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山庙会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它是普通民众参与性最强、互动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式,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北山庙会融佛、道、儒、萨满、俗家于一体,不仅是感谢诸神、祈愿纳吉的场所,更是多个民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寄托,是集中传承传统民间地域文化的文化空间,承载着珍贵的民俗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北山庙会;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3 【文献标识码】A
北山庙会是东北三省形成时间最早的庙会,自清代以来便盛誉关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会期最多、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所以在东北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北山庙会是吉林市传承历史悠久的大型民俗活动,于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发[2011]第14号)。北山庙会融佛、道、儒、萨满、俗家于一体,是群众在生活中形成的民间约定俗成,在长期的传承活动中包含着自然、文化和社会三重属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空间。
本文从文化空间角度出发,探析北山庙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进一步提出未来保护构想。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時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与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其中,“文化空间”这一词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被凸显出来。[1]在1998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明确界定了“文化空间”的意义:它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同程表等) 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2] 随后,我国学者向云驹从人类学角度提出“文化空间”区别于“唯物”空间,是包含着自然、文化和社会三重属性的“文化场”。文化空间是有一个文化场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态的物理“场”。民俗学家乌丙安曾说:“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遍布在我国各地、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或花儿会、 歌圩、赶坳之类)、集市(巴扎)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3]综上所述,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北山庙会概况
北山庙会一年当中有10多个会期,包括农历大年初一的弥勒佛诞辰日庙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三个观世音菩萨庙会,农历三月三的胡仙堂庙会,农历三月十八的老狼神庙会,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庙会,农历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农历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的关帝庙会等。在众多的庙会会期中,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庙会是关帝庙会、药王庙会和娘娘庙会。
北山庙宇群中,建造最早的庙宇是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北山东峰前沿巍峨耸立。关帝庙规模宏大,飞檐斗拱,碧彩辉煌,因为庙宇中主祀关帝在佛、道、儒、萨满及俗家等教均有神职,关帝在佛教被尊为伽蓝菩萨、在道教被尊为关圣帝君,在儒教被尊为武圣人,被老百姓尊为关老爷,它集顿悟禅心、旷达淡泊、平静冲和、忠孝节义于一体,是满汉等多民族共同信奉的神祇,信众最多,因此关帝庙建成后不久便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庙会。后来,随着清朝各代及民国十三年、十八年等多次大规模维修、扩建,关帝庙形成了宏大的规模,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北山关帝庙会。据《吉林通志》记载:“十三日俗为关帝单刀赴会,北山庙演戏,前一日俗称为磨刀期,虽旱必雨。”农历六月二十四相传是关帝的诞辰日,自然要隆重祭祀庆祝。因此,农历的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是北山关帝庙会。
北山药王庙,原名三皇庙,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与关帝庙一墙之隔,建有南北两个山门,有正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三楹,西为眼药池,再西为春江阁,旁边有灵仙堂。大殿正中主祀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左右两侧配祀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大殿两厢配祀吴岐伯、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等名医。农历四月二十八,是北山药王庙会。据说在1984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这一天,赶庙会的人多达30余万。每年的药王庙会,都是一场民俗祭祀活动,山上山下,人山人海,焚香祭祀,信众们祈求除瘟剪疾、驱病免灾。
北山东峰之巅,依托山势错落而建的是玉皇阁,它是吉林北山庙宇群中最雄伟的庙宇。玉皇阁内有一座娘娘殿,供奉着云霄娘娘、琼霄娘娘和碧霄娘娘。每年的四月十八是娘娘庙会,善男信女们来到娘娘殿,为求子、为祛病,为心底愿望做虔诚的祈祷,也为得偿所愿感谢诸位神灵。
三、北山庙会价值分析
(一)民俗价值
北山庙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追溯它的起源与清代的闯关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流民”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涌来,虽然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但是心底的信仰没有改变,他们带着各自的信仰汇聚到吉林北山,也就形成了北山庙会佛、道、儒、萨满及俗家融为一体的独特形式。人们各怀热愿拜祭神祇,以求解脱忧愁、愉悦精神,也由此,“赶庙会”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渊源的人们的共同民俗文化记忆。
(二)经济价值
拜祭诸位神灵后,信众们并不是马上回家,而是浑身轻松、精神愉快地在北山里走走逛逛。这时,热闹的市集便开始了。三百多年来,随着庙会的兴盛,各种百货、商贸买卖、饮食小吃等也越来越多。逛庙会购买纸葫芦,悬挂家中,用来寄托祈求药王赐予灵丹妙药,以求祛病安康、身体强壮的美好愿望;逛庙会买翠花,它花形美丽、色彩艳丽,戴在头上、胸前,做压鬓花或做家中装饰,它在北山庙会上的销量很大,远销辽宁、黑龙江,北山庙会成为了翠花批发零售的大卖场;逛庙会买满族特色商品,如牛皮靰鞡、坤秋帽、坎肩、花布格格、嘎拉哈等;逛庙会吃满族特色食品,如萨其马、饸饹、蜜饯、豆面饽饽等。庙会上百货的交易形成了商业贸易,切实拉动了地方经济。 (三)社会价值
