别是在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方面, 多多引导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应该在资产定价上特别是金融资产定价上有可以遵循或者参考的标准, 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引导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目的。
3.培养大批专业会计人员
由于新会计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增加了大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显然,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目前的职业判断水平还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判断水平显得尤为必要并且可操作性也较大。高校在培养会计人员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时,应尤其注重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培养,因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本身会滋生利润操纵的空间,所以在培养会计人员对市场的把握和敏感能力时,也应注重人格的教育。
(二)内部监管机制的协调
1.建立逆经济周期监管体制
我国有关机构已经考虑在现有监管指标基础上,加入逆经济周期指标,从动态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覆盖率、差别化流动性比率和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逆周期监管。除了要补充逆经济周期监管指标外, 还需建立和完善逆向的货币信贷调整机制。在经济繁荣期,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从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退出, 投向高科技新型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控制信贷结构风险;在经济衰期,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公布重点行业、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定期评估银行使用公允价值对整体风险计量、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从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性角度看,一是进一步明确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运用指引, 对流动性不足金融产品要定期确定其风险溢价,二是根据市场的剧烈波动,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估值储备或进行估值调整,将估值过程与利润、权益之间的关系适当弱化;三是增加估值技术、模型、假设和风险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并充分披露。
2.公允价值的实践与监管政策的协调
公允价值计量与监管政策的差异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从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应着力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统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框架,使监管当局能够及时获得对公允价值计量及风险进行评价的信息,保持监管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上市银行应以实施公允价值计量为契机,适度考虑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相关要求,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一要按照新准则改造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解决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与新会计准则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商业银行要在改造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分类质量,完善风险管理功能。三是商业银行要按照公允价值估值的内在要求,加快研发内部评估模型,做好估值模型的压力测试和校验工作。四是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公允价值估值程序,从制度上杜绝放松监督或机械运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问题。
3.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对于国际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与监管政策不同步带来的分歧和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采取审慎的、前瞻性的监管标准,努力使会计制度变革符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在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并鼓励各国监管当局在不改变监管框架的前提下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进行监管资本的调整。银监会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积极应对公允价值计量对监管资本带来的挑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比如公允价值计量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尤其计量中存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很容易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所以慎重选择适合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和程度。尤其是银行业要不断探索研究,寻求解决方法,相信公允价值的应用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斌、冯建迪,公允价值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0年4、4)。
[2]尹带平,商业银行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现状与完善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3、5)。
[3]赵平,实施公允价会计对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金融监管,2010、9)。
[4]刘锦莲,我国上市银行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分析(财税金融,2011、4)。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监管体制
公允价值(fair value)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不过由于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获得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依然存在可探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列为主要计量属性之一,给出的定义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买卖双方均自愿地在对被交易资产相关情况拥有合理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公平交易而成交的金额。虽然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充满重重阻力,但从国际上看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己是大势所趋。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出现一些问题还有待探讨。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1.可靠性难以保证。
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众所周知,历史成本是根据过去的、实实在在的交易所记录的数据。在我国,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作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依靠股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参考价值,缺乏可靠性。
2.不同银行选择不同的估值模型,缺乏可比性。
在公允价值的实践中,对同一类金融工具并非所有金融机构都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如我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采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主要包括:政府、公共实体、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发行的债券;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对类似债券没有选择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是按照实际利率法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观差异也会影响会计信息数据的可比性。
3、计量复杂,操作难度大
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有成本法、市价法和收益法,但这三种方法都有一个约束条件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正常运行。对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金融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司空见惯,常常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估算,而这又受到模型选择和内在假设的影响,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流入时间、折现率、波动性和信用风险等。对于风险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同样的估值方法也有可能因为输入信息、参数的不同导致公允价值产生较大差异,所以估值的复杂性会对会计人员的操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公允价值在银行业应用中的问题
1、银行顺周期效应
经济高涨时市场价值的上升推高了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导致银行资产和利润的虚增,刺激银行扩大信贷规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泡沫不断滋生、膨胀,风险逐渐积累。当经济衰退时资产的账面价值不断下降,促使面临资本监管约束的银行被迫抛售资产,资产价格的下降促使同类银行也进一步抛售,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速经济的衰退。因此不利于金融稳定监管目标的实现。
2、资本充足性评价
