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声音开启心灵之门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法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被现代语文教学实践忽视和遗忘的一种教学法,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创新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诵读法 语文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入,人们热衷于这光怪陆离的手段而越来越忽视甚至遗忘了诵读这一方法。由于缺少了读。使得课堂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古老而又被忽视了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诵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古代的语文教学都特别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品味文章。《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劝学》把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学者曾国藩对于读书也自有其独到的看法,“对于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而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教师“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由此可见,诵读法不仅是一种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被历代教育家所推重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独特地位及作用是我们所不应忽视和摒弃的,我们应继承、发展并加以创新,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现代教育。
  
  二、诵读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诵读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声音将文字转换为听觉形象的口头艺术。课堂上如能运用好这种口头艺术,这无论对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还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
  
  1 诵读法的运用,可促进师生的互动,避免课堂的沉寂与乏味,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45分钟,如果没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没有老师抑扬顿挫的诵读,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沉闷、单调。在授课时,老师如能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适当的诵读方式,或老师范读,或指导学生依据课文进行有表情地诵读,那么学生就会在文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感受文章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学习的热情也会变得热烈起来,从而使课堂的气氛得到调节。
  
  2 诵读法的运用,可以克服教师过多条分缕析的毛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清新活泼,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诗歌,通过朗读把握诗的内在情感韵律就是最“写意”的方法。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篇幅很长,但这首诗的情感随内容的展开时而激越,时而深沉,时而悲切。时而低回,就像一部交响乐充满了变化,随着情感的流程,我们可窥见一个童养媳不幸的一生以及作者对她那深沉的爱与同情。以朗读为契机。以读带动体验,费时不多效果很好。
  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地把握主体的感情、思想。而如果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则会割裂诗歌内在的韵律,破坏了诗原有的美,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 加强诵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起好的语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时,一般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要求读得准确。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属名家名篇,有着极强的示范性。这些文章为学习语言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朗读这些精品文章对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尤其是对方言区的学生。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明其义理,悟其趣味,读之如出已口,如出己心,于是优美细腻的语感便在这声音的反复中得以形成。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之后,就能自如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 加强诵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还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而要还原语气,读者则需认真揣摩,想当时的情与景,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让自己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作者正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如《苏州园林》的人工之优美,《长江三峡》的自然之奇美,《松树的风格》的思想之洁美,《威尼斯商人》的智慧之美,……读者通过朗读这些语言文字,感受不同的美,然后将这些美内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在朗读中。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对书中的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并通过声音将这些形象表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从而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
  另外,由于诵读是口、耳、眼、脑等多种机能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诵读的过程既是用声音表达读物意义的过程,也是反复体验读物感情从而准确表达读物感情的过程。因此诵读可以促进各种器官与大脑协同活动,把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注意、情感等心智活动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OECD长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援助与发展,而教育援助一直处于对非援助的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分析1995—2017年OECD数据,发现OECD教育援非在规模、结构、区域、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国际教育援助机构的鲜明特色。OECD一直重视教育援助的有效性,注重将教育援助如何促进就业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和发挥援助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放在首位。21世纪以后,OECD结合非洲国家发展实际,积极转变援
【摘要】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提问的方式,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原则 方式 实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极为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又主要
【摘要】《项脊轩志》是一篇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的散文佳品。全文言近旨运,辞约意丰,平淡中见至真,素朴中蕴浓情。只有经过诵读、玩味、凝想,你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引起自己内心的共振共鸣。  【关键词】《项脊轩志》;平淡;至真    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历经不衰、愈读愈耐人寻味,就因为作者善于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浓缩到特定的形象之中。明代杰出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含而不露、以
英国萨顿信托(Sutton Trust)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包括数学和英语在内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中,只有24%的白人工薪家庭男生拿到5门C以上成绩,而全国的平均比率是63%。这就意味着白人工薪家庭男生成为成绩最差群体。过去十年,该群体连续十次排名倒数第一或第二。该群体女生成绩同样不容乐观,只有1/3达到5门C以上成绩,在所有女性群体中成绩垫底。  与之相反,贫困华裔家庭学生取得5门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官网2020年3月27日消息,文部科学省举办的有关支持国际学生教育的有识之士会议发布了会议报告。该会议小组设立于2019年5月,旨在针对支持国际学生教育展开深入探讨,為政府、学校及相关机构提供方向性策略。  报告指出,需要日语指导的国际学生(包括日籍和非日籍学生)人数截至2018年已超5万人,而2019年4月新的在留资格的设立预计将使外籍学生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据调查,有近2万人的国
一、检查预习    学生填表    说明:1.小说情节的第四部分中,夏四奶奶出场了,故转为明线人物;而献花圈的革命者未出场,故属暗线人物。2.加下划线的文字为答案。    二、明、暗线比较    鲁迅先生为什么以明、暗两线来构建小说《药》的情节?提示: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1. 把暗线改为明线,结果会怎样?  情节变为:夏三爷告密——夏瑜被捕——夏瑜狱中宣讲——夏瑜就义——老栓
【摘 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充足的材料之后,写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议论文来,叙议定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只有聚焦论点,调整叙议重心,有的放矢,才能使论证精辟。本文从注意叙议方向的角度去探索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迪。  【关键词】议论文 叙议定向 写作教学    笔者从事高三教学多年,发现不少的学生即使到了高三,积累了不少的材料,然而下笔千言,虽不是离题万里,却往往说不到点上,大
摘 要:文章以台湾師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和特点。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语文课程和通识课程部分。通识课程设计为七大领域,地区化课程数量大、种类多,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许多课程也注重在课程内容中设计地区化内容,此外开设有与地区特点密切相关的生活技能课程;不仅开设较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而且许多课程内容也包含或涉及中国文化。学校通过夏季学院、慕课等形式开展
摘要 古人作文时十分讲究文章的结构布局,本文以几篇经典古文为例,探讨了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以期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古代文学 起承转合 写作    教学《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秋声赋》这几篇课文,会发觉古代文人在宴聚雅集、登高观景、感悟自然的时候,比较规律地展示出对无限的时空与有限的人生的感叹。特别是经典之文起承转合,峰回路转,境界忽然开阔。人文山水更见有
【摘要】文学作品的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这种客观美和主观美的结合体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又需要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再次结合,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美之所在。本文拟探讨审美主体与客体再次结合的具体方法,以期对学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散文;移情;阅读理解    心理学上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主张用“移情”法,我觉得在散文阅读与理解的训练中也可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移情”法。因为散文主要抒写感悟。作者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