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后,体育课堂还要不要传授“运动技能”,这成了教学争论的一个焦点。从毛振明教授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体育课不仅要教运动技能,而且还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通过多次参加市上组织的观摩课,研讨课以及赛课,总体感觉大多体育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老师教授学生技能技巧上下的工夫不够,没有过重强调运动技能教学,而是一种淡化,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学生体育课堂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这样才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
一、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必要性
过去的体育课程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教学弊端。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避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对运动技能教学不敢轻易涉足。面对技术教学内容,有的是以“淡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运动技术教学的要求不再严谨,比如投掷技术要领只是“蜻蜒点水”,浅尝辙止,没有深入剖析,更没有正确的技术纠正。学生们只是学会了模仿,学会的只是投掷技术皮毛。这部分教师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处理运动技术教学,是担心技术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担心弄不好会让其他教师产生传统教学的质疑。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干脆不再教运动技术,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运动技术教学已经没有必要性,体育课教那些传统的投掷、奔跑、技巧等运动项目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没有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会了学生推铅球,难道让学生今后用推铅球锻炼身体不成?”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首先学生应该具有体育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体育锻炼能力并非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积累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更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体育锻炼的方法。必定要以某些运动技能做载体。也许学生可以不学会推铅球,但学生或许需要学会打篮球、学会打乒乓球、羽毛球,因为今后他们要用这类体育项目开展体育锻炼。也许学生不必学会100米该如何“冲刺”,不必在乎800米能跑多少成绩,但是学生必须知道长跑、短跑练习中应该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必须知道奔跑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好运动项目之一。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学习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水平阶段应该达到何种运动技能都有明确要求,这就表明,新课程体育课必须开展“运动技能”教学。
二、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片面性
关于这一个问题,毛振明教授有一篇专题讨论文章曾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文章中毛振明教授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潮流,也不符合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和方向,不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他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那么淡化了的运动技能是什么样子?他认为那些主张“淡化技能教学”的教师不外乎两种担心:一是担心运动技能教学有传统教学的嫌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担心运动技能教学会影响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它领域目标的完成。但是毛振明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的确要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但它绝不是否定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教学之所以被称为教学,就是因为它有“教”又有“学”。如果不教运动技能,体育课还能“教”什么?学生又能“学”什么呢?难道体育教学仅仅是搞游戏搞活动吗?那体育课不就变成了活动课、游玩课、休闲课了吗?如果没有了技能教学,那体育教学又怎么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随随便便玩玩怎能起到身体锻炼的效果?另外,新课程打破了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后,又增加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些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那么这个“载体”和“途径”又是什么呢?毛振明教授认为,既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都是依托在体育教学这个基本要素上的东西,那么,运动技能教学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和“途径”。
现在有些体育课几乎“放弃”了运动技能教学,或者“蜻蜒点水”式的走走过场,一堂课中绝大部分是游戏活动,而有的体育课冠以“研究学习”的名义,一节课都在那里“讨论”呀“探究”呀,把技能教学降到了最低点,这样的体育课教学显然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放弃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失去了它的应有本色。
说到此,有些体育教师可能会问,体育课既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又要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那么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到底该怎么教?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问题,是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内容。
三、开展运动技能教学与新兴教学模式的和谐统一性
1.让生活化的运动技能走进体育课堂
终身体育有别于竞技体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终身体育是生活性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终身开展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竞技体育培养的是体育尖子,培养的是参加高水平体育竞技的技术人才。现实中,学生将来可以不参加体育竞技,因此我们不必期望每个学生都成为高水平的体育技术人才。但是学生将来一定会走上社会,一定希望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保障他的生活和工作,因而他必须参加身体锻炼。因此,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开展的运动技能教学应该突出生活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传统的运动技能生活化,让那些生活化的运动技能走进体育课堂。
2.运动技能教材的生活化教学处理
如何作运动技能生活化教学呢?毛振明教授根据现在运动技能教材现状,将它们分为四个层次,即:精学教材、粗学教材、介绍性教材、锻炼性教材。
(1)精学教材:是一些常见的、可行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场地允许、与学校传统项目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形体操等。
(2)粗学教材:是一些未来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有必要且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学条件允许的项目,如棒球、铁环、体育舞蹈、羽毛球、郊游和野营、形体训练等。
(3)介绍性教材:是一些没有必要掌握的,但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的或者体验的运动文化和项目的有关知识,如高尔夫球、保龄球、跳水、竞技体操、网球、台球、汽车拉力赛、极限运动、NBA篮球、足球联赛等。
(4)锻炼性教材:主要是指体育课堂中需要锻炼的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支撑、攀爬、钻越、搬运、负重等能力。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以及精学、粗学教材有关的专项素质练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等。
在安排课堂教学容量的原则上,精学教材要多排多练,因为精学教材都是学生喜欢的,而且有广泛的生活基础,最切合开展终身体育的要求。粗学教材要少排多练,因为粗学教材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制约,有一定的生活限制。锻炼性教材要多排少练,因为锻炼性教材缺乏趣味性,多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但这些教材又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活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提高,应该多排课时,以多排少练的方式缓解学生的情感。介绍性教材要少排少练,因为这些教材不一定用于教学或者不一定用于锻炼,但是它们却是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门,从体育欣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就足够了。
3.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过去的体育课,军训化的教学方式过于严肃,过于机械,从准备活动到基本部门再到结束放松,课堂结构非常呆板。如果说传统的体育课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那么这种军训化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原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结构,改变传统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军训化教学方式,应站在学生心理需求、实际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把学生平时的游戏、活动、劳动等方式方法提炼成体育课堂教学方式,让情景、音乐、竞赛等成为教学的烘托,使每一次教学都让学生产生生活感、活动感,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之后在今后的生活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