北山庙会不仅仅是宗教活动和商业集市活动,它也承载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庙会时,演酬神戏的、演野台子戏的、撂地摊唱“滚地包”的、说书讲古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到处都是,娱神娱人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乐趣,人们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走进了庙宇,共赏酬神娱人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四、北山庙会作为文化空间的保护构想
北山庙会传承了300多年,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北山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文化空间更直观地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未来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整體性保护北山庙会,延续和发展民俗文化这一重要元素,北山庙会要进一步提升多元互动的可能,本文从文化空间建设角度提出几点保护构想:首先,在社会层面上,要深化对北山庙会这一文化元素的认知,从政策、资金上扶持北山庙会传承。文化部门要多在庙会上组织大型文化活动,汉族、满族、朝鲜族等汇聚一起开展民俗文化展演。在会期内策划推出书画展、“我在北山逛庙会”征文、“二人转迷”大聚会等活动,号召群众进一步参与到北山庙会活动中来。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北山庙会要进一步恢复传统商业,重拾满族传统美食,重拾传统文化节目表演,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传统武术、传统戏曲表演融入到庙会体系中,深化庙会内涵,推介地方优秀特色产品。再次,在宣传层面上,要扩大每个庙会会期的宣传半径,增加宣传媒体,强化宣传效果,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对每个会期进行提前预告,扩大北山庙会这一文化空间的影响力。最后,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进一步对北山庙会的民俗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探析,从历史传承中挖掘出庙会的新内涵,迎合时代发展,建立符合群众需要的北山庙会文化空间,让吉林北山庙会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科学的整体性保护,让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49.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1-22.
[3]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 民间文学论坛,2007(1):98-100.
[4]当代庙会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东岳庙会为例[J].刘晓.青海社会科学,2013(1).
[5]李少惠,赵军义,于浩.文化治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中国陇南乞巧节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8(2).
[6]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以宜兰大福补天宫的女娲娘娘信仰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9(1).
[7]秦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精神认知的价值空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58-161.
作者简介:白宇(1984-),女,吉林省吉林市,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北山庙会;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3 【文献标识码】A
北山庙会是东北三省形成时间最早的庙会,自清代以来便盛誉关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会期最多、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所以在东北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北山庙会是吉林市传承历史悠久的大型民俗活动,于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发[2011]第14号)。北山庙会融佛、道、儒、萨满、俗家于一体,是群众在生活中形成的民间约定俗成,在长期的传承活动中包含着自然、文化和社会三重属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空间。
本文从文化空间角度出发,探析北山庙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进一步提出未来保护构想。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時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与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其中,“文化空间”这一词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被凸显出来。[1]在1998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明确界定了“文化空间”的意义:它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同程表等) 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2] 随后,我国学者向云驹从人类学角度提出“文化空间”区别于“唯物”空间,是包含着自然、文化和社会三重属性的“文化场”。文化空间是有一个文化场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态的物理“场”。民俗学家乌丙安曾说:“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遍布在我国各地、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或花儿会、 歌圩、赶坳之类)、集市(巴扎)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3]综上所述,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北山庙会概况
北山庙会一年当中有10多个会期,包括农历大年初一的弥勒佛诞辰日庙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三个观世音菩萨庙会,农历三月三的胡仙堂庙会,农历三月十八的老狼神庙会,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庙会,农历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农历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的关帝庙会等。在众多的庙会会期中,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庙会是关帝庙会、药王庙会和娘娘庙会。