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性进行监管是现代银行审慎性监管的核心内容。监管当局通过资本充足率水平可以评价银行抗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能力。
在公允价值会计框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在影响银行会计资本的同时,往往也会影响银行的监管资本,使其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在性质和数量上产生新的不一致。无论是核心资本还是附属资本,由于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值变化均会出现更加频繁的波动。具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化直接进入损益;按照现金流套期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化直接计入资本;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变化导致某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发生损益;各类持有待售金融工具的累计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资本,同时其实际损失在损益表中予以确认。这些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或者直接导致了银行资本的变化,或者通过导致银行留存收益的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估值模型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会给监管者和市场带来银行资本充足性评价方面不必要的干扰。这是因为,首先,从审慎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的资本,特别是针对银行帐户风险提取的资本应是持久的,只有已经实现的利润才能被认为是资本,而尚未实现的利润作为资本是不合格的。其次,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虽然要求银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披露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银行在提供这些理由、事实和依据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并且在不同的时点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致使银行监管机构很难判断和评价银行的真实业绩和银行资本状况。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监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监管人员要在短期内全面掌握这些专业技术是相当困难的。
三、如何减少公允价值运用带来的风险
目前,在全球对公允价值的推崇和应用已成定局,随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在未来肯定会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不再是讨论“应该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而是 “如何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所以面对以上各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尽量减少应用公允价值不当带来的风险。 (一)外部环境的改善
1.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等,要使金融工具市场沿着充分竞争的市场化方向深入发展,从而使公允价值的获得更客观、更有效、更经济。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同时,还要加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交所和新闻媒体等在内的社会监督,促使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2.相关机构应出台公允价值运用细则
公允价值会计是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化越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越高。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应该在公允价值计量上, 特别是在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方面, 多多引导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应该在资产定价上特别是金融资产定价上有可以遵循或者参考的标准, 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引导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目的。
3.培养大批专业会计人员
由于新会计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增加了大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显然,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目前的职业判断水平还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判断水平显得尤为必要并且可操作性也较大。高校在培养会计人员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时,应尤其注重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培养,因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本身会滋生利润操纵的空间,所以在培养会计人员对市场的把握和敏感能力时,也应注重人格的教育。
(二)内部监管机制的协调
1.建立逆经济周期监管体制
我国有关机构已经考虑在现有监管指标基础上,加入逆经济周期指标,从动态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覆盖率、差别化流动性比率和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逆周期监管。除了要补充逆经济周期监管指标外, 还需建立和完善逆向的货币信贷调整机制。在经济繁荣期,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从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退出, 投向高科技新型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控制信贷结构风险;在经济衰期,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公布重点行业、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定期评估银行使用公允价值对整体风险计量、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从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性角度看,一是进一步明确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运用指引, 对流动性不足金融产品要定期确定其风险溢价,二是根据市场的剧烈波动,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估值储备或进行估值调整,将估值过程与利润、权益之间的关系适当弱化;三是增加估值技术、模型、假设和风险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并充分披露。
2.公允价值的实践与监管政策的协调
公允价值计量与监管政策的差异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从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应着力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统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框架,使监管当局能够及时获得对公允价值计量及风险进行评价的信息,保持监管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上市银行应以实施公允价值计量为契机,适度考虑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相关要求,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一要按照新准则改造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解决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与新会计准则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商业银行要在改造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分类质量,完善风险管理功能。三是商业银行要按照公允价值估值的内在要求,加快研发内部评估模型,做好估值模型的压力测试和校验工作。四是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公允价值估值程序,从制度上杜绝放松监督或机械运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问题。
3.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对于国际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与监管政策不同步带来的分歧和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采取审慎的、前瞻性的监管标准,努力使会计制度变革符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在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并鼓励各国监管当局在不改变监管框架的前提下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进行监管资本的调整。银监会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积极应对公允价值计量对监管资本带来的挑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比如公允价值计量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尤其计量中存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很容易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所以慎重选择适合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和程度。尤其是银行业要不断探索研究,寻求解决方法,相信公允价值的应用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斌、冯建迪,公允价值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0年4、4)。
[2]尹带平,商业银行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现状与完善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3、5)。
[3]赵平,实施公允价会计对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金融监管,2010、9)。
[4]刘锦莲,我国上市银行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分析(财税金融,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