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富多彩的研修形式营造了一种“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唤醒了广大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提升了研修的质量。
关键词:研修方式;自主研修;有效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背景描述:
高质量的研修活动能实现教学的“低耗、高效、优质”,能加快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能提高整个教研组团队的战斗力。以往“浅尝辄止”式的活动形式将得到改造,否则,只会产生“一次性的消费”而不会形成“持续性的生长”。在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上,通过细化环节,激发教师的研修动力:
一、主题确定:源于教师
(一)发现问题,提炼主题
根据市教研市提出的研修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每位成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困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不同程度上找到了困扰自己教学工作多时的疑难问题和症结所在,林林总总的困惑汇集在一起,引起了大家共鸣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充满智慧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问题即课题,经过教研组长的提炼,本学期的教研组研修的内容和主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的研究”就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二)围绕主题,策划预案
有了明确的研修主题,老师们的一切研讨就可以有的放矢,我们的研修工作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动力。一学年中,我们就围绕“课堂语言有效有效性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十个一”系列教研活动:一次理论学习,一个讲座、一篇学习心得、一次读书沙龙、一次名师观摩、一本读书笔记、一次微格点击、一次课堂观察、一次教研联动、一次论文交流。从研修形式看,上课、听课只是其中的一种,丰富的研修方式为每位教师都有了陈述的机会。
二、理论学习:化静态为动态
(一)专业阅读为主,其他阅读为辅
根据主题研讨的需要,我们让组内每一位教师分头查找有关研修主题的文章进行理论学习。然而,要改进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丰厚的阅读积累,于是我们又补充了其他阅读内容,向老师们推荐了一张阅读书目,要求老师们在阅读专业书有关的书籍之外,鼓励读更多的书,让读书成为教师日常生活内容之一。
(二)分散自学与集中交流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研修活动中学习思辨阶段的主要任务,为让每位老师树立学习主人翁思想,在确定研修主题之后就发动每位老师都去查找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资料,查找学习文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接着,我们将找到的文章择优印发到每位老师手上,供老师们自主选择自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随后确定3名重点研读员进行一次心得展示,其他老师的学习心得在研修平台上跟帖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老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另外每个月我们都会安排一次读书沙龙,为老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交流读书心得,每次也安排了两三位老师做重点发言,这样一学期下来教研组内每位老师都要进行一次理论研读展示。
这样种互动式的理论学习,避免将学习停留在形式上,使得参与面扩大。老师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让自我辅导的任务驱动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通过老师大面积承担自辅任务,即兴的质疑与当场的答辩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使教研活动生成许多新的“火花”。
三、实践研讨:化平面为立体
为让“教”与“研”紧密结合,让教研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研讨的主人,能主动、深入地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在实践研讨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三种研讨方式来激发老师们的教研热情,促进教研成效。
(一)研究课例 拓展研修深度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学研究必须聚焦课堂,引导老师关注课堂,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为了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展现,暴露真实问题,第一次开课往往采取老师个人备课、上课,教研组老师集体听课,听课时每位老师要根据研修的主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进行分工记录,让听课者都成为一名观察者。开课时我们并不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语言,以家常课方式呈现,为便于全组教师进行反复观看讨论,还拍摄了课堂录像。这次听课要求老师们善于捕捉课堂上关于教师教学语言和学生语言的一些教学片断。听课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填写评价表,接着开展评课,集体研讨,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改正策略,为下一步写好总结反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老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课堂,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聚焦一个主题的研讨,使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成为研讨的主角,教师由个人奋斗者转换为团队合作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
(二)城乡联动,拓展研修广度
三校联动教研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让研修的面更广。我们首先推选年輕的骨干教师开课,然后围绕“课堂语言有效性”的主题选择设计教案。随即开始我们的一度研讨,那就是:授课老师和组内其他老师各自备课、——上探讨课——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二次上课——专家指导引领——确定展示课教案。接着进行二度教研,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同课异构”展示课——课后教师反思——同行研讨——专家点评——总结提高。在一度研讨时,教研组所有老师调课挤时间听课,群策群力完善教学设计,每一位老师的真知灼见都对研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教学设计一次次发生“蜕变”,在大家不经意的讨论中,在观点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后探寻到新的教学策略。同样的课题,在经过个人的解读与反思,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引领,加上多次“磨课”,朴实、真实、扎实的研究过程,使老师们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拓展时空 延续研修热度
教研组的成员都是一线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除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能聚在一起探讨外,其他时间常常会陷于日常教学杂务中,而忘记了“研”。网络研修恰恰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我们就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研修平台,在网络上完成教师自我研修,在研讨问题后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建起了教师个人的博客,经常在博客上发表教案、教学随感,逐渐养成了反思及动笔的习惯,并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成果在不断积累,受到同行的认同,研修带来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网络研修将教师专业发展带回了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的创新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要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丰富的研修形式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具有内在需要的自主教研,所有老师都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实践,改变传统“少数人作准备,多数人当听众”的“高收入低产出”会议模式。让每一次研修活动都能成为引领、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发展的平台,改变了原本教研活动中的浮躁现象,唤醒了广大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注入合作学习和理性思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光辉 《教研活动呼唤反思性实践》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关键词:研修方式;自主研修;有效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背景描述:
高质量的研修活动能实现教学的“低耗、高效、优质”,能加快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能提高整个教研组团队的战斗力。以往“浅尝辄止”式的活动形式将得到改造,否则,只会产生“一次性的消费”而不会形成“持续性的生长”。在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上,通过细化环节,激发教师的研修动力:
一、主题确定:源于教师
(一)发现问题,提炼主题
根据市教研市提出的研修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每位成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困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不同程度上找到了困扰自己教学工作多时的疑难问题和症结所在,林林总总的困惑汇集在一起,引起了大家共鸣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充满智慧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问题即课题,经过教研组长的提炼,本学期的教研组研修的内容和主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的研究”就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二)围绕主题,策划预案
有了明确的研修主题,老师们的一切研讨就可以有的放矢,我们的研修工作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动力。一学年中,我们就围绕“课堂语言有效有效性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十个一”系列教研活动:一次理论学习,一个讲座、一篇学习心得、一次读书沙龙、一次名师观摩、一本读书笔记、一次微格点击、一次课堂观察、一次教研联动、一次论文交流。从研修形式看,上课、听课只是其中的一种,丰富的研修方式为每位教师都有了陈述的机会。
二、理论学习:化静态为动态
(一)专业阅读为主,其他阅读为辅
根据主题研讨的需要,我们让组内每一位教师分头查找有关研修主题的文章进行理论学习。然而,要改进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丰厚的阅读积累,于是我们又补充了其他阅读内容,向老师们推荐了一张阅读书目,要求老师们在阅读专业书有关的书籍之外,鼓励读更多的书,让读书成为教师日常生活内容之一。
(二)分散自学与集中交流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研修活动中学习思辨阶段的主要任务,为让每位老师树立学习主人翁思想,在确定研修主题之后就发动每位老师都去查找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资料,查找学习文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接着,我们将找到的文章择优印发到每位老师手上,供老师们自主选择自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随后确定3名重点研读员进行一次心得展示,其他老师的学习心得在研修平台上跟帖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老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另外每个月我们都会安排一次读书沙龙,为老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交流读书心得,每次也安排了两三位老师做重点发言,这样一学期下来教研组内每位老师都要进行一次理论研读展示。
这样种互动式的理论学习,避免将学习停留在形式上,使得参与面扩大。老师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让自我辅导的任务驱动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通过老师大面积承担自辅任务,即兴的质疑与当场的答辩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使教研活动生成许多新的“火花”。
三、实践研讨:化平面为立体
为让“教”与“研”紧密结合,让教研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研讨的主人,能主动、深入地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在实践研讨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三种研讨方式来激发老师们的教研热情,促进教研成效。
(一)研究课例 拓展研修深度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学研究必须聚焦课堂,引导老师关注课堂,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为了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展现,暴露真实问题,第一次开课往往采取老师个人备课、上课,教研组老师集体听课,听课时每位老师要根据研修的主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进行分工记录,让听课者都成为一名观察者。开课时我们并不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语言,以家常课方式呈现,为便于全组教师进行反复观看讨论,还拍摄了课堂录像。这次听课要求老师们善于捕捉课堂上关于教师教学语言和学生语言的一些教学片断。听课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填写评价表,接着开展评课,集体研讨,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改正策略,为下一步写好总结反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老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课堂,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聚焦一个主题的研讨,使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成为研讨的主角,教师由个人奋斗者转换为团队合作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
(二)城乡联动,拓展研修广度
三校联动教研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让研修的面更广。我们首先推选年輕的骨干教师开课,然后围绕“课堂语言有效性”的主题选择设计教案。随即开始我们的一度研讨,那就是:授课老师和组内其他老师各自备课、——上探讨课——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二次上课——专家指导引领——确定展示课教案。接着进行二度教研,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同课异构”展示课——课后教师反思——同行研讨——专家点评——总结提高。在一度研讨时,教研组所有老师调课挤时间听课,群策群力完善教学设计,每一位老师的真知灼见都对研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教学设计一次次发生“蜕变”,在大家不经意的讨论中,在观点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后探寻到新的教学策略。同样的课题,在经过个人的解读与反思,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引领,加上多次“磨课”,朴实、真实、扎实的研究过程,使老师们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拓展时空 延续研修热度
教研组的成员都是一线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除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能聚在一起探讨外,其他时间常常会陷于日常教学杂务中,而忘记了“研”。网络研修恰恰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我们就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研修平台,在网络上完成教师自我研修,在研讨问题后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建起了教师个人的博客,经常在博客上发表教案、教学随感,逐渐养成了反思及动笔的习惯,并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成果在不断积累,受到同行的认同,研修带来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网络研修将教师专业发展带回了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的创新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要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丰富的研修形式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具有内在需要的自主教研,所有老师都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实践,改变传统“少数人作准备,多数人当听众”的“高收入低产出”会议模式。让每一次研修活动都能成为引领、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发展的平台,改变了原本教研活动中的浮躁现象,唤醒了广大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注入合作学习和理性思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光辉 《教研活动呼唤反思性实践》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