北山庙宇群中,建造最早的庙宇是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北山东峰前沿巍峨耸立。关帝庙规模宏大,飞檐斗拱,碧彩辉煌,因为庙宇中主祀关帝在佛、道、儒、萨满及俗家等教均有神职,关帝在佛教被尊为伽蓝菩萨、在道教被尊为关圣帝君,在儒教被尊为武圣人,被老百姓尊为关老爷,它集顿悟禅心、旷达淡泊、平静冲和、忠孝节义于一体,是满汉等多民族共同信奉的神祇,信众最多,因此关帝庙建成后不久便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庙会。后来,随着清朝各代及民国十三年、十八年等多次大规模维修、扩建,关帝庙形成了宏大的规模,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北山关帝庙会。据《吉林通志》记载:“十三日俗为关帝单刀赴会,北山庙演戏,前一日俗称为磨刀期,虽旱必雨。”农历六月二十四相传是关帝的诞辰日,自然要隆重祭祀庆祝。因此,农历的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是北山关帝庙会。
北山药王庙,原名三皇庙,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与关帝庙一墙之隔,建有南北两个山门,有正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三楹,西为眼药池,再西为春江阁,旁边有灵仙堂。大殿正中主祀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左右两侧配祀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大殿两厢配祀吴岐伯、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等名医。农历四月二十八,是北山药王庙会。据说在1984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这一天,赶庙会的人多达30余万。每年的药王庙会,都是一场民俗祭祀活动,山上山下,人山人海,焚香祭祀,信众们祈求除瘟剪疾、驱病免灾。
北山东峰之巅,依托山势错落而建的是玉皇阁,它是吉林北山庙宇群中最雄伟的庙宇。玉皇阁内有一座娘娘殿,供奉着云霄娘娘、琼霄娘娘和碧霄娘娘。每年的四月十八是娘娘庙会,善男信女们来到娘娘殿,为求子、为祛病,为心底愿望做虔诚的祈祷,也为得偿所愿感谢诸位神灵。
三、北山庙会价值分析
(一)民俗价值
北山庙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追溯它的起源与清代的闯关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流民”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涌来,虽然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但是心底的信仰没有改变,他们带着各自的信仰汇聚到吉林北山,也就形成了北山庙会佛、道、儒、萨满及俗家融为一体的独特形式。人们各怀热愿拜祭神祇,以求解脱忧愁、愉悦精神,也由此,“赶庙会”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渊源的人们的共同民俗文化记忆。
(二)经济价值
拜祭诸位神灵后,信众们并不是马上回家,而是浑身轻松、精神愉快地在北山里走走逛逛。这时,热闹的市集便开始了。三百多年来,随着庙会的兴盛,各种百货、商贸买卖、饮食小吃等也越来越多。逛庙会购买纸葫芦,悬挂家中,用来寄托祈求药王赐予灵丹妙药,以求祛病安康、身体强壮的美好愿望;逛庙会买翠花,它花形美丽、色彩艳丽,戴在头上、胸前,做压鬓花或做家中装饰,它在北山庙会上的销量很大,远销辽宁、黑龙江,北山庙会成为了翠花批发零售的大卖场;逛庙会买满族特色商品,如牛皮靰鞡、坤秋帽、坎肩、花布格格、嘎拉哈等;逛庙会吃满族特色食品,如萨其马、饸饹、蜜饯、豆面饽饽等。庙会上百货的交易形成了商业贸易,切实拉动了地方经济。 (三)社会价值
北山庙会不仅仅是宗教活动和商业集市活动,它也承载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庙会时,演酬神戏的、演野台子戏的、撂地摊唱“滚地包”的、说书讲古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到处都是,娱神娱人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乐趣,人们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走进了庙宇,共赏酬神娱人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四、北山庙会作为文化空间的保护构想
北山庙会传承了300多年,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北山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文化空间更直观地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未来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整體性保护北山庙会,延续和发展民俗文化这一重要元素,北山庙会要进一步提升多元互动的可能,本文从文化空间建设角度提出几点保护构想:首先,在社会层面上,要深化对北山庙会这一文化元素的认知,从政策、资金上扶持北山庙会传承。文化部门要多在庙会上组织大型文化活动,汉族、满族、朝鲜族等汇聚一起开展民俗文化展演。在会期内策划推出书画展、“我在北山逛庙会”征文、“二人转迷”大聚会等活动,号召群众进一步参与到北山庙会活动中来。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北山庙会要进一步恢复传统商业,重拾满族传统美食,重拾传统文化节目表演,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传统武术、传统戏曲表演融入到庙会体系中,深化庙会内涵,推介地方优秀特色产品。再次,在宣传层面上,要扩大每个庙会会期的宣传半径,增加宣传媒体,强化宣传效果,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对每个会期进行提前预告,扩大北山庙会这一文化空间的影响力。最后,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进一步对北山庙会的民俗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探析,从历史传承中挖掘出庙会的新内涵,迎合时代发展,建立符合群众需要的北山庙会文化空间,让吉林北山庙会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科学的整体性保护,让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49.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1-22.
[3]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 民间文学论坛,2007(1):98-100.
[4]当代庙会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东岳庙会为例[J].刘晓.青海社会科学,2013(1).
[5]李少惠,赵军义,于浩.文化治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中国陇南乞巧节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8(2).
[6]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以宜兰大福补天宫的女娲娘娘信仰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9(1).
[7]秦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精神认知的价值空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58-161.
作者简介:白宇(1984-),女,吉林省吉林市,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