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越、愉悦、角色和生成是表演的内在品质。表演和教学密切相关。教学具有表演性是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表演性的教学强调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和引领,强调教学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愉悦、超越、对话与体验,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教学以“培养人”为质的规定性,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人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
然而,现实教学的繁重和无趣却压抑和遮蔽了人的生命,教师“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而带来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满足”,学生也感受不到由学习自身带来的乐趣。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教学表演性的漠视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着力就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表演性进行探讨。
一、教师语言的表演性。教师“舌耕为业 ”。教师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杜斯基也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其教学的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陋、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通过声音语调的起伏停顿、轻重缓急、有爱有憎地表现出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能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共鸣。如讲《圆明园的毁灭》时,就应激情喷涌,痛恨与惋惜并存;而讲《春望》时就应哀婉低沉、忧郁伤感地再现作者忧郁情感和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充分展示课堂语言的表演魅力,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二、教师板书的表演性
板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教学手段。成功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而传统的板书都是刻板,千篇一律的,它虽然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内容,但长期如此,必会使学生厌烦,不利于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创造。因此,课余时间,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优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得好,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识字7》时充分利用五颜六色的卡纸,把它剪成果子、小鱼等形状,然后把生字贴在上面,这样让孩子们消除了死记生字的恐惧,从而激发他们识记生字的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摘果子的形式,能让孩子们体验收获的喜悦。当果子被大家摘走时,孩子们又挂满了一颗颗善良、美丽的“心”。这样刚刚收获果子,又种上了美好的心愿,让果树变成了“爱心树”,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灵活新颖,而且让新课程标准的“三位一体”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和落实。
三、教师模拟的表演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个性优势对教材进行成功的艺术处理,模拟教材中的人物声音、神态、动作和故事情景,从而产生再创造的教学艺术效果。此时的教师整个身心完全进入忘我情感驱动中,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里,他们能将艺术作品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默契,从而实现了认识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如我在讲《窃读记》中:“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加书架。”我不由自主的模拟作者当时的动作,用“动态”语言写意一幅新的图画,使学生很好理解林海音因收获知识,内心感到十分满足和高兴,并让孩子们久久难忘。其实,语文教村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名家名篇,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善的结合体。语文教师倘若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模拟”艺术,忘境地化入角色,把特定的审美气氛、审美情感在激荡、冲撞、裂变、组合的过程中再现出来。我想,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对人物内涵的思索,对不同时期生活的品位与咀嚼,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把这三种课堂“表演”艺术揉合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直接动机,这应是每位有事业心、有职业感的教师努力探索和追求的方向。
四、注重学生的表演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艺术类课程的直观可赏性,它的一切内涵、趣味,都需要有对文字品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文字中的嬉笑怒骂、生动曲折才会一一呈现于前。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们来说,如果只会拿着课本,按部就班、一字一句地把单纯、枯燥的文字教给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无疑是一种摧残,只会导致他们对语文的畏难性。还好,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出现了集声音、文字、图画为一体的多媒体,使语文教学富有一定的生动性,也更好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但不可否认,它也缺少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堂表演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好的弥补这个缺憾。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课堂表演已成为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形式。如五年级语文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里面动作、侠义的情节比较多,课文又比较长,男生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女生上课却蔫蔫的,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还有《武松打虎》一课,老虎的动作“扑、掀、剪”和武松打虎的动作,丢与描写老虎的凶狠和武松的勇猛、机智都有较大作用,但是学生难以体会到那种情景,因此,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扮作老虎和武松实地进行表演。这样更加直观地展示了那种人虎搏斗的激烈场景,帮助学生体会到武松打虎的精神品质。
(四川省平昌县鹿鸣小学)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教学以“培养人”为质的规定性,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人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
然而,现实教学的繁重和无趣却压抑和遮蔽了人的生命,教师“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而带来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满足”,学生也感受不到由学习自身带来的乐趣。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教学表演性的漠视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着力就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表演性进行探讨。
一、教师语言的表演性。教师“舌耕为业 ”。教师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杜斯基也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其教学的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陋、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通过声音语调的起伏停顿、轻重缓急、有爱有憎地表现出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能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共鸣。如讲《圆明园的毁灭》时,就应激情喷涌,痛恨与惋惜并存;而讲《春望》时就应哀婉低沉、忧郁伤感地再现作者忧郁情感和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充分展示课堂语言的表演魅力,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二、教师板书的表演性
板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教学手段。成功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而传统的板书都是刻板,千篇一律的,它虽然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内容,但长期如此,必会使学生厌烦,不利于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创造。因此,课余时间,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优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得好,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识字7》时充分利用五颜六色的卡纸,把它剪成果子、小鱼等形状,然后把生字贴在上面,这样让孩子们消除了死记生字的恐惧,从而激发他们识记生字的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摘果子的形式,能让孩子们体验收获的喜悦。当果子被大家摘走时,孩子们又挂满了一颗颗善良、美丽的“心”。这样刚刚收获果子,又种上了美好的心愿,让果树变成了“爱心树”,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灵活新颖,而且让新课程标准的“三位一体”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和落实。
三、教师模拟的表演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个性优势对教材进行成功的艺术处理,模拟教材中的人物声音、神态、动作和故事情景,从而产生再创造的教学艺术效果。此时的教师整个身心完全进入忘我情感驱动中,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里,他们能将艺术作品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默契,从而实现了认识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如我在讲《窃读记》中:“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加书架。”我不由自主的模拟作者当时的动作,用“动态”语言写意一幅新的图画,使学生很好理解林海音因收获知识,内心感到十分满足和高兴,并让孩子们久久难忘。其实,语文教村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名家名篇,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善的结合体。语文教师倘若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模拟”艺术,忘境地化入角色,把特定的审美气氛、审美情感在激荡、冲撞、裂变、组合的过程中再现出来。我想,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对人物内涵的思索,对不同时期生活的品位与咀嚼,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把这三种课堂“表演”艺术揉合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直接动机,这应是每位有事业心、有职业感的教师努力探索和追求的方向。
四、注重学生的表演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艺术类课程的直观可赏性,它的一切内涵、趣味,都需要有对文字品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文字中的嬉笑怒骂、生动曲折才会一一呈现于前。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们来说,如果只会拿着课本,按部就班、一字一句地把单纯、枯燥的文字教给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无疑是一种摧残,只会导致他们对语文的畏难性。还好,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出现了集声音、文字、图画为一体的多媒体,使语文教学富有一定的生动性,也更好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但不可否认,它也缺少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堂表演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好的弥补这个缺憾。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课堂表演已成为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形式。如五年级语文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里面动作、侠义的情节比较多,课文又比较长,男生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女生上课却蔫蔫的,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还有《武松打虎》一课,老虎的动作“扑、掀、剪”和武松打虎的动作,丢与描写老虎的凶狠和武松的勇猛、机智都有较大作用,但是学生难以体会到那种情景,因此,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扮作老虎和武松实地进行表演。这样更加直观地展示了那种人虎搏斗的激烈场景,帮助学生体会到武松打虎的精神品质。
(四川省平昌县鹿鸣小学)