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悦然(Nils G?ran David Malmqvist),瑞典著名汉学家,曾跟随汉学家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赴四川峨眉山地区研究成都方言声调在句中的变化。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两度当选欧洲汉学协会会长,他最为人广知的身份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而且是诺奖评奖委员会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评委。
所做工作
马悦然教授致力于汉学研究与文学翻译,他把大量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欧洲。他是当代西方汉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多次参与组织国际汉学大会,从各方面促进当代瑞典以及欧洲的汉学研究。他还时常邀请中国当代作家与学者前往北欧国家访问讲学,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他,一生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为己任。自1965年以来,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都成为马悦然翻译的对象。在他四十多种中国文学名篇译文中,既有《诗经》、《楚辞》、《道德经》、《左传》(部分)、汉朝民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也有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人等的作品,以及沈从文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他认为:“在世界其他国家文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中国文学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如此。”马悦然较为推崇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作品,在他看来,汉代乐府是真正的民歌,而宋词也是从普通民众的歌声而来再由诗人发展为高雅的文体。这些出于底层人民发自内心的唱词是真实生活淬炼而来的感情,非常动人,其中蕴含的力量毫不虚假。
所提建议
第一,加快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工作。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终身评委,马悦然对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情节”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认为,首先从该奖的性质来看,诺贝尔文学奖并非文学的世界冠军赛,中国作家作品的水平完全可以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媲美,没有获奖主要是因为缺少好的翻译,译作未能为西方接受,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只有小部分译成外文,使得瑞典方面缺乏对中国文学全面的认识。
第二,要选择好翻译者。马悦然也指出,翻译文学作品虽然刻不容缓,但谨慎选择翻译者更加重要,“拙劣的翻译对好作品伤害太大,找了不合适的翻译者,不如不翻译。很多翻译者对文学或者翻译作品并不感兴趣,把翻译书简单地当成一个‘活儿’,自然容易偷工减料。”而他在翻译中文作品时的经验是:要多看后才动笔。“等你感觉到作者通过书在和你交流,你能感觉到作者的呼吸,这时候才开始翻译。”
第三,重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名汉学家,马悦然对于中国社会快速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时有思考。他认为,媒体有责任介绍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后,作为一个大有能力的国家应该拥有好的媒体与文化环境,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一面。他也坦承地表示,收听收看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不多是很自然的事情,重要的是国家愿意给年轻人一个机会,把传统文化保持下去。慢慢地,年轻人能听进去、看下去,就大有希望。他建议新一代中国作家要多接触自身的文化精华。
第四,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马悦然观察到,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上多个区域的文化特点有模糊化的趋势,面对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中国文化需要强而有力量的自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化不是最古老的文化,却是世界上唯一三千年绵延下来一直没有割断的文化,他希望中国人在为经济发展成就骄傲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新的文化成就而骄傲。
(刘柳)
所做工作
马悦然教授致力于汉学研究与文学翻译,他把大量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欧洲。他是当代西方汉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多次参与组织国际汉学大会,从各方面促进当代瑞典以及欧洲的汉学研究。他还时常邀请中国当代作家与学者前往北欧国家访问讲学,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他,一生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为己任。自1965年以来,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都成为马悦然翻译的对象。在他四十多种中国文学名篇译文中,既有《诗经》、《楚辞》、《道德经》、《左传》(部分)、汉朝民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也有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人等的作品,以及沈从文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他认为:“在世界其他国家文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中国文学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如此。”马悦然较为推崇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作品,在他看来,汉代乐府是真正的民歌,而宋词也是从普通民众的歌声而来再由诗人发展为高雅的文体。这些出于底层人民发自内心的唱词是真实生活淬炼而来的感情,非常动人,其中蕴含的力量毫不虚假。
所提建议
第一,加快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工作。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终身评委,马悦然对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情节”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认为,首先从该奖的性质来看,诺贝尔文学奖并非文学的世界冠军赛,中国作家作品的水平完全可以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媲美,没有获奖主要是因为缺少好的翻译,译作未能为西方接受,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只有小部分译成外文,使得瑞典方面缺乏对中国文学全面的认识。
第二,要选择好翻译者。马悦然也指出,翻译文学作品虽然刻不容缓,但谨慎选择翻译者更加重要,“拙劣的翻译对好作品伤害太大,找了不合适的翻译者,不如不翻译。很多翻译者对文学或者翻译作品并不感兴趣,把翻译书简单地当成一个‘活儿’,自然容易偷工减料。”而他在翻译中文作品时的经验是:要多看后才动笔。“等你感觉到作者通过书在和你交流,你能感觉到作者的呼吸,这时候才开始翻译。”
第三,重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名汉学家,马悦然对于中国社会快速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时有思考。他认为,媒体有责任介绍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后,作为一个大有能力的国家应该拥有好的媒体与文化环境,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一面。他也坦承地表示,收听收看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不多是很自然的事情,重要的是国家愿意给年轻人一个机会,把传统文化保持下去。慢慢地,年轻人能听进去、看下去,就大有希望。他建议新一代中国作家要多接触自身的文化精华。
第四,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马悦然观察到,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上多个区域的文化特点有模糊化的趋势,面对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中国文化需要强而有力量的自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化不是最古老的文化,却是世界上唯一三千年绵延下来一直没有割断的文化,他希望中国人在为经济发展成就骄傲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新的文化成就而骄傲。
(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