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有底气 转文风靠能力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寒冷的2012年12月,我经歷了一次非常难忘的采访。这次采访是为落实中宣部“新闻战线应切实转作风、改文风”,以崭新的风貌和文风宣传报道十八大精神。整整15天,我走访了陕西省四市、六县、九个乡镇,十多个村、15户农家,8个民营企业,以及省、市级发改委、扶贫办、组织部、纪委等各级部门,倾听民声诉求、了解社情民意。结合十八大精神以及陕西省省情,我把选题范围确定在扶贫开发共同富裕、循环经济美丽中国、党风廉政建设等范围。
  采访中,我为很多因病致穷的农村家庭唏嘘,也为当地政府部门出台的帮扶措施鼓掌。但我也知道,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现场捐钱,这也只能解一时之需,如何为这些贫困家庭、农村、乡镇、县城找到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的门路,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任务;而通过扎实的基层调研采访,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其实,在党的十八大报道中,我曾负责对外解读十八大报告,对一些新提法和目标了然于心。但只有到了基层才更真切的了解到:“美丽中国”在地方践行依然要通过转变观念,甚至列入官员考核才能真正推动;而“共同富裕”的目标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需要各界努力;“收入倍增”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缩小城乡差距,而缩小城乡差距又远非让农民上楼进城那么简单;基层百姓对中央决心惩处腐败普遍衷心称快,但更呼唤体制内预防;政治局的执政新风已经在地方各级产生“传递效应”,但如何克服越是基层官员“谱”越大的现象,仅靠中央的率先垂范是不够的……每次调研出发前,我都会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而带回的则是沉甸甸的思考。
  如果算上这次的调研报道,从2008年开始,我已经带队或者参与参加过8次调研来访,累计100多天,行程10多个省,40多个县,已数不清多少村子、企业、工厂和农户。在基层采访多了,见到的各型各样的官员也多了,我有一个发现:经常和底层百姓接触的官员,他们有“底气”,这个底气包括各个方面。这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新闻工作者。因为,只有有深入的基层调研经历,才能对国情有一份深刻的真实体认,而只有对国情有深刻体认,才能进一步加强作为国家通讯社记者对自己从事的报道领域的自信。
  我一直推崇新华社总编辑何平说过的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却是优秀记者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这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虽然现在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微博政务,这些新手段很必要,但也必须承认,若要真正了解到最底层的民生,还要依赖传统的办法一一走乡入户去倾听。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执政要求,也可视为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的勤奋,不仅要看稿件的数量,更要看稿件的原创精神、思考深度和时代价值。
  实践“短实新”文风
  新一届政府执政新风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也应该成为新闻战线的启示之一。
  国外通讯社一直倡导大编辑、小记者职能,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对外新闻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四种能力缺一不可,即思想认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分析观察能力。现在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做到这点其实很不易,但只要具备这四种能力,实践“短实新”文风应该不难。
  首先是“短”。越是“微言大义”的稿件越考查作者的思考力和表达力,需要中心突出、文字凝练、结构巧妙。我认为,文字凝练需要千锤百炼和一定的天赋;中心突出意味着要吃透主题;结构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考验着文字工作者的功底。2012年诺贝尔获奖者莫言曾谈过--结构的重要性,他说,每创作一部小说前,他思考最多的是结构。
  其次是“实”。新闻语言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和实实在在?考验的其实还是对新闻事件的感知能力和采访调研的能力,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少写浮夸华而不实的语言,多用老百姓的生动引语,这都要求记者切切实实“扎”到基层去发现、去挖掘,而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进行“复制、粘贴”。
  由此我想到,如果说一些大型的会议报道考验的是记者“抓新闻”的能力,调研报道考验则是“找新闻”的能力,后者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平时采访机会不多的对外部的编辑,更需要锻炼自己找新闻的能力,只有会找新闻,才能真正胜任战役性报道,写出有思想价值的新闻。
  最后是“新”。我所理解的这个“新”,包括题材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做编辑时间长了都有一定惰性,比如写稿的形式上,往往习,惯了一种写法就总是按照自己的套路写下去。国外媒体总结了好的新闻导语至少有十几种写法,但看看自己的作品,往往也就是那么两三种开头,这一方面是平时积累不够,更重要的还是惯性和惰性使然。因此,无论是作风的转变还是文风的改变,首先要求记者编辑勤思善行,时刻保持创新意识。
  就在几天前由西安去延安的路上,我们的车出了小车祸,在劫后余生的庆幸中,我向司机打听如何会发生这种现象。老司机说,出隧道尤其要小心,尤其是隧道连着高架桥,由于桥是架空的,没有地气容易结冰,而隧道中无雨无雪,司机一般速度很快,
  ~结冰的桥面很容易打滑,普通公路就不会有此现象,因为有“地气”。由此联想到,我们作为编辑,长期在“隧道般”无风无雨的工作状态下,不要急于上“高桥”,一定要到坚实的大地上接接“地气”,尤其是“新手上路”。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无论对中国的高铁梦想来说,还是对中国经济来说,过去的一年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被废弃闲置很久之后,华北地区霸州周边的农田里迅速出现铁路大桥、高架路轨和一排排整齐的工人宿舍。广袤的田野即将成为中国高铁网络中的一环。  这与2011年下半年相比是一个急剧转变,那时,一起严重的动车事故使人们对已建成铁路的质量产生质疑,中国果断叫停高铁计划,中断了几乎全部新投资。  高铁投资和基础设施开支的再度上