[2]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与运动学院杂志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通过多次参加市上组织的观摩课,研讨课以及赛课,总体感觉大多体育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老师教授学生技能技巧上下的工夫不够,没有过重强调运动技能教学,而是一种淡化,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学生体育课堂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这样才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
一、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必要性
过去的体育课程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教学弊端。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避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对运动技能教学不敢轻易涉足。面对技术教学内容,有的是以“淡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运动技术教学的要求不再严谨,比如投掷技术要领只是“蜻蜒点水”,浅尝辙止,没有深入剖析,更没有正确的技术纠正。学生们只是学会了模仿,学会的只是投掷技术皮毛。这部分教师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处理运动技术教学,是担心技术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担心弄不好会让其他教师产生传统教学的质疑。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干脆不再教运动技术,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运动技术教学已经没有必要性,体育课教那些传统的投掷、奔跑、技巧等运动项目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没有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会了学生推铅球,难道让学生今后用推铅球锻炼身体不成?”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首先学生应该具有体育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体育锻炼能力并非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积累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更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体育锻炼的方法。必定要以某些运动技能做载体。也许学生可以不学会推铅球,但学生或许需要学会打篮球、学会打乒乓球、羽毛球,因为今后他们要用这类体育项目开展体育锻炼。也许学生不必学会100米该如何“冲刺”,不必在乎800米能跑多少成绩,但是学生必须知道长跑、短跑练习中应该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必须知道奔跑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好运动项目之一。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学习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水平阶段应该达到何种运动技能都有明确要求,这就表明,新课程体育课必须开展“运动技能”教学。
二、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片面性
关于这一个问题,毛振明教授有一篇专题讨论文章曾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文章中毛振明教授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潮流,也不符合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和方向,不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他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那么淡化了的运动技能是什么样子?他认为那些主张“淡化技能教学”的教师不外乎两种担心:一是担心运动技能教学有传统教学的嫌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担心运动技能教学会影响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它领域目标的完成。但是毛振明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的确要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但它绝不是否定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教学之所以被称为教学,就是因为它有“教”又有“学”。如果不教运动技能,体育课还能“教”什么?学生又能“学”什么呢?难道体育教学仅仅是搞游戏搞活动吗?那体育课不就变成了活动课、游玩课、休闲课了吗?如果没有了技能教学,那体育教学又怎么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随随便便玩玩怎能起到身体锻炼的效果?另外,新课程打破了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后,又增加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些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那么这个“载体”和“途径”又是什么呢?毛振明教授认为,既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都是依托在体育教学这个基本要素上的东西,那么,运动技能教学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和“途径”。
现在有些体育课几乎“放弃”了运动技能教学,或者“蜻蜒点水”式的走走过场,一堂课中绝大部分是游戏活动,而有的体育课冠以“研究学习”的名义,一节课都在那里“讨论”呀“探究”呀,把技能教学降到了最低点,这样的体育课教学显然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放弃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失去了它的应有本色。
说到此,有些体育教师可能会问,体育课既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又要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那么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到底该怎么教?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问题,是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内容。
三、开展运动技能教学与新兴教学模式的和谐统一性
1.让生活化的运动技能走进体育课堂
终身体育有别于竞技体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终身体育是生活性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终身开展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竞技体育培养的是体育尖子,培养的是参加高水平体育竞技的技术人才。现实中,学生将来可以不参加体育竞技,因此我们不必期望每个学生都成为高水平的体育技术人才。但是学生将来一定会走上社会,一定希望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保障他的生活和工作,因而他必须参加身体锻炼。因此,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开展的运动技能教学应该突出生活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传统的运动技能生活化,让那些生活化的运动技能走进体育课堂。
2.运动技能教材的生活化教学处理
如何作运动技能生活化教学呢?毛振明教授根据现在运动技能教材现状,将它们分为四个层次,即:精学教材、粗学教材、介绍性教材、锻炼性教材。
(1)精学教材:是一些常见的、可行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场地允许、与学校传统项目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形体操等。
(2)粗学教材:是一些未来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有必要且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学条件允许的项目,如棒球、铁环、体育舞蹈、羽毛球、郊游和野营、形体训练等。
(3)介绍性教材:是一些没有必要掌握的,但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的或者体验的运动文化和项目的有关知识,如高尔夫球、保龄球、跳水、竞技体操、网球、台球、汽车拉力赛、极限运动、NBA篮球、足球联赛等。
(4)锻炼性教材:主要是指体育课堂中需要锻炼的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支撑、攀爬、钻越、搬运、负重等能力。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以及精学、粗学教材有关的专项素质练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等。
在安排课堂教学容量的原则上,精学教材要多排多练,因为精学教材都是学生喜欢的,而且有广泛的生活基础,最切合开展终身体育的要求。粗学教材要少排多练,因为粗学教材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制约,有一定的生活限制。锻炼性教材要多排少练,因为锻炼性教材缺乏趣味性,多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但这些教材又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活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提高,应该多排课时,以多排少练的方式缓解学生的情感。介绍性教材要少排少练,因为这些教材不一定用于教学或者不一定用于锻炼,但是它们却是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门,从体育欣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就足够了。
3.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过去的体育课,军训化的教学方式过于严肃,过于机械,从准备活动到基本部门再到结束放松,课堂结构非常呆板。如果说传统的体育课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那么这种军训化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原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结构,改变传统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军训化教学方式,应站在学生心理需求、实际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把学生平时的游戏、活动、劳动等方式方法提炼成体育课堂教学方式,让情景、音乐、竞赛等成为教学的烘托,使每一次教学都让学生产生生活感、活动感,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之后在今后的生活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
[2]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与运动学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