期刊
“红色故都”江西瑞金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今年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瑞金更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当今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有一些不妥的观念和做法,常以“國际化”或“科学”的名义而无视中国的实际和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使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偏离了现实的轨道。  一、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
期刊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国家媒体“走出去”的战略投资,中央电视台大力加强国际频道建设,增设海外记者站,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省级中文频道在海外落地,成为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不可忽视的群体。本研究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参赛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中文频道在海外华语爱好者中的传播效果。“汉语桥”是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自2002年以来,共举行了12届。参赛选手是从世界各
期刊
新华社2012年12月23日英文首发习近平总书记人物特稿,开启了党中央七常委人物特稿辑,其英文、中文稿从宏观架构到微观细节,围绕心系民众、务实开放的主题,多元呈现领导人治国平天下的韬略与勤勉和他牵民念家的情义胸怀,在释解海外受众疑窦的同时,实现了我国新闻通讯和对外传播的新突破。  人物通讯写活不容易,对外讲述中国领导人更难。为了展现总书记的阅历与理念、生活与工作,习近平特稿采用了交响曲分乐章的有机
期刊
当前,互联网时代正在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变,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决胜关键,取决于现在传媒人以及行业管理者的想象力。今年1月在京召开的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以“悟·现实——超越想象的传媒”为主旨话题,邀请海内外知名媒体研究专家及业内优秀代表人士,用智慧演绎超越想象的传媒未来。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总裁胡延平先生从传媒的不同角度切入,分别以互联网,移动、电商、社会、数据、传感及离散网络所对应
期刊
中国新任领导人没用多少时间,就让人们注意到了他的风格。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习近平上任以来的首个重要政策举措。新规要求,在政治局委员到基层调研时,禁止摆放花草、铺设迎宾地毯,以及要力戒“空话、套话”。这是一系列广泛措施的一部分,意在反对低效的和形式化的官僚作风。  新规定几乎涵盖官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强化了习近平上月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塑造的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民公仆的形象。  中国政府网
期刊
据荷兰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表明,约有80,198名拥有荷兰国籍的中国人生活在荷兰。荷兰是欧洲国家中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占荷兰总人口的0.48%,荷兰华人男女比例约为1:1。  荷兰华人参政议政机构(IOC)由荷兰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成立并资助,并正式加入荷兰的少数民族议会(LOM)。IOC现已成为荷兰政府与华人女性之间的桥梁。  在荷兰的华人女性移民有以下特征:她们有独立的文化及民族
期刊
加拿大图书出版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现代化产业发展道路,它所经历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其独有的业态特征。  加拿大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大多数人将阅读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据调查,约80%的民众每年买一本新书,50%的人每天闲暇时会选择读书,2008年平均每人每周读书约4.5小时,位列世界前茅。由于加拿大曾经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错综复杂,同时它受到近邻美国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期刊
2012年12月31日,美国街头报摊上的《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格外引人注目。封面是纽约众多标志性摩天大楼包围中的原新闻周刊办公楼,这张显得陈旧的黑白照片上的标题却充满现代感,在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常用的井字符号后写着:最后一期印刷(Last Print Issue)。  其实早在10月18日,《新闻周刊》的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 就向员工宣布这家近80年历
期刊
微博,不仅缩小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差、扩大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容量,重要的是弥补了电视媒体在互动、分享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以CCTV- NEWS(英语新闻频道)及其在新浪微博的官方账号为切入点,在对外传播的语境下,思考外语频道如何借助于微博进行对外传播,进而考察其具体的传播效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关于CCTV- NEWS及其官方微博  2010年4月,CCTV-9全新改版为CCTV-NEW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